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长征时期,红军南下为何是绝路?是时候告诉大家真相了!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长征时期,红军南下为何是绝路?是时候告诉大家真相了!                                                                          2025-08-11 10:41                                        

发布于:天津市
   
      1935年,四川懋功,红军的两支主力部队——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中艰难地实现了“会师”。本应是值得庆祝的大事,仿佛是那些日复一日的劳工们期待已久的“合并福利”。然而,谁能想到,这场“会师”不过短短几天,便因“往哪走”的问题争得不可开交,情形一度如同翻书一般激烈。

中央红军主张北上,前往陕甘,进行抗日斗争;而张国焘则坚持要南下,前往成都扩展革命力量。这时地图一展开,南下的诱惑似乎确实不小:成都、雅安、泸州,这些地方物产丰饶、土地肥沃,交通便捷,俨然是革命版的“天府之国”打卡圣地。可是,现实却出乎意料。
一路走下去,才发现这条看似宽广的“康庄大道”,实际上却是条布满机关的陷阱之路。今天,我们不谈口号,不聊政治,而是从地理的角度重新审视这段被历史尘封的真相。
提起四川,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一个字:盆。四川盆地的确是一片富饶之地,成都平原和川南丘陵广阔无垠,人口众多,农耕文明发达,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然而,正是这一点,也带来了问题。
四川的地形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中间是一个盆地,四周被高山环绕。从重庆、成都,再到乐山、雅安,形成了一个被称为“盆周山地”的地带。这些山脉并不低矮,反而是一座座雄伟高大的山峰——大巴山、邛崃山、龙门山、夹金山,一个比一个威武高耸,如同围栏般将四川严密地包围。
如果想从外面进入四川?那就得翻山越岭。如果想从四川逃出去?同样需要穿越重重山脉。红军刚进入四川时,面临的几条潜在路线让他们感到两难。
东线路线经过遵义北上,经过重庆、达州和广安一线,然而这个选择并不可行,因为重庆由刘湘掌控,且有二十一军,人数十几万,军力强大,一旦进军,便会被堵住。
中线选择是通过赤水,经过泸州、宜宾直达成都。可惜,这条路线也难以通行,因为刘文辉统领着二十四军,军力同样不容小觑,红军一旦进入,势必会遭遇重重困阻。

南线经由雅安、芦山、天全进入川康。虽然张国焘选择了这条路线,但不幸的是,这条路线根本不是高速公路,而是一条布满陷阱的迷宫,红军走一步几乎就会陷入困境。

最终,红军选择了西线,穿越藏区。乍看之下,这条路像是送命的死路,地图上标记的地名听起来都像谜语一样:达维、夹金山、草地、阿坝、松潘等地。若不深入了解地理,这些地方无疑会让人心生恐惧。但如果你翻开“人类地理学”的课本,你会发现,这些地方恰恰是红军生存的宝贵空间。

夹金山、大雪山、梦笔山等地的特点是:海拔极高,平均超过4000米;山势险峻,悬崖峭壁接连不断;天气恶劣,甚至夏季也会下雪,夜间温度降至零下十几度,冻死人不再是传说。这些条件看似对红军构成致命威胁,但实际上却成为了他们生死攸关的“保命牌”。
因为,国民党大军根本无法跨越这些高山,深入到藏区。而刘湘、刘文辉这些川军,虽然有强大的兵力,但他们不敢贸然进入这些雪山,知道这些地方并非适合打仗,而是适合藏身。红军选择藏区作为避难所,等于消失在敌人的眼皮底下。

回想起来,藏民们为红军提供了无私的帮助:有的红军战士因高原反应走几步就要呕吐,但藏族同胞骑马越山、背粮送水、带路扎营,毫不犹豫。当时红军缺粮,藏民们拿出了珍贵的糌粑、酥油、牛奶,甚至自家酿的青稞酒,毫不吝啬。
毛泽东曾说:“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通过亲身体验得出的深刻感悟。

川西北藏区是一个什么样的地形?横断山脉、众多大河、草地沼泽。这一组合听上去像是天公的惩罚,但对红军这种机动性强的队伍来说,却恰到好处。因为国民党军队不敢深入,交通不便,补给线断绝,红军一旦扎进藏区,就如同打了“隐身符”。

从1935年6月中央红军进入藏区,到9月走出草地的三个月里,国民党一次像样的围剿都没有成功。而这条艰难的路线,却成为了红军长征过程中最为安全的“战略缓冲区”。
与此相对,张国焘选择的南线,看似是一条宽敞的大马路,但其实却是一个地理陷阱。目标是芦山、名山、天全,再往前就是成都。这一带地形平坦,敌人能迅速集结,从四面八方夹击,红军几乎无处可藏。
尽管地势平坦,川西丘陵的地形却更为复杂,细沟、浅丘、杂树林交织,白天容易迷路,晚上更是常常掉进水田。军队一旦分散,指挥系统就会彻底瘫痪。最终,张国焘的部队因缺乏补给,兵力损失严重,连占领的芦山县也很快失守。

红军最终选择北上,进入甘肃南部,与红十五军团会师,并成功建立陕甘根据地。而张国焘的南下之路最终失败,部队遭遇重创,不得不撤回北方。

此时,胜负早已见分晓。并非因为谁打得更好,而是因为谁更懂得地理的奥秘。毛泽东曾说:“战略首先要看地形,其次才是兵力。”长征的道路,决定了谁能生还,谁将陨落。

地图上无法预示命运,但地形却决定了生死。南下看似平坦,却暗藏杀机;北上看似艰险,却是活命之路。历史是无声的,它只是静静地站在山脊上,观察着谁能最终走出去。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16 20:02 , Processed in 0.00799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