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重构写意:文化形态视域下中国写意理论的当代再阐释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重构写意:文化形态视域下中国写意理论的当代再阐释                                                                  2025-09-25 10:56                                        

发布于:北京市
摘要:
本文以文化研究为方法论基础,从文化形态学的视角出发,对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写意理论进行系统梳理与再阐释,旨在回应当代中国画创作中写意精神疏离的现实困境。研究指出,写意并非孤立的艺术风格,而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形态,其生成根植于儒、道、禅融合的哲学体系,表现为“乘兴遣画—意象造型—笔墨程法”的三维结构系统。通过对顾恺之“传神写照”、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苏轼“论画以形似”、石涛“一画论”等经典理论的文本分析,本文揭示写意传统在历史演进中所具有的开放性与革新潜能。
在当代语境下,面对西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艺术的冲击,写意精神不应被简化为笔墨程式或怀旧符号,而应作为革新者思想、技术与材料创新的重要资源。文章主张以“文化形态”为视角重构写意理论,强调其在跨文化对话、媒介融合与精神表达中的当代价值,呼吁通过理论自觉推动中国画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复杂互动中实现创造性转化,重建写意精神的当代主体性。
关键词: 写意理论;文化形态;中国画;当代重构;文化研究;艺术革新

一、引言:写意精神的当代危机与理论重构的必要性
在21世纪的中国艺术场域中,一个显著的现象是:尽管“写意”一词频繁出现在学术讨论、展览命名与创作宣言中,但真正体现写意精神内核的绘画实践却日渐稀薄。许多所谓的“写意画”沦为笔墨技巧的重复操演,或流于形式化的“墨戏”,缺乏“乘兴遣画”的生命冲动与“以意驭象”的创造力量。这一“写意精神的疏离”,不仅是个体创作的困境,更是中国画现代转型过程中深层文化认同危机的表征。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复杂:一方面,20世纪以来,西方写实主义与中国画改良的路径,使“形似”成为评价标准,挤压了写意的空间;另一方面,在全球化与当代艺术语境中,部分艺术家为寻求国际认同,盲目移植西方观念,导致传统文脉断裂。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对“写意”的理解长期停留在风格史或技法论层面,缺乏对其作为“文化形态”的系统性理论建构。
因此,本文提出:要重振写意精神,必须超越“风格—技法”的表层认知,以文化研究的视野,从“文化形态”的角度重新审视写意理论。所谓“文化形态”,是指特定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内在结构与稳定特征的意义系统。写意,正是中国艺术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形态,它不仅规定了艺术的表达方式,更承载着世界观、价值观与审美理想。唯有在此高度上重构写意理论,方能为其当代转化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

二、写意作为文化形态:三维结构系统的理论建构
本文认为,写意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其内在结构可归纳为三个相互关联、动态生成的维度:美学动因、艺术风格与技术实现。这三者构成一个闭环系统,共同维系写意精神的完整性。
(一)乘兴遣画:美学动因维度
“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指创作主体在特定情境下情感与灵感的自然涌动。《诗经》有“赋比兴”,“兴”即“感物而动”。在绘画中,“乘兴遣画”强调创作的即兴性与真实性,反对刻意雕琢与功利驱动。郭熙《林泉高致》言“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逢源”,正是“兴”至笔随的状态。这种美学动因,确保了艺术作品的生命力与真诚性,是写意区别于机械复制与程式化生产的根本所在。顾恺之“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其“传神”之“神”,正是“兴”之所至的瞬间神采。
(二)意象造型:艺术风格维度
“意象”非“形象”或“物象”,而是“意”与“象”的融合体。《周易·系辞》云:“圣人立象以尽意”,“意象”即“以象尽意”。在写意绘画中,画家不追求物理真实,而致力于通过提炼、夸张、重组等手法,构建既源于物象又超越物象的视觉符号。如八大山人笔下翻白眼的鱼鸟,徐渭墨葡萄的狂放不羁,皆非自然之实相,而是人格精神的投射。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正是对“意象造型”的理论辩护,强调“取其大意”而非“形似”的审美取向。
(三)笔精墨妙:技术实现维度
“笔墨”是写意精神的物质载体。自“引书入画”以来,书法用笔成为绘画的核心语言。赵孟頫“石如飞白木如籀”、董其昌“以禅喻画”,皆将笔墨视为心性修养的外化。一笔一墨,不仅勾勒物形,更承载着力度、节奏、气韵与情感。所谓“笔情墨趣”,即指笔墨本身所具有的独立审美价值。黄宾虹“五笔七墨”理论,系统总结了笔墨的表现力,使“写意”从感性经验升华为理性体系。石涛“一画论”提出“夫一画,含万物于中”,将“一画”提升为宇宙本体的象征,赋予笔墨以哲学深度。
这一“兴—象—笔”三维系统,构成了写意文化的完整逻辑闭环,使其成为一种具有高度自洽性的文化形态。

三、经典写意理论的文本分析:历史中的革新基因
写意传统并非保守的教条,而是蕴含着深刻的革新基因。通过对古代代表性理论的文本分析,可窥见其开放性与创造性。
(一)顾恺之:“传神写照”与主体意识的觉醒
顾恺之提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首次将“神”置于“形”之上。其“迁想妙得”说,强调画家主观想象在创作中的主导作用,打破了“应物象形”的被动模仿,开启了写意“以意驭象”的先河。这不仅是技法的突破,更是艺术主体意识的觉醒。
(二)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辩证法
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八字,精准概括了写意创作的双重路径:既要观察自然(“造化”),又要内化为心象(“心源”)。这一命题超越了“模仿论”与“表现论”的二元对立,确立了“心物交融”的创作范式,为后世文人画提供了理论基石。
(三)苏轼:“论画以形似”的反叛性
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是对当时院体画风的直接反叛。他推崇“士人画”(文人画),强调“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将绘画从技艺提升为文人修养的表达。其“取其大意”的主张,为写意的“不求形似”提供了合法性。
(四)石涛:“一画论”的宇宙论建构
石涛《画语录》以“一画”开篇,将绘画的起笔提升为“太朴散而一画之法立”的宇宙生成事件。其“我自用我法”“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宣言,彻底打破了对古法的迷信,将写意精神推向了极致的个体创造与哲学思辨。
这些理论表明,写意传统本质上是反教条、重创造的,其历史本身就是一部不断革新的思想史。

四、当代语境下的写意重构: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
在当代,写意理论的重构必须面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复杂张力。
(一)传统与现代:从“笔墨中心”到“意义中心”
当代写意不应固守“笔墨程法”的内部循环,而应回归“乘兴遣画”的生命表达。题材上可拓展至都市景观、社会现实;语言上可融合影像、装置、数字技术;精神上可回应生态、科技、身份等时代命题。如徐冰《天书》虽非传统绘画,但其“伪文字”的书写性与文化反思性,正是写意精神的跨媒介延伸。
(二)东方与西方:跨文化对话中的主体性重建
写意精神可与西方表现主义、抽象艺术对话,但必须避免简单比附或符号挪用。真正的对话,是在理解写意“心象—笔墨”系统的基础上,探索其在当代视觉文化中的独特表达。如赵无极的抽象水墨,虽形式现代,但其空灵意境与笔墨韵律,深植于写意传统,实现了“以中化西”的创造性转化。

五、结论:作为革新资源的写意传统
本文论证,写意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形态,其“兴—象—笔”三维系统具有高度的理论自洽性与历史开放性。在当代中国画疏离写意精神的形势下,对写意理论的重新研究,不仅是学术需要,更是实践召唤。写意传统不应被简化为怀旧符号,而应作为革新者思想、技术、材料创新的重要资源。唯有以“文化形态”为视角进行系统性重构,推动其在题材、语言、精神维度的创造性转化,方能重建写意精神的当代主体性,使其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复杂互动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文章作者:芦熙霖(舞墨艺术工作室)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0-5 20:15 , Processed in 0.00775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