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轼劝好友戒色,写下一首词流传千古,男子读了笑,女子看后气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8-3 12:19:3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苏轼劝好友戒色,写下一首词流传千古,男子读了笑,女子看后气                                                                       2025-07-31 10:40                                        

发布于:天津市
   
       苏轼,宋朝的文学家,以其幽默风趣而著称,他一生留下的趣事几乎和他的文学作品一样丰富多彩。有一次,他发现自己的一位道士朋友不守清规,竟然沉迷于酒色,过得颓废不堪。苏轼看不下去,便写了一首词,以此劝诫他。那首词不仅展现了苏轼幽默的一面,还深刻反映了他对朋友的关心与忠告。

苏轼的豪放不羁让人印象深刻,但很少有人知道,在他成就这些之前,经历了多少的苦难与挑战。若没有这些坎坷经历,他或许早就放弃了自己。苏轼的家族,曾经是文人世家,拥有“三大家”的声望,令世人艳羡。然而,这样的荣光也招来了同僚的嫉妒与敌视,这也为苏轼后来的屡次困境埋下伏笔。

回想起年轻时,苏洵带着二十多岁的苏轼进京赶考,考试结束后,苏轼名声大噪,迅速在京城内外树立起声望,成为当时文人的领袖之一。各路人士纷纷上门交好,使得苏轼的门槛都几乎被踏平。但这份荣光并未持续太久,随着王安石的变法到来,整个朝堂发生了剧变。苏轼刚刚丧父,痛苦之中回到朝堂,却发现自己曾经亲近的朋友和老师,纷纷因莫名其妙的原因被驱逐出京城。那些曾经一起举杯畅谈的友人,也变得小心翼翼,不敢多言。

苏轼感到困惑,他不理解在自己回家居丧的几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曾经的朝堂气氛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而这一切的根源,便是王安石。他是一个为理想孤注一掷的人,不听任何人的劝告,也不容忍别人不同的声音。面对这种情况,苏轼感到自己不能袖手旁观,于是便开始为那些无故被贬的人呼冤,为那些怀有仁德的官员和真正有才学的人发声。然而,苏轼的直言不讳很快就变成了王安石等人眼中的刺耳之音,最终导致他被从朝堂上推开。

尽管被贬出京,苏轼并未因此心生怨恨。他认为自己本不该长时间待在庙堂之上,或许这正是老天的安排。虽然王安石渐渐退出了朝堂,但苏轼却未能从困境中解脱出来。因为新的权力格局中,必然会出现新的对手取代王安石的位置。作为一个无法真正掌控自己命运的人,苏轼早已意识到放弃自己,或许才是最明智的选择。若不是因为宋朝不允许杀害文官,苏轼可能早已命丧黄泉。

接下来的“乌台诗案”,不仅让苏轼流离失所,还牵连了许多与他有交情的人。苏轼自己受的苦或许不算什么,但他最不忍的是看到自己的朋友们因此受到牵连。经过无数波折,苏轼渐渐看破红尘,学会了不再执着于得失。在这段艰难的时光里,朋友们给予了他许多帮助与支持。

1101年,苏轼正准备北归,那年他刚刚因大赦而被恢复了官职。行进在回京的路上,苏轼心中似乎有些预感,他特意去拜访沿途的朋友,甚至那些平日里隐居山林的朋友,也被他一一请了出来。四月时,他来到了庐山,拜见了刘器之并一同登山,期间他向刘器之询问道士朋友王友道的消息。刘器之笑着说,王友道如今早已不再隐居,而是沉迷于美酒和美女,甚至连修道之事也完全抛之脑后。

苏轼面无表情,心中有些失望。刘器之带苏轼来到了一家酒楼,说这是王友道最常光顾的地方。果然,不久之后,王友道便走进了酒楼。尽管小二迎接他准备将他送入包间,王友道还是看到了苏轼和刘器之,急忙跑过来拜见。只是,他并没有停留,因包间里还有其他人等着他。

苏轼心中疑惑,王友道究竟在见谁呢?刘器之看出了他的好奇,便悄声告诉他,这家酒楼表面上看是普通的酒楼,实则经营着青楼生意。王友道是这里的常客,每次来,店小二都会将他引到二楼。

第二天,苏轼前往栖贤寺,约了几位朋友一同游览。他们虽然年事已高,走起路来有些吃力,但有知音相伴,反而不觉疲惫。在临别时,大家看得出苏轼的依依不舍。此时的他,或许已经意识到,这次相聚可能是最后一次。临别时,苏轼特意留下了一首词,《临江仙·赠王友道》,以此送给王友道。

词的上片夸赞王友道的风采与才华,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朋友的深情,而下片则劝诫他要回归正道,别再沉迷于世俗的享乐。苏轼用典故来强调自己的观点,借用沈约的故事暗示王友道应保持身心健康;又引用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典故,提醒他过度放纵可能带来不好的后果。

最终,苏轼离开了庐山,继续北归。三个月后,苏轼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四。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波折,但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念,集儒释道文化于一身,开创了一条豪放豁达的道路。苏轼不仅关心天下大事,还时时关怀着朋友的生活,在晚年依然不忘教诲他人,堪称后人楷模。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16 18:16 , Processed in 0.00695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