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5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孟浩然求人办事,写下一首千古绝唱,现成中学课本里必背的一首诗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27 09:44:2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孟浩然求人办事,写下一首千古绝唱,现成中学课本里必背的一首诗                                                                  2025-07-25 09:46                                        

发布于:天津市
   
       古代的文人,大多性格含蓄内敛,常常把自己的情感和志向寄托在诗文之中,甚至有时他们的诗篇深得让人难以一眼辨识其真实的意图。唐朝大诗人孟浩然,便是这种含蓄艺术的高手之一。他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表面看似只是描写洞庭湖的壮丽景色,让人误以为是他游历之后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对理想的寄托。

然而,实际上,这首诗蕴含着更深的政治寓意。它并非单纯的游记诗,而是一首“干谒诗”——一种通过诗歌向高官求助的方式。孟浩然创作这首诗,是希望得到当时宰相张九龄的帮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首诗已经被流传并广泛收录到课本中,成为了我们如今所熟知的文学瑰宝。你知道吗,孟浩然当年写这首诗到底希望张九龄帮他实现什么愿望?
古代文人的最高理想往往是通过读书、考取功名步入仕途,孟浩然自然也不例外。作为一位才名显赫的青年,他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同与地位的提升。孟浩然出生于襄阳的书香门第,这样的家庭背景在当时不仅意味着学识的培养,也代表着较为优渥的生活条件,使得他能够心无旁骛地沉浸于文学的世界。

孟浩然的少年时代并非单纯的文人求索。他曾学习过剑术,显现出他曾有过通过武力报效国家,或者行侠江湖的雄心壮志。然而,随着文学才华的日益突出,他最终走上了文人的道路。尽管如此,他在年轻时的游历经历,也逐渐改变了他的人生观。在当时,许多年轻人都渴望通过科举入仕,走上仕途,而孟浩然却在山水田园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年仅23岁的孟浩然,选择与几位好友一起,隐居在鹿门山,这个决定在当时的社会眼中,几乎是难以理解的。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隐居往往是对人生失望之后的无奈之举。而孟浩然却是在最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的年纪,做出了这一与众不同的选择。几位同行的友人,在几年之后逐渐感到后悔,纷纷重返仕途,而孟浩然却因此受到一定的打击,也让他逐渐看清了社会的残酷现实。

于是,在经历了一段沉思与反省后,孟浩然开始放下曾经的清高,重新回归现实社会。然而,他依然保持着傲气。作为一个早已声名显赫的才子,他并不愿依赖科举来实现自己的仕途理想。他决定通过自己的才华与名声,寻求贵人的帮助与推荐。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孟浩然四处游历、结交名士,希望通过人脉关系,得到一位如张九龄这样的高官的引荐。很快,孟浩然就凭借出众的才华,结识了许多社会名流,并且有幸结识了宰相张九龄——一个在唐玄宗面前拥有很高威望、且对人才格外青睐的官员。

张九龄不仅是一位显赫的宰相,还是一个知人善任、爱才惜才的官员,孟浩然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此时,孟浩然已经三十多岁,经历了多年仕途未果的打击,内心的急切与家庭的压力让他希望通过张九龄的帮助,最终能够入仕。然而,他又不愿屈尊向张九龄恳求,于是他想到了通过写一首“干谒诗”来间接请求。

这首诗不仅避免了直接的恳求,符合文人的节操,同时也能通过诗歌展现自己的才华和气度,给张九龄留下深刻印象。于是,孟浩然精心写下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并通过熟人将诗送到了张九龄手中。他心中既忐忑不安,又充满了希望,静候着一个可能改变命运的消息。

张九龄收到这首诗后,眼前立刻浮现出了诗中描绘的壮丽景象。他深知这首诗的背后藏着孟浩然对理想的渴望,然而孟浩然并没有用直白的语言表达请求,而是通过对洞庭湖景色的描写,隐晦地传达了自己胸中壮志未酬的苦楚。这种清新脱俗的表达方式,使张九龄眼前一亮。他似乎能感受到孟浩然那份胸怀大志的豪情,然而,他也意识到孟浩然的理想在现实面前已显得无力可施。

正因如此,张九龄在看完这首诗后,决定为孟浩然撑起一片“舟楫”,帮助他实现梦想。于是,他将孟浩然的情况告诉了唐玄宗,企图为这位有才的年轻人谋取一份官职。然而,唐玄宗此时已经沉迷于享乐,渐渐忽视了政务,对张九龄的推荐置若罔闻。张九龄对此深感无奈,却也只能转告孟浩然这个令人失望的消息。

孟浩然虽然深感失落,但仍对张九龄的关心心存感激。然而,命运似乎总在捉弄他。就在他灰心丧气时,朋友们纷纷设宴招待他,劝他向前看。令人意外的是,孟浩然在王维家的一次聚会上,竟意外与唐玄宗邂逅。当时唐玄宗途经王维家,看到桌上的餐具,便猜测屋内必定有其他人。王维迫于压力,急忙将孟浩然从床下叫了出来。

唐玄宗被孟浩然的躲避所吸引,开始对这位才子产生了兴趣。了解了孟浩然的才华后,唐玄宗让他即兴朗诵几首诗。不料,孟浩然在紧张中误将自己未能入仕的诗作念了出来,其中的“不才明主弃”一句,让唐玄宗顿时变了脸色,显然十分不悦。唐玄宗严厉地表示,自己从未拒绝过孟浩然的请求,也从未听到过他要求入仕。孟浩然顿时哑口无言,感到陷入两难境地,最终只能低头沉默,心中满是失望。

唐玄宗对孟浩然的诗歌产生了误解,并下令以后不再允许他入仕,这一决定彻底摧毁了孟浩然的最后希望。从此,他的心态彻底崩溃,虽然仍旧以诗为伴,但内心再无当初的热血与激昂。

此后,孟浩然便彻底隐退,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生活,在山水田园中寻找内心的安宁。他的诗风也因此更加沉静与深远,最终,孟浩然在开元二十八年因病去世,享年约五十岁。盛唐诗坛失去了一位清新的田园诗人,而他所留下的诗篇,却永远流传在历史的长河中。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前天 04:39 |只看该作者
燕呢窗花纸墨趣,风过屏梅笔砚香。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16 20:09 , Processed in 0.00806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