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井冈山时期红军三次反"会剿"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7 14:42:1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海燕00 于 2015-12-27 14:43 编辑

井冈山时期红军三次反"会剿"           
2013年12月21日10:03  

            
                                                  
   
    【摘要】本文主要对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三次反“会剿”进行研究,分析了反“会剿”的历史背景,叙述了三次反“会剿”的主要经过,并对前两次反“会剿”胜利的经验和第三次反“会剿”失败的教训作了一定的总结。
  


  1928年7月至1929年2月,为扼杀创建不久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蒋介石先后任命江西省主席朱培德和湖南省主席何键为总指挥,组织湘赣两省敌军三次“会剿”井冈山,前两次“会剿”均告失败,第三次“会剿”由于敌强我弱以及战术不当等原因,红军未能打破“会剿”,井冈山根据地被敌军占领。本文主要分析的就是红军三次反“会剿”的经过与经验教训。


  一、国民党“会剿”井冈山前的政治与军事态势
  (一)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调整了“左”倾斗争策略
  大革命失败后,“城市中心论”和“左”倾错误一直在我党斗争策略中占主流。到了1928年,毛泽东等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已经引起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的注意,中央的军事斗争策略也进行了一定调整。1928年2月,共产国际召开执委会第九次全会,通过《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案》,否定了罗明那兹关于中国革命“左”的主张,批判了瞿秋白的“左”倾盲动主义。接着,在莫斯科召开“中共六大”,虽然还在推行“城市中心论”,但也提出把开展农村游击战争作为辅助手段。5月25日,中共中央发布第51号通告,在“建立红军问题”一节中明确规定:“为保障暴动的胜利与扩大暴动,建立红军已为目前的要务,不一定要等到一省或一国暴动成功,只要能建立一割据区域,便应当开始建立红军的工作。”〔1〕这就为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政策依据,为根据地反“会剿”建立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二次北伐”转移了国民党的主要精力
  1928年1月,蒋介石在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上获任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中央政治会议主席,掌握了军政大权。为了实现南京政府独霸中国,巩固和扩大军事实力和地盘,蒋、冯、阎、桂各派新军阀打着“北伐”旗号,对盘踞北京政府的奉系张作霖集团发起进攻。战争从4月开始,6月奉军退往东北,途中张作霖被日军炸死,军事行动基本结束。12月29日,张学良在东北宣布“易帜”,国民党政府取得形式上的统一。这次战争动用了蒋介石的全部精锐嫡系,加上停战后的休整,以及为即将到来的中原大战做准备,蒋介石无暇调集精锐参与江西的“剿共”,客观上为根据地打破“会剿”创造了条件。


  (三)国民党四次“进剿”失败使根据地进入鼎盛时期
  国民党在“会剿”井冈山之前,已经对井冈山开展了四次“进剿”。由于精锐都被调去“北伐”,在“进剿”中唱主角的是盘踞江西的滇军军阀朱培德,战场总指挥前三次是敌第27师师长杨如轩,第四次是第9师师长杨池生。“进剿”从1928年2月打到6月,红军先后在宁冈新城、遂川五斗江、永新草市垇和永新龙源口取得四次大捷,将号称江西最狠的部队杨池生的第9师和杨如轩第27师基本全部击溃。“进剿”的失败,不仅使国民党损兵折将,还为红军送去大批俘虏和武器弹药。红军趁此机会,将根据地广泛扩展,“割据区域计有宁冈全县,永新全县,莲花全县,吉安一小部分,安福一小部分,遂川之北乡,酃县之东南乡一部,横直数百里”,〔2〕面积达到7200平方公里,人口50多万,井冈山根据地进入鼎盛时期,物质上为根据地打破“会剿”积蓄了力量。
  二、红军三次反“会剿”概况
  (一)第一次反“会剿”的经过
  1928年6月底,湘赣两省国民党军相约7月7日“会剿”井冈山。7月4日,湘军吴尚第8军提前出动,进占宁冈砻市和新城,并向永新进犯。7月13日,红4军第28、29两团攻克酃县,湘军闻讯撤回茶陵。鉴于已调动湘军回撤,红4军军委决定返回永新,不料,第29团官兵私自决定开往湘南。湖南省委代表杜修经附和第29团欲回家乡的情绪,鼓动部队向湘南冒进,红4军军委未能制止。湘军撤回湖南后,赣军王钧第3军、金汉鼎部5个团和胡文斗第6军6个团进占永新,毛泽东指挥红4军第31团和永新数万革命群众,以四方游击的方式,昼夜袭扰敌人,将敌军11个团围困在永新城及其周边30里内达25天之久。后来,赣军听说红军主力已去湘南,大举反攻,第31团主动撤出战斗,赣军遂进占莲花、宁冈。不久,赣军发生内讧,第6军6个团退去并与第3军战于樟树,留下5个团退回永新城内。至此,第一次“会剿”基本破产。但是,冒进湘南的红军遭到较大损失,红4军第28团和第29团于7月24日进攻郴州,先胜后败。红29团基本溃散,余部不过百人。8月中旬,毛泽东率第31团第3营去桂东迎还主力。8月23日,红4军主力返回井冈山。


  (二)第二次反“会剿”的经过
  1928年7月下旬,国民党军乘红4军主力在湘南,对井冈山发起第二次“会剿”。30日晨,湘军吴尚第8军3个团由酃县出发,在赣军王钧一部策应下,向井冈山的门户黄洋界哨口发起进攻。红军第31团第1营2个连凭险据守,打退湘军多次猛烈进攻。下午4时许,红军将第28团留在茨坪修复的1门迫击炮抬来,向敌人发了3发炮弹,第三发刚好落在敌军指挥所附近,湘军误以为红4军主力回山,连夜撤回酃县。赣军闻讯后,停止策应湘军的行动。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为红4军主力回师井冈山,打破“会剿”创造了条件。8月23日,毛泽东、朱德率红4军主力在桂东击退湘军第3师的进攻,9月8日,回到井冈山南麓的黄坳。9月13日,红4军第28团和第31团第3营对遂川敌独立第7师刘士毅部的5个营发起突袭,敌军一部被歼,大部逃跑。10月1日,红4军在新城附近垇头陇设伏,消灭敌第14旅第27团一个营,进占新城。10月13日红4军向遂川发起进攻,守城敌独立第7师弃城而逃。11月9日,红4军对新城之敌第14旅第27团发起进攻,重创该敌于龙源口,次日进占永新。敌军慌忙调第35旅一部反扑,红4军主动撤出永新。至此,第二次反“会剿”胜利结束。


  (三)第三次反“会剿”的经过
  1928年10月,彭德怀、滕代远率红5军到达宁冈,与红4军会师。闻听这个消息,蒋介石十分恼火,撤换朱培德,委任湖南省主席何键为“湘赣两省剿匪代总指挥”。1929年1月初,湘赣两省国民党军集中6个旅的兵力分兵5路,向井冈山发动第三次“会剿”。1929年1月上旬,红4军决定采取“围魏救赵”的战略,由彭德怀指挥红5军主力和红4军第32团留守井冈山;由毛泽东、朱德率领红4军主力向赣南出击,先打破敌之封锁,解决经济困难,尔后在外线作战,配合内线部队打破“会剿”。1月14日,红4军主力3600余人离开井冈山,向赣南出击。“会剿”军以3个旅追击红4军主力,其余3个旅继续向井冈山根据地进攻。1月26日,“会剿”军以优势兵力对黄洋界、八面山、桐木岭三大哨口发起猛攻,坚守井冈山的军民激战4个昼夜,到了30日,黄洋界、八面山相继失守,根据地被占领。为了保存力量,彭德怀、滕代远率红5军主力突围,前往赣南寻找红4军主力。红4军第32团和红5军一部转入深山开展游击。


  三、红军前两次反“会剿”胜利的历史经验
  (一)红军形成了以朱毛为核心的坚强领导集体
  1928年5月,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农军在宁冈砻市胜利会师,成立红4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这标志着朱毛领导体制的初步形成。在以后的斗争过程中,毛泽东担任红4军前委书记、党代表和湘赣特委书记等职务,负责党的整体工作和战略制定;朱德担任军长,负责指挥作战。这样的领导组合,将朱毛这两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的长处和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他们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其威力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以为“朱毛”是一个人。朱毛领导组合极大增强了红军的领导力、组织力和战斗力,是红军取得井冈山斗争乃至取得全国胜利的最大保证。


  (二)红军采用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针对反“会剿”的战争特点,毛泽东制定了积极防御的整体战略方针,这是一种以攻势防御、决战防御为特点的防御战略,与专守防御、单纯防御的消极防御是对立的。积极防御包含战略撤退、诱敌深入、战略反攻等多重内容,并将战线分为内线和外线两个部分,倡导内外结合,将进攻与防御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如第一次反“会剿”,毛泽东率部拖住赣敌,朱德率部直捣湘南,逼迫湘敌回援,使两省敌军没能实现“会合”。又比如第二次反“会剿”,红军扼守黄洋界,令两省敌军又没能实现“会合”。接着从1927年9月上旬至11月,红军利用根据地内的有利条件,连打4仗,共俘国民党军营长以下约500人,恢复了根据地的大部地区,扭转了“八月失败”的被动局面。这些都充分展示了积极防御的作用。


  (三)红军采用了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等作战原则
  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特别是诱敌深入的目的达到后,还要将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等战术原则结合起来使用,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这也是红军反“会剿”作战的重要原则。红军无论人员还是装备,与敌人相比都有一定差距,硬拼硬打必然吃亏。只有采用运动战,充分调度敌人,将敌人拖到疲惫不堪,再集中优势兵力打速决战、歼灭战,才能取得胜利,打破“会剿”。这实际上也是红军游击战争“十六字决”的主要精髓。第二次反“会剿”,红4军在江西境内接连打4仗,能取得重大胜利,主要是利用了湘赣两省国民党军利害不一致、行动不协调的弱点,运用灵活机动的战术,避强击弱,牢牢抓住作战的主动权,忽南忽北,调动敌军,创造战机,各个击破,从而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


  (四)红军最广泛的动员了民众,开展了人民战争
  红军在根据地内,通过分田分地、宣传阶级斗争和革命道理,充分发动群众,使群众与红军形成一条心,共进退,将单纯军事斗争变成人民战争,这是反“会剿”胜利的重要原因。在根据地内,红军与群众紧密联合,随处可以得到补给,了解战况和消息,而敌人成了瞎子和聋子,处于被动挨打境地。第一次反“会剿”,毛泽东指挥第31团和革命群众,将敌军11个团围困达25天之久,创造了“永新困敌”的奇迹;第二次反“会剿”,红军第31团仅以2个连的兵力,辅以赤卫队和革命群众,打退敌人3个团的进攻,取得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都是依靠人民战争的力量。


  四、红军第三次反“会剿”失败的主要教训
  (一)敌军过于强大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由于前两次“会剿”失败,蒋介石更换何键为“剿共”总指挥,主持第三次“会剿”。何键在国民党方面大员中属于“反共”比较坚决和卖力的一个。在何键的指挥下,湘赣敌军集中6个旅18个团,分5路“会剿”井冈山,而红军只有4个团,兵力悬殊过大。根据地内的经济又非常困难,特别是红5军上山后,难以支撑长期战争。为了保存力量,红4军主力不得不实行战略转移,这样守山的红军力量就更加单薄,只剩红5军主力和红4军第32团,而围山敌军多达3个旅,这样的力量对比使守山红军难以坚守。
  (二)红4军主力出击赣南“围魏救赵”的几点失误
  从战略上来说,红4军主力出击赣南是积极防御的一种策略,目的有三个:一是解决红军的给养问题;二是发展外线,开辟新的作战后方;三是通过外线出击,给敌人造成压力,打乱敌军“会剿”部署,解井冈山之围。战略是对的,但这次出击赣南,有几点失误:一是时间滞后,错过最佳时机。1929年1月初,敌军已经完成战略部署,2万敌军已经层层逼近井冈山,红4军才决定出击赣南,某种意义上成了突围,被敌军追着打。如果能在湘赣敌军会合前出击,如同第一次反“会剿”出击湘南调动湘军回撤,形势将更为有利。二是红4军行动迟缓,从下山到赣南大余200公里的路程用了12天,失去以往运动战和速决战的优势,也未能将攻山敌军主力吸引走。三是出击赣南的作战目标不明,没有规定实现战略目标的界限,没实现“围魏救赵”的效果。
  (三)守山部队采用御敌于山门之外的消极防御政策
  此次坚守井冈山,守山部队犯了单纯防御、消极防御的错误,失利情形几乎就是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预演。红4军主力走后,井冈山还留有正规红军1300多人,枪支共1800多支,加上有大量赤卫队和革命群众相助,力量还是比较强。守山部队没有使用运动战、歼灭战等战术,而是将部队调往各个关隘、哨口分兵把守,与敌人硬拼。进攻井冈山五大哨口的敌军多达3个旅9个团,战斗结果可想而知。后来彭德怀向中央报告失利情形,认为原因是“部队复杂,指挥不一,兵力单薄,昼夜出兵,得不到休息,子弹缺乏,然敌人此次会剿有决心、有计划、悬重赏”。〔3〕这固然是原因之一,守山部队消极防御也是失败的重要原因。

  
“会剿”井冈山,是国民党反对派妄图消灭朱毛红军,扼杀共产党革命武装的有目的、有准备、有计划的军事行动。红军三次反“会剿”,都是在条件艰苦卓绝的情况下开展的,其中又遇到“八月失败”,致使年轻的井冈山根据地和朱毛红军几乎就此夭折。但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克服种种困难,在敌军重兵压境的情况下,将游击战、运动战的精髓发挥到极致,两次打破“会剿”,第三次反“会剿”虽然没有成功,但保存了革命力量,特别是出击赣南具有积极意义,解决了红军的给养和今后的发展问题,促进了赣南闽西根据地的开辟。红军反“会剿”所创造和发展的军事思想和战争经验,特别是实事求是、灵活多变的战争理念,直到今天,对我们开展军事教育,实现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注释: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233页。
  〔2〕〔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小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第260、295页。
  (本文作者熊轶欣: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干部 江西井冈山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9 06:08 , Processed in 0.00896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