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父兄接连病故,母亲悬梁自尽,雷锋7岁成孤儿,被叔祖母一手养大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高山 于 2025-10-11 12:09 编辑

父兄接连病故,母亲悬梁自尽,雷锋7岁成孤儿,被叔祖母一手养大                                                                  2025-10-07 11:15                                        

发布于:天津市
   
       雷锋是上世纪的英雄人物,但他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中国人。人们常说“学雷锋做好事”,也常用“雷锋钉子精神”来形容一种刻苦钻研、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一切表明,雷锋的精神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虽然雷锋的事迹家喻户晓,大家也熟悉他的一生,但很少有人了解他童年时的艰辛生活。与他成年后的光辉形象不同,雷锋的童年充满了艰难与痛苦。有人说:“不幸的童年会影响人的一生。”这句话触动了无数人心弦,成为了一种广为流传的哲理。但对于雷锋来说,虽然童年充满创伤,但这些苦难却成了他奋力前行的阶梯。

雷锋的童年并非完全悲苦。其实,在七岁之前,他曾拥有过幸福的时光,而那段幸福是母亲张元满给予的。

张元满出生于1910年,湖南省望城县的一个贫苦铁匠家庭。她的出生并没有带来欢庆,因为那时社会重男轻女,父母原本不打算再生育。张元满这个名字也暗示着父母希望她是最后一个孩子,寓意“圆满”,但命运却并未如愿。出生后不久,张元满和姐姐就被送到长沙的一家育婴堂。那个时代,家庭经济困难的父母常常会将孩子送到育婴堂寄养,希望以后能有能力接回。幸运的是,张元满因为长得可爱,获得了一位女佣的青睐,被领养并抚养到六岁。

然而,幸运并未持续太久。当女佣有了自己的孩子后,张元满被卖给了雷家,成为了童养媳。雷新庭家并不富裕,他同样将自己的女儿们送到别家做童养媳。在那个年代,女性的命运几乎是由丈夫家决定的,无法选择自己的未来。虽然年仅六岁,但张元满似乎早已习惯了这种命运,接受了自己作为童养媳的现实。

雷家虽然并不富有,但对张元满并不恶劣。张元满渐渐长大,十几岁时,她嫁给了比自己大三岁的雷明亮,雷新庭唯一的儿子。婚后,张元满开始料理家务、绣花赚钱,丈夫和公公则负责务农。

然而,随着时局动荡,雷家生活逐渐陷入困境。雷明亮参与了大革命,并担任了自卫队长,但随着革命热潮的退却,他不得不去盐号做工维持家计。为了赚更多的钱,雷明亮承担了过重的运货工作,但不幸的是,国民党实行的“焦土政策”让他们的生活更为困苦。雷明亮最终因身体摧残被捕,严重的病痛使他回到家乡休养。

为了给丈夫治病,张元满卖掉了家中所有能卖的东西。她日复一日地辛苦劳作,但家里依旧贫困。最终,雷明亮因病复发,再次失业,这个家庭的困境也愈发严重。

1940年,张元满为雷家生下了第二个儿子,取名雷正兴(即后来的雷锋)。接着,雷家又添了一个男孩,雷锋的弟弟。但接踵而来的不幸让雷家陷入了更深的困境。为了养活三个孩子,张元满只能四处乞讨。

年幼的雷锋早早懂得了家庭的艰辛,他常常帮助母亲干活,五岁时便懂得把讨来的食物先给弟弟吃。此时,雷锋的父亲雷明亮因病去世,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妻子和几个孩子。张元满虽然对生活充满绝望,但她仍然坚强地支撑着这个家。

不久,雷锋的哥哥雷正德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决定去外面打工。他在机械厂做工,拿着童工工资,却干着成人的活。长期的高强度劳动最终让雷正德受伤,伤口化脓,因无法治疗而去世。紧接着,雷锋的弟弟也夭折了。

1946年,13岁的雷正德去世,雷家几乎崩溃。而在雷锋年仅七岁时,他的母亲也在绝望中选择了自尽。张元满在中秋节前夕把雷锋送到叔祖母家后,悄悄回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雷锋回到家中时,看到的却是母亲冰冷的遗体。那一刻,七岁的雷锋彻底失去了亲人,成为了孤儿。

尽管遭遇如此巨大的变故,雷锋依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叔祖母好心收养了他。之后,随着中国的解放,雷锋在新社会的阳光下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希望。而毛主席和共产党为他提供了指引和力量,使得他能够从艰难的童年中走出,成为了那个帮助别人、勇敢奉献的“雷锋”。

雷锋的英名至今广为流传,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虽然命运有时无情,但即使历经磨难,仍能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无畏、坚韧和无限的爱。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0-14 12:56 , Processed in 0.00761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