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3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 伯 驹 情 系 紫 竹 院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1:38:1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守对梅花似鹤男:张伯驹缘何情系紫竹院?   

        2016年01月21日 09:49
           作者:董军梅

  1981年的国际劳动节,张伯驹先生、夫人潘素,与众多书画家一起共同为紫竹院公园水榭问月楼落成揭幕,并留下珍贵墨宝。
张伯驹先生,号丛碧,是集收藏家、书画家、诗词家、戏剧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时任紫竹院公园园长的崔占平多次到后海南沿26号院拜访张伯驹先生,今年90岁的崔占平提到伯驹先生时敬仰之情溢于言表。伯驹先生满腹经纶,博闻风雅,平淡如水,清淡如云,谦逊的态度,优雅的气质,平易近人的风格,让公园人记忆犹新。
当年紫竹院公园水榭问月楼竣工,年事已高的张伯驹、夫人潘素与李苦禅等名画家,共同为当时北京最大、堪称紫竹院公园地标建筑的水榭问月楼落成揭幕。李苦禅为问月楼亲笔题匾,著名书画家许麟庐、肖劳、胡絜青、孙墨佛、刘继卣、刘玉楼、崔瑞鹿、程振国、雷圭元、康殷等六七十名书画家及社会名流参加了落成典礼及问月楼书画展开幕式。
问月楼位于风景如画的紫竹院公园明月岛,芙蕖出水,月色澄净,天水相涵,一片琉璃世界、碧玉乾坤,与会书画家欣然挥毫泼墨。出身贵胄的张伯驹先生,为收藏国宝散尽家财,晚年经济拮据,时任中央党校教育长宋振庭建议,公园应出资收藏几幅先生的作品。当园方小心翼翼提出求字的要求时,年届84岁的张先生用独创一格的“鸟羽体”慨然写下了“依绿”、“心旷神怡”两幅字画,分文未取,溢美之词充满对公园的热爱。“鸟羽体”广泛涉猎历代书格,巧加融汇形成曲尽奇妙的个人书风,是先生的倾心妙语,独得之秘,留给后人揣摩和理解的空间。
张先生还擅长画梅、兰,一如其书法,清逸绝伦。夫人潘素的青绿山水画享有盛名。夫妇琴瑟和谐敦好,与许麟庐先生合作一幅《石瘦兰前梅清》,题跋注:“伯驹写兰潘素写石麟庐补梅,辛酉春于紫竹院问月楼”。1982年张夫人潘素与李苦禅、孙墨佛等10位画家合作墨竹图,进一步丰富了公园的文化底蕴。伯驹夫妇二人以智者之思在丹青翰墨间相携相伴,寄托情怀,也折射着高贵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张伯驹通晓古今,一生喜爱人间美好事物,对美有着独特的感悟,“读书与今人有别,修德与游玩,亦与今人有别”。他曾与好友黄君坦等同游京城名园,对紫竹院的松、竹、蝉、荷印象深刻,其《前调·同君坦紫竹院观荷,和君坦》曰:“清溪堤外稻花田,水接源头第一泉。垂柳阴阴飞白鸟,野风吹破一湖烟。亭子北边倚小阿,矮松如槛竹如窝。荷花十顷西风里,却到斜阳仆射坡。茶灶无烟剩废垆,连枝朝槿乱花扶。柳风来去蝉声寂,白藕香中读佛书。”
游山玩水皆画幅,含饴弄孙亦诗篇。其《小秦王·携外孙游紫竹院》、《小秦王·携外孙女游紫竹园》中均有生动描摹:“耳际蝉声换世声,风来荷气入心清。浮生半日如千日,应是忘情太上情。”“娇女依依亦太憨,因风咏絮已能谙。老来欲傲林和靖,守对梅花似鹤男。”
他原本是颗星辰,不意落入凡间。这一文化传奇人物与京城公园那些往事,即便只是流年碎影,但它折射出来的那种文化及人格魅力,足以穿越历史的尘烟,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温暖着京城公园人的文化记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4 23:27 , Processed in 0.007116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