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1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西安事变张学良送老蒋回京,太过幼稚?毛主席:不去无法和平解决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7 05:56:2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西安事变张学良送老蒋回京,太过幼稚?毛主席:不去无法和平解决                                                                  2025-07-06 21:31                                        

发布于:云南省
   
       西安事变,这事儿在咱们中国近代史上可不是小打小闹。1936年,张学良和杨虎城搞了个大动作,把蒋介石给扣了,想逼他停内战、一块儿抗日。这事儿最后咋解决的呢?张学良亲自把蒋介石送回了南京。有人说这招太幼稚,太天真,可毛主席却说,不去的话,这事儿没法和平收场。
要说西安事变,得先看看那时候中国啥情况。1936年,离抗战全面爆发还有不到一年,日本鬼子已经占了东三省,华北也岌岌可危,老百姓苦不堪言。可蒋介石呢?一门心思搞“攘外必先安内”,非要把共产党收拾干净再说。
张学良和杨虎城这俩东北军、西北军的头儿,看不下去了。他们手下的兵天天嚷着要打日本,结果却被逼着打内战,心里憋屈得不行。
张学良这人,年轻气盛,脾气火爆,外号“少帅”。他丢了东北,心里一直憋着口气,想找机会翻盘。杨虎城呢,西北的地头蛇,也是个硬汉子,早就对蒋介石的做法不爽。俩人一拍即合,决定干一票大的。

1936年12月12日,蒋介石跑到西安督战,张学良和杨虎城瞅准机会,直接发动兵谏,把老蒋给扣了。这就是西安事变的开场。
事变一出,全国炸了锅。南京那边急得跳脚,想发兵救人,可又怕把蒋介石逼急了撕票。共产党这边呢,态度很关键。当时毛主席和中共高层在陕北,听说这事儿,第一反应不是趁机干掉蒋介石,而是觉得这可能是把全国拧成一股绳抗日的机会。于是派周恩来带队,赶紧去西安谈判。
经过十几天扯皮,蒋介石终于松口,答应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12月25日,张学良亲自陪着蒋介石坐飞机回了南京,西安事变就这么和平收场了。可这事儿还没完,张学良一落地就被蒋介石扣了,软禁了一辈子。这结局,让人忍不住想问:少帅这步棋,到底是咋回事?
张学良为啥要把蒋介石送回去?这事儿乍一看,确实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毕竟好不容易把人扣了,逼着签了条件,直接放回去不怕老蒋翻脸不认账?有人就说,张学良太天真,太幼稚,政治手腕不够硬,咋能这么轻易相信蒋介石呢?
其实,张学良这人没那么傻。他送蒋介石回去,不是脑子一热,而是有自己的想法。首先,他想用行动证明自己的诚意。扣蒋介石是为了抗日,不是要搞内乱,更不是要取而代之。亲自送回去,就是告诉蒋介石和全国:我张学良没私心,就是想让大家一块儿打日本。这种姿态,既是给老蒋台阶下,也是给南京政府和老百姓一个交代。
再者,张学良觉得,蒋介石毕竟是国民政府的头儿,扣着他不放,南京那边肯定不干,内战说不定越打越大。到时候日本坐收渔利,抗日大计全泡汤。他想着,只要蒋介石点了头,全国就能拧成一股绳,抗日的局面就能打开。所以他赌了一把,赌老蒋会守信用,赌和平能换来更大的局面。
可这赌注下得有多大啊?蒋介石啥人咱不清楚吗?这老兄出了名的翻脸不认人。张学良自己也知道这点,但他还是去了。有人说他幼稚,觉得他太相信蒋介石的口头承诺,太没政治斗争的经验。可换个角度看,这不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吗?
不送回去,咋办?杀了蒋介石?那全国得乱成啥样,共产党和国民党还不得彻底撕破脸?扣着不放?南京的兵马早晚打过来,张学良和杨虎城那点家底儿能撑多久?
所以说,张学良这步棋,看似简单,背后其实是深思熟虑后的无奈之举。他不是不知道风险,而是觉得为了抗日大局,只能硬着头皮试一把。可惜,他低估了蒋介石的狡猾,也高估了自己的筹码。

结果大家都看到了,蒋介石一回南京,立马翻脸,把张学良扣了。条件是答应了,可执行起来拖拖拉拉,直到卢沟桥事变爆发,才算真正开始联共抗日。张学良呢?从此没了自由,成了蒋介石手里的“人质”。这结局,确实让人觉得有点窝囊。
可要说张学良这事儿干得毫无意义,也不公平。毕竟西安事变逼着蒋介石表了态,为后来的国共合作开了个头,这功劳不能抹杀。
毛主席对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去这事儿,态度很明确:不去不行,不去就没法和平解决。他这话啥意思?咱们得从中共的立场和当时的大局来琢磨。
西安事变一爆发,中共内部其实也有分歧。有人觉得,蒋介石这家伙老跟共产党作对,干脆趁机干掉他得了。可毛主席和周恩来看得更远。他们觉得,杀了蒋介石,国民党肯定群龙无首,内战打得更凶,日本趁乱捡便宜,中国就彻底完了。相反,如果能把蒋介石“争取”过来,国共联手,抗日的胜算就大多了。
所以,中共从一开始就主张和平解决。周恩来去了西安,不光是劝张学良放人,还得稳住蒋介石,让他觉得活着回去比硬抗划算。毛主席后来评价说,张学良不去南京,蒋介石没法安全回去,这事儿就没法和平收场。换句话说,张学良这趟“送货上门”,是和平解决的关键一环。
毛主席为啥强调张学良得亲自去?这儿有个细节。张学良是事变的发起人,他不去,蒋介石回了南京也未必服气,可能会觉得这是被人逼着签的“城下之盟”,回头照样不认账。张学良亲自送过去,既是给蒋介石面子,也是用自己的命做担保,逼蒋介石兑现承诺。这招虽然冒险,但确实让蒋介石没法当场翻脸,也给国共合作留了余地。
毛主席对张学良这举动是肯定的。他后来多次提到,西安事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搭了桥,张学良和杨虎城功不可没。尤其是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去,虽然代价惨重,但客观上推动了历史车轮往前走。要不然,国共还在内耗,日本早就打到黄河边了。
西安事变过去这么多年,历史学家和老百姓对张学良这步棋的看法,一直没统一过。有人夸他,有人骂他,争议大了去了。
有些历史学家觉得,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去,是政治上的失误。他太相信蒋介石的人品,没留后手,结果把自己搭进去了。他们认为,如果张学良能多要点保障,比如让南京派个大员来接人,或者留个书面协议啥的,也不至于这么惨。
可也有人反驳,说张学良没啥选择。当时的环境下,他不送人,局面只会更糟。和平解决是唯一的出路,而张学良的牺牲,某种程度上是给全国做了个榜样,证明了抗日的决心。这些学者觉得,少帅这事儿干得有魄力、有担当,不能简单用“幼稚”俩字概括。
老百姓聊起这事儿,更多是从感情出发。有人觉得张学良太傻,咋能这么轻易相信老蒋呢?扣都扣了,干嘛不硬气到底?还有人替他鸣不平,说他是为了国家大事才赌上自己,结果却被蒋介石坑了,太不值当。西安本地人提起这事儿,还挺骄傲的,觉得少帅和杨虎城给陕西争了光。
网上也有不少讨论。知乎上有人问:“张学良为啥送蒋介石回去?”底下回答五花八门,有人说他是为了诚意,有人说他太天真,还有人说他是被逼无奈。总之,这事儿没个定论,大家各有各的理。
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到底幼稚不幼稚?毛主席说不去没法和平解决,这话又咋理解?咱得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大局出发,不能光看结果骂人傻。

张学良这步棋,确实有天真的一面。他低估了蒋介石的狡猾,高估了自己的影响力,结果把自己搭进去,东北军也散了架。可换个角度看,他这举动也不是毫无意义。西安事变逼着蒋介石停了内战,为国共合作开了路,客观上加速了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这功劳,是跑不掉的。
毛主席的评价,则是大局观的体现。他看重的是和平解决带来的战略意义,而不是张学良个人的得失。在他眼里,张学良不去南京,这事儿就没法收场,抗日的希望也得推迟。少帅的牺牲,某种程度上是为全国人民趟了条路。
所以说,这事儿值不值,得看你咋看。如果光看张学良个人的下场,那肯定不值,窝囊得很。可如果看整个抗战大局,那这步棋就不只是幼稚,而是带着点悲壮的味道。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5-8-9 04:41:27 |只看该作者
好帖!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9 18:16 , Processed in 0.00760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