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泽东看望恩师,塞给师母500元钱遭质问:你哪来那么多钱?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9-25 14:40:5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毛泽东看望恩师,塞给师母500元钱遭质问:你哪来那么多钱?                                                                         2025-09-25 10:44                                        

发布于:天津市
尊师重道的伟人:毛泽东与恩师杨树达的深厚情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是代代相传的美德。毛泽东同志作为伟大的革命领袖,始终以身作则践行这一传统。即便在成为国家领导人后,他依然保持着对师长们的深厚情谊,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

少年时期的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就读时,就听闻了国文教员杨树达的盛名。这位学识渊博的老师以扎实的古文功底和生动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爱戴。虽然杨树达并非毛泽东的任课老师,但求知若渴的毛泽东还是想方设法去旁听他的课程。在杨树达激情洋溢的课堂上,年轻的毛泽东不仅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养分,更感受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对学问的执着追求。

1918年,湖南人民饱受军阀张敬尧的压迫。面对不公,毛泽东与杨树达这对师生毅然站到了一起。他们共同领导了湖南的驱张运动,组织学生罢课、抵制日货,甚至不畏艰险前往北京请愿。在寒冷的冬日里,师生二人带领代表团穿越重重阻碍,向北洋政府表达湖南人民的诉求。当毛泽东想要冲在前面时,杨树达总是挺身而出保护自己的学生。经过数月的斗争,他们终于成功将张敬尧赶出湖南。这段并肩作战的经历,让他们的师生情谊升华为了革命战友的深厚情谊。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毛泽东投身于波澜壮阔的革命事业,而杨树达则继续坚守在教育战线。虽然身处不同领域,但杨树达始终关注着革命事业。1935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杨树达在北京的一次演讲中大胆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卢沟桥事变后,他毅然回到湖南,继续教书育人,同时密切关注着革命形势的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杨树达拒绝了国民党迁台的邀请,选择留在祖国大陆。1954年,这对阔别二十余年的师生终于在长沙重逢。当毛泽东得知恩师患病却无钱医治时,立即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500元资助治疗。面对杨树达你哪来这么多钱的疑问,毛泽东动情地说:先生,这些都是我的稿费,是我劳动所得。您是我的恩师,学生供养先生本应是天经地义的吧?

1956年杨树达先生逝世后,毛泽东深感悲痛。虽然他们相处时间不长,但毛泽东始终将杨先生视为自己重要的启蒙老师。这段感人至深的师生情谊,不仅展现了伟人尊师重道的高尚品格,更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师道尊严的永恒价值。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传承和弘扬这种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让文明薪火代代相传。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0-6 00:30 , Processed in 0.00989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