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红军到甘肃仅剩8000人,毛主席:比下井冈山时还多,胜利必属我们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4 05:59:0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红军到甘肃仅剩8000人,毛主席:比下井冈山时还多,胜利必属我们                                                              2025-06-30 10:24                                        

发布于:天津市
   
        当然,这篇文章我会帮你进行改写,保持原意不变,同时适当增加细节描述,使内容更丰富,字数变化不大。下面是改写后的版本:
---
1935年10月,中央机关与红一方面军终于抵达陕北,成功与陕北红军会师,标志着举世闻名的长征宣告胜利。这是一个令世界震惊的伟大历史时刻,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最初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时,并未将陕北作为最终目的地。
红军长征途中,因不断遭遇敌军的围追堵截,原定的目标也多次变动。尤其是在1935年9月,中央红军进入甘肃南部的一个名叫哈达铺的小镇时,兵力仅剩下8000多人,但仍面临敌军二三十万人的严密包围。
红军在哈达铺得以难得休整和补给,正是在这里,因为一个极为偶然的事件,中央决定改道前往陕北。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极其明智,红军抵达陕北后成功粉碎敌人的“围剿”,不仅化险为夷,而且迅速壮大,将陕北建设成为中国革命的圣地。
---

1、从湘西转向川黔边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离开中央苏区展开战略转移。起初,红军并不打算长途迁移,而是计划前往湘西,与由任弼时、贺龙等人率领的红二、六军团会师,并伺机发起反攻。早在三个月前,中央便已派红二军团前往湘西,为主力红军探路。
由于对敌情估计不足,红军转移时带着大量沉重辎重,包括军工机械等笨重装备,严重拖慢了行军速度。此时,蒋介石已洞察红军意图,设立了四道封锁线。
湘江防线作为第四道封锁线,成为红军与敌军激战5昼夜的焦点。虽然红军成功突破,粉碎敌军围歼计划,但损失惨重。长征初期红军人数约8万余人,突破湘江后锐减至仅剩3万多。
蒋介石兵力仍是红军的五六倍,且在红军必经之地布置了包围圈。若红军继续沿原计划前行,极可能全军覆没。
虽然毛泽东早已被排除在领导岗位之外,但他始终怀有对革命高度责任感,极力主张放弃前往湘西的计划,转而进军敌军防守薄弱的贵州开辟新根据地。经过激烈争论,毛泽东的意见赢得多数支持。
最终,中央决定在川黔边区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这一战略调整使濒临崩溃的红军重回正轨。
---
2、在川西地区扎根
红军继续西进,击溃贵州军阀王家烈的四个团,强渡乌江,占领黔北重镇遵义,将敌军远远甩在身后。红军还在遵义召开了改变革命进程的遵义会议,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由此确立。
会上,刘伯承与聂荣臻提出,黔北不适合建立根据地,应向四川转移,理由包括:
首先,黔北人烟稀少,经济贫困,难以养活大部队;当地少数民族众多,红军群众基础薄弱,短时间内难以巩固根据地。

其次,四川地大物博,人口密集,自古有“得蜀者得天下”的说法。四川军阀长期内战,百姓怨声载道,极具争取和发动群众的潜力。红四方面军已在川陕开辟根据地,具备一定群众基础,便于军事协同。
第三,四川交通闭塞,敌军大规模调动不便,军阀之间矛盾复杂,给红军生存创造了条件。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洞察形势,采纳了刘伯承和聂荣臻的建议,决心渡过长江,在川西开辟新根据地。
---
3、建设川陕甘根据地
1935年6月15日,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川西懋功成功会师,但随之对该地区进行了深入考察。懋功四周多为高山峡谷,水流湍急,不利于大部队活动;土地贫瘠,粮食短缺,人口稀少,难以供养庞大队伍;且以少数民族居多,民族矛盾复杂,短时间难以消除隔阂。
基于这些现实,中央再次调整战略,决定继续北上,在川陕甘交界建立根据地,同时派出部队出击新疆。这个决策是在权衡多方利弊后作出的唯一选择。
留在川西困难重重,向南则有敌军穷追不舍,向东是重兵把守的区域,向西是荒凉草原,缺乏粮食,只有向北开辟新天地。

此外,日军在华北不断制造事端,引发民众抗日热潮,北方建抗日前沿阵地,有助于推动全国抗日民主运动。

然而,红军北上途中爆发张国焘分裂事件,中央红军兵力骤减,仅有1.4万余人率先北上。原计划的10万余人的根据地建设显然难以实现。
面对困境,毛泽东依然充满信心,安慰士兵:“人数虽少,但目标明确,行动灵活。比起我们当年下井冈山时人数还多,胜利属于我们。”
1935年9月12日,中央在甘肃南部迭部县俄界召开扩大会议,决定红一、三军团继续北上,开展游击战,到中国与苏联接壤边境地区建立根据地,寻求共产国际支持,休整并壮大部队,随后再向陕甘广大地区进军。具体路线为经岷州、天水间,向陕北和甘东北挺进,直达苏联边境。
当时根据地具体选址未明,因情况多变只能灵活应对。若沿此路线北进,途经地区缺粮且无群众基础,极易遭遇西北马家军强敌。事实证明,红军西路军最终被马家军围攻,惨遭覆灭。
那时,红军几乎处于绝境:北面二三十万敌军设立重重封锁线,东有胡宗南部,西有马步芳兵力,背后则是荒野与险境。经历漫长征途,红军疲惫不堪,弹药粮食极度短缺。彭德怀在《自述》中写道:
“过腊子口时,行军途中常见战友突然倒地而亡,干部战士骨瘦如柴。”
然而退路已断,红军只能奋勇向前。攻克甘南天险腊子口后,红军到达哈达铺小镇,兵力仅剩8000余人。哈达铺虽地处内陆,但因盛产当归,药材贸易活跃,经济相对繁荣。
中央决定在哈达铺休整,每人发放银元改善伙食。此地物价低廉,一头百斤猪仅需5块大洋,一只肥羊2块大洋。敌军败退后遗留大量物资,包括几百担大米、白面和2000多斤食盐。
对于历经雪山草地煎熬、饥肠辘辘的红军而言,哈达铺无异于久旱甘霖。刘伯承称其为“红军长征的加油站”。
聂荣臻喜欢吃回族烧饼,到达后便让战士杨家华去街上买来几个。杨家华掏空身上所有钱,买了四个烧饼,卖饼的老乡随手用报纸包好。林彪饿极,很快吃掉两个,聂荣臻吃了一个,还分了一个给杨家华。
嚼着烧饼,聂荣臻突然盯着报纸,激动拍腿道:“好!快叫通讯员,把这张报纸送给毛主席!”
林彪好奇问:“怎么了?”
聂荣臻兴奋答:“咱们在陕北还有一块根据地!”
原来报纸报道了陕北红军的情况:
“全陕北二十三县几无不赤化,完全赤化八县,半赤化十余县。共产党力量强大,能无武力扩展区域。”“盘踞陕北的是红二十六军,军长刘志丹统领三师,拥有十四个游击支队。”“陕北情形与民国二十年江西相似。”
由此,陕北不仅拥有广阔根据地,还有一支实力强大的红军队伍。对于苦苦寻觅归宿的中央红军来说,仿佛“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份偶然的报纸为他们指明了方向。
---

有人或许疑惑,中央早前难道不知道陕甘边根据地的存在吗?
实际上,中央红军转移前已与各根据地失联。1933年底,陕西省委委员贾拓夫曾到中央汇报,当时陕西省委遭重创,陕北红军亦遭挫折,形势极为严峻。
贾拓夫随红军长征,未返回陕北,对该地革命形势了解有限。中央虽知陕甘有红军活动,却未预见其发展壮大至此。

9月27日晚,中央在榜罗镇召开会议,决定迅速北上与陕甘红军会师,这是长征最终目的地的最后调整。10月19日,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古镇吴起,长征胜利结束。
---
为何陕甘地区能发展出强大红军?这离不开一位重要人物——刘志丹。

刘志丹是陕北保安县人,1921年考入榆林中学。这是陕北唯一一所由新派人士倡办的中学,聘请许多进步人士及共产党员为师,刘志丹在此接触革命思想并加入共产党。
1925年6月,他赴黄埔军校炮兵科学习,毕业后参加北伐,随军一路打到江西吉安,随后被调往冯玉祥部。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冯玉祥随蒋介石驱逐共产党,刘志丹趁押送途中逃脱,投奔陕西军阀李虎臣旗下新编第三旅。该旅中许多军官为共产党党员。
5月,刘志丹与唐澍等发动新编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17 04:21 , Processed in 0.00737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