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何左宗棠坚持收复新疆?专家曝光最大隐秘,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8-9 10:24:4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为何左宗棠坚持收复新疆?专家曝光最大隐秘,慈禧知晓后坚决支持                                                

                                2025-08-08 06:00                                        发布于:安徽省
   

                                    19世纪70年代,清朝内外交困,风雨飘摇。国内刚刚历经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元气大伤;外部列强环伺,虎视眈眈,不断蚕食中国的领土与权益。就在此时,新疆局势陡然恶化,成为了帝国命运转折的关键节点。那么,为何左宗棠坚持收复新疆?专家们研究后曝光的最大隐秘,又为何能让慈禧太后最终坚决支持?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

新疆危机的爆发
1865 年,中亚浩罕国的军事头目阿古柏,在英国和沙俄的支持下,悍然入侵中国新疆。他先是扶持傀儡建立哲德沙尔汗国,后又自立为汗,建立洪福汗国,迅速占据南疆大片土地,并逐步向北疆扩张。与此同时,沙俄也趁火打劫,于 1871 年出兵强占伊犁地区,声称等清政府收复新疆其他地区后再归还,实则妄图永久霸占。新疆广袤的土地,面临着被列强彻底瓜分的危险。
朝堂上的激烈争论
新疆危机爆发后,清政府内部就如何应对产生了严重分歧,形成了 “海防” 与 “塞防” 之争。以李鸿章为代表的 “海防” 派,认为新疆乃 “千里旷地”,收复成本极高,且列强在东南沿海的威胁更为紧迫,主张放弃新疆,将资源集中于海防建设,加强海军力量,抵御来自海上的侵略。他甚至提出 “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 的观点。
而左宗棠则力排众议,成为 “塞防” 派的坚定代表。他深刻洞察到新疆对于国家安危的重要战略意义,写下万言书《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指出 “东南海防,西北塞防,二者都重要”。在他看来,如果放弃新疆,整个北方将失去重要屏障,列强可轻易通过陆路长驱直入,威胁京师安全。而且,新疆并非李鸿章所言的不毛之地,而是土地辽阔,物产丰富,有着巨大的经济和战略价值。左宗棠强调 “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将新疆的得失与国家的核心安全紧密联系在一起。

专家揭示的最大隐秘
专家们在深入研究这段历史时发现,左宗棠坚持收复新疆,除了其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 —— 他坚信清朝有能力收复新疆。当时,虽然清朝在面对西方列强时屡战屡败,但阿古柏的洪福汗国毕竟只是一个依靠外部势力扶持的非法政权,其军事力量和统治根基远不能与清朝相比。左宗棠认为,清朝完全有实力集结兵力,打败阿古柏,捍卫国家领土完整。这种对自身实力的正确判断和坚定信心,成为他力主收复新疆的重要支撑。
慈禧太后的态度转变
慈禧太后作为清朝的最高统治者,在 “海防” 与 “塞防” 之争中起初犹豫不决。一方面,她意识到东南沿海的海防压力巨大,列强的坚船利炮给清政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另一方面,新疆的丢失也关乎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不容小觑。当左宗棠的观点以及专家们所揭示的新疆战略意义和清朝的收复能力等隐秘信息摆在她面前时,慈禧太后最终做出了支持收复新疆的决定。她深知,若轻易放弃新疆,必将在历史上留下千古骂名,也会严重动摇清朝的统治根基。于是,1875 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赋予他全权负责收复新疆的重任。
左宗棠的战略部署
左宗棠深知收复新疆任务艰巨,必须精心筹备。他首先对军队进行整编,裁撤了大量冗员,包括一些战斗力低下的湘军部队,确保入疆部队皆为精锐,从而减轻了粮饷供应的负担。在粮草筹备方面,他采取了多种措施。一方面,改变运粮路线,由蒙古向北疆运送,同时在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等地收购粮食;另一方面,还从驻伊犁的俄国人手中购买部分粮食。通过这些方法,到 1876 年时,前线储备的粮食已达 2480 万斤,足够西征大军食用半年之久。

在军费筹集上,左宗棠面临重重困难。清政府实际拨款到他手中时大幅缩水,仅为 160 万两。为解决这一问题,他一方面积极向户部申请拨款,催收各省协饷;另一方面,不惜向洋行高息借贷。在 3 年时间里,他硬是筹到了 2600 万两,为收复新疆之战提供了有力的经费保障。此外,左宗棠还十分重视武器装备的更新。他督促西安、兰州机器局制造大量仿制洋枪洋炮,同时在上海、汉口、西安等地购买大量西洋军火,使西征军的武器装备得到了极大改善。英国历史学家包罗杰称赞道:“这支中国军队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中国军队,它基本上近似一个欧洲强国的军队。”
在战略战术上,左宗棠根据新疆地势特点,制定了 “先北后南,缓进急战” 的策略。他认为 “北可制南,南不可制北”,先收复北疆,可占据战略主动。同时,在进军过程中要稳步推进,做好充分准备,但一旦战机出现,就要迅速出击,速战速决。
收复新疆的征程
1876 年,在一切准备就绪后,左宗棠命令刘锦棠、金顺兵分两路率军出关入疆。西征军首先在古牧地(今米泉)、迪化(今乌鲁木齐)和玛纳斯等地与敌军展开激战。在迪化之战中,清军在六道湾山梁上架起大炮,一炮轰塌城墙,敌军瞬间大乱,清军一鼓作气迅速进城。随后,西征军乘胜追击,攻占了通往南疆的军事要地达坂城,接着又收复了托克逊和吐鲁番,彻底打开了南疆通道。
1877 年,阿古柏在清军的强大攻势下猝死,其内部陷入混乱。左宗棠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指挥西征军乘乱对敌军发动进攻。至 1878 年 1 月,西征军先后攻克库尔勒、库车、阿克苏、乌什、喀什噶尔、叶尔羌及和阗等地,标志着新疆除伊犁外的地区大体被收复。从开始进军到驱逐侵略者,整个军事行动历时一年半时间,但实际作战时间只有不到八个月,进展之神速令人惊叹。英国历史学家包罗杰评价,这是 “一支由中国人领导的中国军队所曾取得的最光辉的成就”。
伊犁问题的解决
在收复新疆大部后,伊犁地区成为清政府和沙俄关注的焦点。1871 年,沙俄出兵强占伊犁时曾向清政府表示,等清政府收复迪化、玛纳斯等城后,就会将伊犁交还给清政府。然而,当左宗棠迅速进军收复新疆大片领土后,沙俄却妄图赖着不走。清政府派出的代表崇厚十分无能,擅自与沙俄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按照条约规定,清政府除了要赔偿沙俄 500 万卢布 “收回” 几座空城外,还要丧失伊犁地区的大片领土。

消息传来,举国震惊,左宗棠更是愤然上书,要求重新签订条约。他拖着年迈的身体,坚定地表示:“如果俄国人不同意,我将带兵武力收复。”1880 年春,70 岁高龄且身患多种疾病的左宗棠,带着伤病和棺材,由甘肃进驻哈密,誓与沙俄决一死战。他的这一行动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也震慑了沙俄。在左宗棠大军压境的威慑下,俄国不得不同意改订新约。经过艰难谈判,中俄双方于 1881 年签订《中俄改定条约》。此条约虽然也是不平等条约,但较之前崇厚签订的协议,已经在最大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权益,伊犁最终回到祖国的怀抱。
收复新疆的深远影响
左宗棠收复新疆,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胜利。它粉碎了英、俄两国借浩罕国之手瓜分中国新疆的阴谋,捍卫了国家的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收复新疆后,左宗棠深知新疆建省对于加强中央对新疆的管辖、促进新疆地区发展的重要性。他多次向清政府提出在新疆建省的主张。1884 年,清政府宣布成立新疆省,省会设在迪化(今乌鲁木齐)汉城,由刘锦棠出任巡抚。这一举措开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废军府、改行省的先河,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了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此外,左宗棠在收复新疆过程中,还十分注重改善当地民生和生态环境。他下令让随军将士携带杨、柳、沙枣等树苗,在行军道路旁栽种,形成了 “千里道柳” 的奇观,后人为纪念他的功绩,将这些柳树称为 “左公柳”。他还聚拢无业流民,开渠凿井屯田,振兴农牧蚕桑,为新疆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左宗棠坚持收复新疆,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爱国情怀,更揭示了新疆对于中国的重要战略意义。正是由于他的不懈努力和高瞻远瞩,才使得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得以重回祖国怀抱,为中国的领土完整和民族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5 00:30 , Processed in 0.00729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