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皇帝作诗被“嘲笑”,最后两句一出,众大臣心服口服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8-8 15:28:5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皇帝作诗被“嘲笑”,最后两句一出,众大臣心服口服                                                                                2025-08-08 13:43                                        发布于:天津市
   
     秦始皇和汉武帝,尽管他们在历史上有着赫赫声名,但在文学素养上稍显逊色;唐太宗和宋太祖虽然卓越,亦未能完全超越文才的限制。而如果把视线转向中国历史上那些深具学识的帝王,明太祖朱元璋无疑是一个典型的反例。他的崛起充满传奇色彩,且与众不同。

朱元璋的童年并不轻松,他出生于贫困家庭,曾经是地主家的放牛娃。十七岁那年,家乡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父母和哥哥因饥饿而相继去世。年幼的朱元璋在困境中艰难求生。因为家族排行,他在家中名为朱重八。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在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时改名为朱元璋,这一名字含有“诛灭元朝”的寓意,象征着他誓要铲除元朝的统治,复兴汉族的江山。
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占了集庆路,并将其改名为应天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至1367年,他命令徐达和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展开北伐,目的是推翻元朝的统治。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登基称帝,建立了大明朝,年号洪武。接下来,他攻占了大都(今北京),彻底结束了元朝的统治,并平定了西南、西北、辽东等地,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朱元璋的逆袭从一个贫困的放牛娃、乞丐、和尚到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皇帝,堪称一段传奇。这并非偶然。在当时的起义领袖中,朱元璋并非最为出众,无论是实力还是智谋,都可以说是平平无奇。尤其他不识字,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粗鄙之人。然而,他与众多“粗人”的区别就在于他尊重知识,尊重读书人,并且始终怀揣着一颗求学的心。

从剃发为僧那一刻起,朱元璋便开始了他的求学之路。他不断地学习文化知识,学习兵法,哪怕身处战场,也从未忘记自我提升。朱元璋尊敬刘伯温、宋濂等人,向朱升和李善长请教,脚踏实地,开始了自我文化建设的漫长过程。他从不轻视他们的建议,最重要的便是他始终能够保持谦逊,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他的成功,离不开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建议。
作为一位皇帝,朱元璋更加勤奋于读书。自从建立南京政权后直到去世,他几乎每天都会在处理政务之余,抽时间阅读。刘基曾形容他的勤奋:“万机之暇,作为文章,举笔立就,莫不雄深宏伟,言雅而旨远。”他甚至经常因为太沉迷于读书而忘记进餐。朱元璋的勤学不仅体现在自己的个人修养上,还在治国理政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好学的帝王之一。

据说,朱元璋在登基的那天,听到一声嘹亮的鸡鸣,误以为这是天赐的祥瑞,顿时兴致大发,便即兴作诗《金鸡报晓》。他的诗的开头是:“鸡叫一声撅一撅”,这个句子显得有些粗俗,大臣们在旁边窃笑,却不敢表露出来。当他继续吟诵:“鸡叫两声撅两撅”,许多大臣忍不住笑出声来。朱元璋看在眼里,心里并不生气,而是继续念出后面的诗句:“三声唤出扶桑日,扫退残星与晓月。”这一转折令人刮目相看,所有的臣子都惊愕不已,纷纷暗自称赞,开始重新审视这位出身贫寒的皇帝。
朱元璋不仅能诗,而且书法也极具造诣。他的书法自然流畅,后世的评价极高。他的《平周论》曾令刘伯温等人称赞,他写下的诗篇超过一百首,且其中不乏传世之作。此外,朱元璋在晚年创作的诗文,更是富有哲理和宗教韵味,给人以深思。例如他写道:“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这既是对人生的感悟,也是他学问成熟的体现。

清代学者赵翼曾总结朱元璋的一生:“明祖以游丐起事,目不知书,然其后文学明达,博通古今,……此固其聪明天亶,然亦勤于学问所致。”朱元璋的成功,不仅归功于天时、地利、人和,更在于他对自我的清晰认识、对知识的敬仰以及一生的坚持努力。他的成功从来都不是偶然,而是源自他对学习的坚持与不懈的奋斗。正如古语所说,“自助者,天助之。”这不仅适用于朱元璋,也同样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0-15 05:35 , Processed in 0.00676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