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5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齐白石的诗比他的画还好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6-5 07:43:3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zxcvb 于 2016-6-5 07:46 编辑

齐白石的诗比他的画还好                        
2013-02-07 15:48
来源:新民晚报  
     
  世人都知道齐白石的画好,而不知齐白石的诗好,这是因为齐白石的画名太响,画名压倒了诗名。其实,。按照齐白石自己的说法:“我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
  这决非齐白石的虚妄之说,而是事实。
  开阔视野,为写好诗打下坚实的基础
  齐白石的诗之所以写得好,这决不是偶然的,是因为他对写诗曾经下过一番苦功夫的。齐白石8岁跟随外公入蒙学,外公除教他《三字经》《百家姓》外,还教他学《千家诗》。齐白石对《千家诗》很感兴趣,而且每一首诗都能背得滚瓜烂熟,琅琅吟诵,不绝于口,简直是个“小诗迷”。
  齐白石27岁时认识了湘潭名士胡沁园、陈少蕃,他跟陈学诗,跟胡学画。陈对齐说,你先读《唐诗三百首》吧。俗话说,念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你钻下去,定会成功。胡对齐说,光会画,不会诗,这是美中不足。又说,画是诗之魂,诗是画之神,二者相得益彰。
  齐白石读懂了《唐诗三百首》后,又熟读了《聊斋志异》《汉书》《史记》等书,还熟读了唐宋八大家的古文。这样就开阔了齐白石写诗的视野,并为他写好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齐白石经过一个阶段的读书学诗之后,为了检验他学诗的成果,胡沁园约集诗友,赏花赋诗,比试高低。齐白石在一首《咏牡丹》诗中有两句说:

  莫羡牡丹称富贵,都输梨橘有余甘。

  这两句诗令胡沁园老师刮目相看,赞扬说:“这两句诗不但意思好,十三谭的甘字韵押得也好。”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写诗能力,齐白石在家乡成立了一个“龙山诗社”,经常聚友讨论《诗经》、唐宋诗词,讨论诗的演变发展、名家的长短,进而论及诗与人生、与社会、与其他艺术的关系。
  齐白石在“龙山诗社”一年多的时间里,读书学诗,写的诗竟达几百首之多。实践出真知,他的诗越写越精,并逐渐掌握了写诗的决窍。
  齐白石写诗的范围很广,有写亲情爱情的,有写花草树木的,有写鸟兽虫鱼的,有写政事的,等等。齐白石的诗有祭祀诗、乡土诗、政事诗三种,但以乡土诗为主。

  齐白石表现亲情的一首诗是:

  星塘一带杏花风,黄犊出栏西复东,
  身上铃声慈母意,为今已作听铃翁。

  读了此诗,我们仿佛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妪,每当夕阳西下,倚门而立,渴望孙子放牛、砍柴归来,听到铃声,方才放下心来。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既写生又写意的疼爱孙子的国画啊!
  齐白石表现乡土生活的诗,以田园野炊的一首诗最为突出。诗云:

  一丘香芋暮秋凉,当得贫家一谷仓。
  到老莫嫌风味薄,自煨牛粪火炉香。

  这首诗散发出醇厚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新鲜草木庄稼般沁人心脾的芬芳。使人读之,一群天真活泼的少年掘山芋、挖地洞,用牛粪煨着山芋,欢娱野炊的生活画面历历如在眼前。
  齐白石生长在农村,热爱农村,他对农村的一草一木,一果一蔬,都怀有十分浓厚的感情,甚至达到偏爱。他曾经说,牡丹为花之王,荔枝为果之王,独不论白菜为菜之王,大有对白菜抱有不平之气,显示出他对白菜疼爱有加的思想感情。不仅如此,他对棉花更是独有钟情,如他赞扬棉花说:“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这两句诗是齐白石的大手笔,寥寥数语,却意味无穷。
  齐白石不仅善于观察生活,而且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镜头。如他观察小儿怕上学,从家里出发时裹足不前,放学返家时奔跑如飞,依此情景写了下面这首诗:

  当真苦事要儿为,日日提萝阿母催;
  学得人间夫婿步,出为茧足返为飞。

  诗中把小儿畏上学的形象写得维妙维肖,趣味盎然,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齐白石不只把写诗的视野放在生活中的琐事上,而且更重要的是放在当时暗无天日的官场上。他对贪官污吏恨之入骨,用粗犷、直率的语言痛斥道:“群鼠群鼠,何多为许!何闹如许!既啮我果,又剥我黍。”
  读罢此诗,一位侠肝义胆、秉性刚烈、敢为人民讲话的文人形象,仿佛就站在我们的眼前。
  齐白石极端痛恨日寇,当他看到日寇已经日暮途穷时,心中振奋,便在一幅《螃蟹图》上题了一首讽刺诗,用以憧憬胜利光明的前景:

  处处草泥乡,行到何处好;
  昨岁见君多,今岁见君少。

  全国解放后,齐白石的写诗和绘画艺术获得了新生,他欢欣鼓舞,作诗抒怀:“暮年逢盛世,报国志千里。”
  写诗不求工,无忌唐宋,师法自然,书写灵性,别具一格
  樊之山是当时一位著名的学者,是齐白石的好友,他对齐白石关怀备至,帮助齐白石搜集整理诗稿,付印成册,书名是《供小吟馆诗草》。并为此书写序,在序中称赞齐白石的诗是“忌中有忌”,“味外有味”,给了很高评价。
  齐白石写诗不求工,无忌唐宋,师法自然,书写灵性,别具一格。这是齐白石诗作的一大特色。对于这个问题,他晚年在《自述》中,总结自己写诗成功的原因时,说得最清楚。他说,朋友的文化比我高,但他们的心为科举功名,学作的是试帖诗,虽然工稳妥贴,用典用韵讲究,但毕竟拘泥板滞,不见生气。我作诗不为功利,反对死板无生气的东西,讲究灵性,陶冶性情,歌咏自然。所以,他们不见得比我写得好。
  齐白石写诗反对模仿他人,学这学那,搔首弄姿。正如胡适所说,齐白石“没有做过八股文,也没有做过古文骈文”,所以他的诗“用的字,造的句,往往是旧式古文骈文的作为不敢做或不能做的”,完全是自己的语言。
  齐白石是地地道道的乡土诗人,像他这样有草根性和人民性的诗人,在中国诗史上找不到太多。他从构思、运笔、饰句、定义一改唐诗宋词的旧习,大胆吸收民间诗歌的各种优点,推陈出新,别开一番新的局面。也正是他的这种雅俗共赏的特点,使得他的诗乐于被一般老百姓接受,广泛地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6-6-5 07:47:2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zxcvb 于 2016-6-5 07:59 编辑

齐白石诗与国画题跋赏析        
作者:娄季初
        

        一提起齐白石的大名,几乎无人不知他是一位著名的国画大师,然而,没有几个人知道他还是一位诗人。
        齐白石曾亲自对友人说:“我的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由此可见齐白石对自己的诗,是很看重的。据说湖南美术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十月出版了十卷本《齐白石全集》,其中第十卷是诗文,收录了齐白石诗词联语、题跋等五十余万字。其中诗词联语二千一百七十余件,计十八万字。可见他这方面的成就。



        齐白石幼年只读过半年村学,受过《三字经》、《千家诗》之类的启蒙教育。以后便缀学而做木工活路以求糊口。27岁时,当地诗词名家胡沁园看到齐白石木工雕刻出色,又能绘画,便鼓励他学诗词说:“光绘画,不会做诗,总是美中不足。”齐白石接受了胡先生的劝导,心想:“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我齐白石从现在开始学诗,也不为晚。于是就正式拜胡沁园、陈少蕃等人为师。十年后,又拜湘籍名人王闿运为师。学诗的目的就是作诗。齐白石刚拜胡沁园为师不久,就作了一首七律,诗中有一联是“莫羡牡丹称富贵,却输梨桔有余甘”。大受老师们称赞。


        齐白石学诗写诗的过程是十分刻苦的。白天干活,夜晚读书。买照明的灯油都成了很大的负担。他在六十九岁时作《往事示儿辈》诗中写道“灯盏无油何害事,自烧松火读唐诗。”又有《忆儿时事》诗:“桃花灼灼草青青,乐事如今忆佩玲。牛角挂书牛背睡,八哥不欲唤侬醒。”齐白石不畏环境贫困,孜孜不倦,刻苦学诗,才有日后的辉煌成就。
        齐白石的诗语言功底是十分扎实和深厚的,格律严谨而工稳,诗意深邃而隽永,而且贴近生活,贴近人民大众。请先看几幅国画的题跋,如:“古树归鸦”、“富寿无疆”、“果味无双”、“清白传家”、“蛙声十里出山泉”、“若教点上佳人口,言事言情总断魂。《樱桃》”等等,无不韵味十足。再读下面几首诗,更让我辈感叹不止,心悦诚服。



        《题借山图》
        吟声不断出帘栊,斯世犹能有此翁。
        画里贫居足夸耀,屋前犹有旧邻松。


        《画华岳图题句》
        仙人见我手曾摇,怪我尘情尚未消。
        马上惯为山写照,三峰如削笔如刀。


        《逢梅兰芳》
        记得先朝享太平,草衣尊贵动公卿。
        如今燕市无人识,且喜梅郎呼姓名。


        《画白菜兼笋》
        田家蔬笋好生涯,兼味盘餐自可夸。
        更有不劳栽种力,年年屋角紫藤花。


        如前所说,齐白石的诗格律工稳,他深谙格律法则。如《题借山图》诗的第三句用了“仄仄平平仄平仄”的特定句式,使全诗显得活泼自如。《画华岳图题句》和《画白菜兼笋》两首诗中第三句之第三字处应为平声字,但都出现了仄声字。作者着意在第五字处用平声,而使格律臻美无暇。
        画家在画上题诗题跋,最能反映作者的思想情感,起到丹青语言所达不到的效果。齐白石画过多次《不倒翁》,每次画不倒翁,便题一次诗。反映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和作者的思想。


        

  •        齐白石第一次画《不倒翁》时,是在城里买了一个不倒翁,并把它带到偏僻的农村。乡下人便把它当神供奉起来。齐白石便写了一首题跋诗:“村老不知城市物,初看此汉以为神。置之堂上加香供,忙杀邻家求福人。”

  •       第二次画《不倒翁》是在1922年以后,却另有一番情景: “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
  •       第三次题《不倒翁》也是针对官员的,时间是在1941年。这首使用了仄(入声)声韵,首句用邻韵,二、四句用同一部韵,也非常工稳:“秋扇摇摇两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笑君不肯打倒来,自信心中无点墨。
  •       第四次画不倒翁是在白石老人九十三岁高龄时:“能供儿戏此翁乖,打倒休扶快起来。头上齐眉乌纱黑,虽无肝胆有官阶。”

        齐白石不是说他的书法在他的技能中名列第三吗?对此,我不敢妄言,但我要说的,就是他书写的内容,全是他自己的肺腑之言,而非抄录别人的作品。这点不仅为他直抒胸臆提供了平台,而且对提高他的书画品味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922年,他作了一件行书条幅,书写了自己的两首绝句。其中一首为《柳絮》。诗文如下:《忙飞乱起春风残,只博儿童一捉欢。不见棉花花落後,无衣天下正当寒。》这不分明在说,柳絮像棉絮,纷纷落下,却无助于天下无衣寒士抵御春寒。这与诗圣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真有同工异曲之妙。

        齐白石真不愧为人民的画家,真不愧为人民的诗人。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29 15:11 , Processed in 0.00922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