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周总理在遵义会议,力挽狂澜,他慧眼识才把毛主席推向了领导核心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4 07:19:2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周总理在遵义会议,力挽狂澜,他慧眼识才把毛主席推向了领导核心                                                                 2025-07-03 11:18                                        

发布于:天津市
   
一、遵义会议中的周总理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场极为关键的转折点。  
这场会议不仅成功挽救了岌岌可危的党和红军,也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和长征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核心地位,逐步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而在这场历史性的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正如毛泽东曾言:“如果没有恩来同志的同意,遵义会议根本无法召开。”  
二、博古与李德的指挥失误  
1933年1月,博古调任中央苏区,负责全面领导工作。  
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左倾教条主义的扩散蔓延。  
毛泽东同志的正确军事思想被错误地批判为右倾机会主义,遭受严厉质疑。  
博古任命李德负责军事指挥,但李德的指挥一再失利,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惨败和中央苏区根据地的沦丧。  
红军因此被迫开始了艰难卓绝的长征。  
三、湘江战役的惨痛教训  
在博古和李德的指挥下,红军强渡湘江,遭遇了长征中最为惨重的损失。  
从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仅剩3万余人,伤亡惨重,危机四伏。  

这场战役成为红军生死存亡的重大关口。  

广大干部和战士们对博古李德的错误领导深感不满,纷纷要求更换指挥者。  

四、遵义会议召开  
1935年1月15日,遵义会议如期召开。  
博古作为首个发言者,试图将红军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国民党军的强大,以掩盖自身及李德的军事指挥失误。  

但这一说辞未能得到与会代表的认可,显得苍白无力。  

五、周恩来的主动担当  

周恩来紧接着发言,他坦言红军的军事失败,虽有国民党军强大因素,但更根本的是军事领导的问题。  

他明确指出,军事指挥三人组——博古、李德和自己共同负有责任,自己主动承担责任,并作出诚恳的自我批评。  
同时,他对博古和李德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这番发言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共鸣,也使博古和李德深感震惊,未曾料到周恩来竟敢将责任揽在自己身上。  
六、局势陡然变化  

根据参加会议的杨尚昆回忆,周恩来发言之后,会场气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博古和李德作为军事指挥核心,负主要责任,而周恩来仅是督促和协调,执行权在手却无决策权,因此军事失败不应归咎于他。  

随后的发言愈发激烈,直击问题本质。  
刘伯承痛斥博古和李德:“没有实力,怎能打洋仗?”  

朱德怒斥:“你们丢了根据地,牺牲了多少红军将士!”  
他甚至警告:“如果继续如此领导,我们再也跟不下去了!”  
最终,会议决定解除博古和李德的军事指挥权,由周恩来接任军事总负责。  

七、二度打漳州的反思  
会议上,周恩来坦言:“这话憋了三年,今天一定要说清楚。  
1932年,我们两次打漳州。  

上半年第一次进攻时,毛泽东同志反对,但我坚持打,结果失败。  

到了下半年,毛泽东同志告诉我:‘恩来同志,漳州可以打了。’  
我当时坚决反对,还列举了各种理由阻止。  
没想到一打就胜利了。  
所以我认为,军事上必须听毛泽东同志的意见。”  

八、对蒋介石的评价  
周恩来接着谈起与蒋介石的交往经历:“我曾在黄埔军校待过多年,和蒋介石共事。  
我对蒋介石的评价是,他文武双全,博学多才,能驾驭部下,是一位极有才能的人物。  
想要打败他,必须找到比他更有能力的领导者。  
经过多年思考,我发现这个人就是毛泽东同志。”  

因此,他坚定地建议由毛泽东同志全面主持工作。  
九、黄金搭档的形成  
经过会议激烈讨论,大家同意由周恩来担任军事总负责人,毛泽东作为军事指挥的辅助者。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周恩来对毛泽东的意见言听计从,从不自作主张。  
他主动退让,让毛泽东成为红军的实际指挥者,甘心做毛泽东的坚定支持者。  
十、面临的质疑与困境  
遵义会议后,尽管毛泽东确立了指挥权,红军却依然面临严峻考验。  
红军人数仅三万余,装备和物资极度匮乏,而对面国民党军队多达四十万,装备精良,形成巨大压力。  
毛泽东的军事才能也遭到不少质疑。  
如凯丰在会议上质疑:“他懂什么?马列主义?军事?不过是看些《孙子兵法》和《三国演义》罢了。”  
专研毛泽东思想的毛新宇将军曾指出:“红军将士们瞪大眼睛盯着毛泽东,大家在看他是不是真的有能力扭转乾坤,不能只听他批判别人的错误路线。”  

十一、四渡赤水的辉煌  

随后,毛泽东指挥的四渡赤水战役成为红军的传奇。  
三万余红军机智灵活,成功摆脱了四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完成了历史性的战略转移。  
这场战役不仅是中国军事史上的典范,也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  
1960年,英国蒙哥马利元帅访华时曾问毛泽东:“您指挥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及抗美援朝,您认为哪一场是您指挥得最好的?”  
毛泽东微笑答道:“四渡赤水,才是我最得意的战役。”  
十二、将帅们的认可  
战役结束后,红军高级将领朱德、林彪、彭德怀、刘伯承等人共同回顾战役过程,  
一致评价毛泽东“用兵如神”,对他的军事才能彻底折服。  

毛泽东在四渡赤水中展现出的战术智慧和军事思想,堪称超越时代,独步天下。  

那一年,毛泽东潇洒自若,似乎从未被对手威胁。  
四渡赤水奠定了他在军队中的领导地位,也赢得了红军将士的忠诚和敬仰。  
十三、国际认可的军事天才  
四渡赤水战役甚至被美国西点军校收入教材,成为经典战例反复研究。  
无论如何推演,外军都难以破解三万红军如何突破四十万敌军的围困。  

正如军事专家所说,一个真正的军事天才,不仅能调动自军,更能巧妙牵制敌军,使其反为己用。  

十四、转危为安的关键  
毛新宇将军曾言:“没有四渡赤水,红军将士可能仍然不信服毛泽东的指挥。  
因此,毛主席称四渡赤水为他最得意的军事作品,我也深以为然。”  
周恩来也曾说:“遵义会议后,正是毛主席扭转了革命航向,使中国革命在惊涛骇浪中得以转危为安,走向胜利。”  
十五、功不可没的周恩来  
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存亡关头,确立了毛泽东的军事领导地位,挽救了党和红军,为完成长征打下坚实基础。  
然而,这一切的实现,周恩来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他主动承担责任,发起对博古和李德的批评,促成其军事指挥权的解除。  
他慧眼识才,极力推荐毛泽东同志担任全面领导。  

他甘心做辅助者,让毛泽东的军事才能得以充分施展。  
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周恩来功不可没。  

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离不开周恩来的居功至伟。  
十六、黄金搭档的诞生  
毛泽东与遵义会议紧密相连,深刻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进程。  

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1986年著作《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道:“遵义会议标志着毛泽东与周恩来的政治大联合,此后两人一生保持了这种紧密合作。”  
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与周恩来彼此信任,优势互补,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黄金搭档。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9 18:10 , Processed in 0.00864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