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宋神宗在大相国寺看到苏轼题诗,命令王安石赋诗,被传为千古佳话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9 小时前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宋神宗在大相国寺看到苏轼题诗,命令王安石赋诗,被传为千古佳话                                                                     2025-10-04 16:02                                        

发布于:天津市
   
       从古至今,文人之间的相互轻视便是文化界的一个顽疾,而苏轼正是因为他的文学才华,成了不少同行攻击的对象。尽管在朝堂中“倒苏”的声音已经出现,苏轼最初并未将其放在心上。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股针对他的风波逐渐愈演愈烈,最终演变成了一场足以让他陷入牢狱的风波。

在这种情势下,越来越多的弹劾奏折如雪片般地飞到了宋神宗的案前。宋神宗并非昏庸无知,他了解是非善恶,但在各方压力面前,他不得不做出决定,苏轼也因此被押送进京,接受审问。负责审问苏轼的是一群心胸狭窄的小人,他们的嫉妒心如刀割般深入苏轼的心间。正如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一书中所言,很多文化巨匠都曾被这些小人捆绑在被告席上,成为他们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乌台诗案”彻底改变了苏轼的人生轨迹,也让他的性格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案发前,苏轼正气凛然,敢于直面任何不公,仿佛一位披甲上阵的战士,毫无畏惧。然而,经历了这一场政治风暴后,苏轼不再愤世嫉俗,他开始变得更加从容,随遇而安。尤其是监狱中的种种磨难,让他时刻感受到死亡的威胁,他的内心逐渐沉淀,开始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这时,苏轼开始接触佛教,常常去寺庙参禅修行。在寺庙里,他遇到了一位知己——佛印禅师。二人常常相互探讨文学和佛法,有时也一起赋诗留名。某次,苏轼前往佛印禅房时,正好看到佛印留下了一首新诗。于是,苏轼也顺手写了一首诗,与佛印的诗作互相呼应。几日后,宋神宗前来大相国寺,见到了这两首诗作,并要求王安石也写一首与之相对的诗。于是,几位文学巨头开始了一场诗歌的较量。

大相国寺,当时是北宋最著名的佛教寺庙之一,香火鼎盛。苏轼与佛印的友谊也成为了当时文人的佳话。佛印的诗简单朴实,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他在诗中提到“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面藏”,意思是,世间常常陷于酒色财气的欲望中,难以脱离。苏轼读后,感悟深刻,便写下了自己的诗:“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最为高。 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气自消。”苏轼认为,人生在世,很难做到完全舍弃酒色财气,而是要掌握“度”,将这些欲望转化为生活的一部分,找到一种平衡。

没想到,几天后,宋神宗和王安石也亲自来到了大相国寺,并在禅房中看到苏轼的诗作。宋神宗非常欣赏苏轼的文才,但他却与苏轼在政治理念上有所不同。宋神宗希望改革,推行变法,而苏轼则持保守态度。为了与苏轼一较高下,宋神宗命王安石作诗回应。王安石的诗作十分大胆,他把酒色财气与国家的运转和人民的生活联系起来:“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民不奋发,无气国无生机。”王安石通过这首诗,向大家展示了酒色财气背后的更广阔的社会意义。

作为回应,宋神宗也写下了一首诗:“酒助礼乐社稷康,色育生灵重纲常。财足粮丰家国省,气凝太极定阴阳。”他巧妙地将酒色财气与国家的兴衰、人民的安康结合,甚至将“气”上升到哲学层面,展现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四首诗,分别代表了佛印、苏轼、王安石和宋神宗的不同思想,他们都从自己的角度抒发了对酒色财气的理解。尽管他们的观点各不相同,但这种思想的碰撞,成为了文人间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歌竞技。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今天在大相国寺的那堵题满诗句的墙已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有历史的传说和人们的想象。但不管如何,酒色财气的议题,依然值得我们深思。如苏轼所说,生活中并非要完全摒弃酒色财气,而是要学会驾驭它们,把握其中的度,让它们真正为我们服务,而不是成为生活的枷锁。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0-5 19:35 , Processed in 0.00720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