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贺知章唯一传世的书法,这才是“草圣”水准,“宋四家”也难企及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16 15:19:5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贺知章唯一传世的书法,这才是“草圣”水准,“宋四家”也难企及                                                                                2025-07-15 19:09                                        发布于:广东省
   

       在06年上海博物馆上的一次“中日书法珍品展”之中,有一件唐代草书作品引起了书法界一片惊叹,此作便是唐代有名的诗人贺知章的草书真迹《孝经》,这或许就是他唯一存世的传世真迹,它的出现填补了书法史上一大空白。

贺知章草书《孝经》(局部)
据记载,此作曾是宋徽宗的挚爱宝帖,但不知是何原故,怎会流入到了日本过去。所传是在明代时期就已经流入到了那边,在十七世纪之时,日本的大家族“近卫家”将自己家藏有的一件极为珍贵的我国唐人大诗人贺知章的草书真迹献给了当时的天皇,之后此作便被秘藏于日本皇室之中,直至300后的一次中日双方书法珍品展上才第一次亮相。

这场 "中日书法珍品展" 让它终于踏上故土,与王羲之《丧乱帖》、怀素《苦荀帖》等珍品同台,在闪光灯下诉说着盛唐草书的浪漫与庄严。
当时,专家们对其给出了高达10 亿的估值,足见其珍贵程度。据了解,此作《孝经》是贺知章于晚年时所作,通篇洋溢着他那风流倜傥、狂放不羁的浪漫情怀。

(孝经 局部卷)
这幅作品总共 141 行,写了 1800 多个字,每个字大约有 2 厘米大小。看它的用笔特点,笔尖落纸时大多是尖尖的样子,下笔后会形成小小的虚尖,接着笔锋轻轻顿挫调整,写字过程中主要用中锋行笔,笔画显得刚劲有力又圆润流畅,笔尖的锋芒自然地显露出来。

(孝经 局部卷)
不管是提笔按笔的力度变化、笔画的轻重虚实,还是墨色的浓淡转换,以及笔锋转换的衔接,都处理得非常精准流畅。字的大小不一样,高低排列错落有致,收敛和舒展的对比很明显。字的内部空间紧凑,外部则向四面舒展开张,整幅作品的布局疏密安排得当。

此作拿与孙过庭的《书谱》相比,有学者直接发出“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感叹,有人是这样评价贺知章的《孝经》的‘每次兴致正浓时提笔写字,忽然写出特别精彩的地方,那劲头简直能和自然造化比一比,这可不是刻意用技巧能达到的境界啊。’(每兴酣命笔,忽有好处,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也)。

《孝经》的用笔更为细腻精到,文人气更浓厚,每个字都达到了“草圣”水准。点画之间相互顾盼揖让,牵丝引带或若隐若现,或气势直连,形成鲜明对比和呼应。有的点画轻盈,有的重按有力,展现出丰富的变化。例如“安”字的书写,或方扁,或飒飒落落,看似随意却实则蕴含深意。

提起贺知章,世人多先想起 "少小离家老大回" 的乡愁,或是 "二月春风似剪刀" 的灵动,却鲜少知晓这位 "吴中四士" 之一的诗人,笔端还有这般惊世的草书功夫。
他自幼临习魏晋法帖,中状元后入朝为官,得以饱览宫廷秘藏真迹,与 "草圣" 张旭结为姻亲,常共饮论书,笔意间早已融入晋人的风骨与盛唐的气象。《孝经》作于其晚年,彼时他的书法技艺经岁月淬炼,已至炉火纯青 —— 正如李白诗中所赞,"应写《黄庭》换白鹅",其草书水准可与王羲之媲美。









作为唐代唯一一件毫无真伪争议的名家小草真迹,它不仅见证了草书从魏晋的蕴藉向盛唐的奔放过渡,更给后世学书者留下了最鲜活的范本 ——1800 余字的篇幅、2 厘米见方的单字,比李白《上阳台帖》、杜牧《张好好诗》更适合临摹,让后人得以触摸到唐人运笔的节奏、墨色的变化,感受那份 "笔笔沉着遒和,质朴自然" 的真意。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30 14:20 , Processed in 0.00759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