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宋第一浪子:他的诗词太经典,后世边骂边学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大宋第一浪子:他的诗词太经典,后世边骂边学                 

2025-07-25 10:09                                        

发布于:天津市
   
        在璀璨的大宋词坛上,有一位独树一帜的词人,他的名字在许多人耳中永远响亮。他一生多舛,年过半百才金榜题名,而他的名字却早已远扬四方,成为了许多人的谈资。尽管他的词作被无数文学巨匠斥为低俗、艳丽,他依然在宋词史上占据了不可动摇的地位,成为一颗璀璨的明星。

这位词人就是北宋的柳永,他因风流韵事而广为人知。曾与青楼女子纠缠不清,他一生不仅有着众多的艳遇,也因得罪皇帝成为了士人眼中的“反面教材”。即便如此,他的名声依旧不减,当他去世后,整个东京城的名妓们纷纷前来送葬,甚至有人因思念过度而去世。柳永的命运,注定了他在历史中有着一种独特的、颇具争议的光辉。

柳永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词人,家庭背景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柳家自古是福建崇安的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柳宜曾在南唐担任过监察御史,后随南唐灭亡而归附宋朝。南唐的两位君主都酷爱词作,这让柳宜也无法避免受到熏陶,常常用词来抒发内心的感慨。尤其是在南唐后主李煜被毒死后,柳宜尤为惶恐,日复一日以酒消愁,靠作词来排解心头的忧虑。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柳永从小就对作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对李煜的词情有独钟,深受启发,早年便以卓越的文采在同龄人中小有名气,并与两位兄长并称“柳氏三绝”。18岁那年,他告别家乡,独自一人踏上了前往开封的漫长征途,目标明确——参加科举,争取成为一名进士。

然而,命运并没有按照他设想的轨迹发展。当柳永抵达杭州时,那个被誉为“人间天堂”的地方,他瞬间迷失了自己。这里的美丽风光、市井风情以及动听的吴歌越曲深深吸引了他,令他彻底忘却了当初的目标。他沉溺于青楼歌妓的欢歌笑语中,度日如年,完全丧失了奋斗的志向。

第二年,柳永听说了好友孙何调任两浙转运使,便急忙寻他讨教,期待通过孙何的推荐来改变命运。然而,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当柳永兴冲冲地去找孙何时,却发现自己连门卫都过不去。绝望之际,柳永巧妙地通过一名歌女将自己所作的《望海潮》交给了孙何。歌女在宴会上深情演唱,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孙何也终于记起了柳永,邀请他叙旧。

《望海潮》一经传唱,便引起了广泛关注,甚至传遍了大江南北。它那优美的词句和细腻的情感打动了无数人,却没想到却意外地引发了一场历史变故——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极度欣赏其对江南美景的描写,便决定带兵南下,发动了伐宋之战。柳永的词作对历史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他当时的预期。

然而,《望海潮》的走红并未能让柳永如愿得到孙何的青睐。在这段日子里,柳永沉溺于青楼歌女的温柔乡中,尽管他为这些女子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词作,但依然无法摆脱科考的困境。直到1008年,柳永终于来到了开封,准备在帝都实现自己的抱负。然而,开封的繁华和风月场所再次让他迷失了自我,青楼女子们的热情迎接让他重新沉溺于其中。

尽管他才情出众,但因词作过于艳丽,他并未能在科举中获得成功。宋真宗曾亲自下令,要求考试不录取那些词藻华丽、内容空洞的作品。柳永的作品正好符合这一标准,因此他未能如愿以偿,屡次名落孙山。

不过,这次失败并未打击柳永的信心,反而让他写下了更加充满抱负的《鹤冲天》。“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句成为他词作中的经典之作。虽然宋真宗并不欣赏这种狂妄的气势,但柳永依然以此词作为自己“奉旨填词”的标志,这一称号让他在文人圈内声名大噪。

然而,在青楼女子中,柳永却是绝对的明星。他为她们创作的词句引领了风潮,成为每一位歌女争相追求的对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柳永渐渐得到了“柳七哥哥”的美名。青楼女子们甚至有歌谣唱道:“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尽管他在开封度过了十多年,始终无法考中进士,但他已经在词坛留下了浓重的痕迹。他的词作风靡一时,几乎传遍了整个大宋,成为了人人传颂的经典。许多后来的词人都模仿他,学习他如何以情感真挚、语言通俗打动人心。

尽管柳永屡次未能在科举中有所建树,但他并未放弃,依然在四处漂泊。直到宋仁宗亲政,他才看到了转机。仁宗下旨降低了科举的标准,柳永终于如愿考上了进士,成为了一个小小的地方官员。然而,这一切并未带给他真正的幸福和满足。他在官场上并未有太大的起色,终其一生,柳永一直在低微的位置上徘徊。

他于66岁时辞官,最后选择定居在江苏润州,远离了开封的繁华,依旧过着漂泊的生活。身边的红颜知己始终未曾离开他,他的死也充满了悲凉。最终,他的葬礼由歌女们筹办,甚至有人因过度思念而去世。柳永的一生,充满了风流韵事,但他留下的不仅仅是这些。他的词,至今仍在千百年后被人传颂,成为了中华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柳永的一生,注定在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词虽然被批评过于艳丽,但却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月和人情。无论他生前如何低调,死后依旧深深地影响着后人。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7-30 20:16 , Processed in 0.00748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