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兵强马壮的张国焘,为何被“尚方宝剑”张浩,凭一张嘴轻松搞定?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兵强马壮的张国焘,为何被“尚方宝剑”张浩,凭一张嘴轻松搞定?                                                                   2025-07-24 10:31                                        

发布于:天津市
   
1960年10月22日,美国记者斯诺访问北京,毛主席与这位老友进行了几天的亲切交谈。  
在交谈中,斯诺提出了一个尖锐且敏感的问题:“在您的一生中,当您回顾中国革命的历程,哪个时期让您觉得最为黑暗?”  
这个问题极难作答,因为没有人愿意将过去的艰难困苦和挫败感暴露在公众面前,坦然讲述。  
然而,毛主席非同寻常,面对老友的提问,他胸襟宽广,沉着冷静地回答:“在长征途中,我们人员大量减少……不过,总的来说,我们仍然抱有希望……那个时候,最大的困难不是来自外部,而是在内部,张国焘的分裂闹事是最严峻的挑战。”  
的确,对毛主席而言,整个革命生涯中充满了无数险阻和风浪。  
这些巨大风险既有蒋介石独裁政府下的“白色恐怖”,无数革命志士英勇牺牲,也有同志被捕,险些断送革命前途的危机。  
尽管如此,毛主席认为这些困境都不及张国焘在长征时期制造的“草地分裂”来得严峻。  
为何如此呢?  
如果了解当年红一、红四方面军的真实处境,便能体会毛主席的心境。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不得不开始长达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在博古、王明“左倾路线”的影响下,湘江一战使中央红军人数从8.6万人锐减至3万,随后又经历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等一系列艰苦战斗和险阻,红军人数不断减少。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红四方面军的情况。  
红四方面军虽然在第四次“反围剿”中被国民党30万大军围攻,放弃鄂豫皖苏区,但在进军川陕途中,张国焘率领的红四方面军击溃了三路围攻的田颂尧部队,大大巩固了革命成果,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可谓一战告捷,红军士气振奋。  

红四方面军因此从原先的四个师升级为五个军,兵力和装备都十分强大,远胜此时疲惫不堪、兵力严重缩水的红一方面军。  
之后,面对敌人持续围剿,张国焘为了支援中央红军,主动放弃了经营多年的川陕根据地,率军西进,与中央红军会师。  
虽然放弃川陕根据地是否明智尚有争议,但从增强红军主力兵力的角度看,张国焘此举还是符合大局的。  
然而,很快张国焘便开始动摇,理由很简单——他认为中央红军兵力太弱。  
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历经艰辛,终于抵达懋功以北的两河口。中央红军得知张国焘即将抵达,士气大振。  
为欢迎张国焘,红军官兵在草地上搭建会场,四周用松枝装饰,房屋土墙上用白灰写着“热烈庆祝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工农红军万岁!”等标语。中央和军委领导人徒步三里路到会场,沿途列队欢迎,场面盛大而热烈,堪称建军以来罕见。  
然而,就在大家热切期待时,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  
但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并未躲雨,仍坚守岗位,与士兵们共同等待张国焘一行的到来。  
终于,有人喊:“来了!”  

只见远处,张国焘骑着一匹高大雪白的马,纵马飞奔而来,身旁三十余名全副武装的护卫骑着青骢白马紧随其后,激起阵阵水花。  
此时,毛主席衣服已被雨水浸透,但他毫不在意,快步上前与张国焘紧紧拥抱,两人相见甚欢,诉说着多年未见的深厚友情。  
教员(毛泽东)与张国焘早有交情。北漂时期,毛泽东是北大图书馆助理员,张国焘是北大学生领袖。随后,两人在一大时均为代表,革命中多有接触。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回乡开展土地革命,而张国焘赴苏联留学,之后多年未见。  
多年未见,自然无话不谈。  
但现实利益终究难敌友情。张国焘看到中央红军的困顿不堪,便在欢迎酒宴上问起中央红军兵力,周恩来反问红四方面军人数,张国焘答称十万(实际夸大两万)。  
周恩来听后暗自震惊:中央红军如此羸弱,而红四方面军兵力充足,若能联合北上抗日,红军力量必将大增。  
于是,两河口会议上迅速制定了北上抗日、创建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张国焘未表示反对,形势看似顺利。  

然而,张国焘心生二意。  
他不愿北上,转而想南下进入川康地区,建立自己的势力。为此,他开始拉拢聂荣臻、彭德怀等将领,试图将中央红军的精锐聚拢于自己麾下。  
尽管中央多次催促,张国焘仍迟迟不肯北上。为防内部混乱,维护团结,中央召开毛儿盖会议和沙窝会议,将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重新编组为左右路军,彼此监督制衡。  
右路军由徐向前、陈昌浩、叶剑英等领导,集合红一方面军第一、第三军和红四方面军第四、三十军,北上经草地到班佑。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随右路军行动。  
左路军由朱德、张国焘、刘伯承率领,包括红四方面军第九、三十一、三十三军和红一方面军第五、三十二军,北上经草地到阿坝,再到班佑会师。  
此举有利于互相牵制,保障北上战略顺利实施。  

但张国焘并非易与之辈。  
他拖延时间,甚至在关键的松潘战役前夕仍不愿北进。中央出于团结考虑,任命他为红军总政治委员,期望他改变想法。  
未料张国焘越发蛮横,鼓动陈昌浩率队南下,授意对毛泽东等人展开党内斗争,内部危机急剧升级,毛泽东等人的安全受到了威胁。  
此时,叶剑英冒着风险将张国焘的阴谋告知毛泽东等人,众人商议后决定连夜启程,赶赴俄界与林彪领导的红一军团会师,粉碎了张国焘的图谋。  

张国焘孤身率左路军继续向川康地区挺进。  
张国焘的算盘敲得响亮,但其战略远不及毛泽东高明。  
红四方面军起初攻势凶猛,迅速占领了川康边境广大地区,但此举激怒四川军阀刘湘。为防失地,刘湘调集二十万大军与红军展开长达十八昼夜的恶战,红军虽毙伤敌军一万五千余人,自己伤亡也近万人。  
战局胶着,红军“打到成都吃大米”的计划几乎成空。  
随后,张国焘率军转战道孚、炉霍、甘孜等地,兵力从八万锐减至四万余人,主力部队损失惨重。  
南下失败,张国焘威望与地位大跌,他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继续坚持自我路线,还是听从中央号召北上?  
此时,张浩归来。  
熟知党史者知道,张浩原名林育英,是林育南、林育蓉(即林彪)的“林氏三兄弟”之一,排行第八,林彪称其“八哥”。  
1933年,张浩受命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  

1934年长征开始时,红军失去电台和密码本,致使中共与共产国际失去联系。  
此事让“留苏派”忧心忡忡,因为无法接收共产国际指令,无法继续指挥革命。苏联方面也焦虑,因为当时西线面对希特勒威胁,东线日军虎视眈眈,苏联无法分兵应对两线战事。  
为了维护国土安全,斯大林希望中共团结一切力量,拖住日本侵略者,防止苏联陷入两线作战,因此迫切需要与中共保持联系。  
苏联已准备先进武器支援中共,一旦红军得到援助,将极大增强实力。  
虽然共产国际表面上“共产”,实际上斯大林有其私心,视苏联为共产主义头部大旗,要求各国共产党围绕苏联,保护其安全,确保大旗不倒。  
因此,共产国际在世界革命中拥有极强权威,掌握大量武器、经费、经验及代表权。  
许多人知道清朝灭亡后中国内乱频仍,但不清楚为何孙中山实施联俄联共政策后,国民革命军能迅速北伐,夺取华北。  
主要原因是苏联的大力支持,不仅提供大量武器,还给予经费、人员、训练等全方位援助,促成国民革命军成为强大队伍。  
我党成立初期也得益于苏联帮助,但必须服从共产国际指令,即使不合国情也得执行。  
这种束缚曾引发抗争,陈独秀曾反对共产国际指令,但在援助被切断压力下被迫妥协。  
这体现了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巨大影响力。  
虽然后来因电台失联,我党逐渐探索自主路线,但依然无法完全脱离苏联与共产国际。新中国成立后抗美援朝,苏联对志愿军支援即是明证。  
中国革命者离不开苏联,留苏派张国焘等人更难割舍。  

张浩七大后带着斯大林指令,从外蒙古入陕甘地区,首先将密码本交给毛泽东等,并传达共产国际建立广泛反法西斯人民阵线精神。  
获悉张国焘情况后,张浩主动联系他,陈述大义和利害关系,最终促使张国焘放弃建立“伪中央”的打算。  
张国焘之所以接受,是因为张浩手握共产国际“尚方宝剑”,缺乏支持将陷入尴尬。两人私交深厚,皆有留苏经历,彼此信赖。  
此外,张浩提出设立各地局(北方局、上海局、广州局等),既有归中央管控,也有直属共产国际代表团的,给张国焘留足台阶下。  
正因张浩忠诚党和革命的精神,张国焘才弃南下改北进,中国革命因此出现转机。  
张浩去世后,毛主席极为悲痛,亲自提议由中央高层领导为张浩执绋、抬棺、守夜,表达极高敬意。  
毛主席一生中无人享受过此等荣誉,足见张浩在他心中的崇高地位。  
谨以此文,向伟大的共产主义革命战士张浩同志致敬!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9 07:00 , Processed in 0.00817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