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33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清代状元墨宝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6-25 13:30:1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013年09月18日11: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浙江展出清代72状元墨宝









       

        图为清代状元钱棨的行书五言扇页作品。 杭州扇博物馆 摄

       

        图为清代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的楷书七言扇页作品。 杭州扇博物馆 摄


          从中国清代首位状元傅以渐到“末代”状元刘春霖,共72位清代状元的扇面墨宝及部分皇家卷轴作品首度亮相浙江杭州,向广大民众再现了这些中国古代才子们的传奇人生。
          中国的科举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源于汉朝,自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了一千三百年,而状元则是其招牌产物。


          据主办方杭州扇博物馆介绍,在本次所展出的状元文墨中,可以看到清代科举制度的缩影。
          17日,记者自现场了解到,展品源于清代118名状元中的72名。相较于其他状元,钱棨、陈继昌两人的经历略显与众不同,他们皆是清代连中三元的状元。其中,钱棨在其28岁时以县、府、院试3个第一考上秀才,人称“小三元”,之后又一路披荆斩棘,拿下乡试、会试和殿试,成为清代第一位连中三元的状元,更是中国科举史上唯一的“六连冠“状元。
          另有一幅通篇红字的扇面诗作在一片“墨色”中格外鲜亮醒目。
          工作人员称,此作出自科举考试中某位监考官之手,因古代监考人员必以朱砂着墨,为了打发漫漫监考时间,偶尔会与其他监考官一道执笔题诗作画,给枯燥的工作增添点情趣。
          “中国古代才子们的才气从来不只一面。”当天,杭州扇博物馆文保顾问查永玲接受记者采访表示,希望通过展出状元墨宝的形式向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普及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让他们知道,这些状元不光是在中国古代政坛名垂史册,在书画艺术上也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她认为,中国人对状元一直存有极高的敬意,将其视为“勤勉睿智”的代言人,他们是象征当时社会文化的一面旗帜,引领着文学、艺术、教育、政治等多方潮流。状元文化亦发展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查永玲说,在古代,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历经数年苦读,考取功名、步入仕途,其艰难程度非现代人所能想象。这种刻苦值得人们世代学习和发扬。(吴佳蔚)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6-6-25 13:43:36 |只看该作者
光绪殿试答题卷曝光:3米长卷考生写了2千多字

       

        江阴市档案馆收藏的光绪十二年殿试陈燨唐的答卷影印件(原件已遗失)

          知识改变命运。古往今来,无数次不同种类的考试都印证着这句话的道理。
          本期的档案穿越,请随扬子晚报记者走进江阴市档案馆,一睹百余年前清朝光绪帝时期殿试答题卷。
          透过这份当年考出第37名好成绩的江阴考生陈燨唐的答卷,我们能看到的是,作为科举制度下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的影响已超越个人命运,而延及家国。
          -小链接
          殿试怎么进行?
          古代科举考试殿试的形式很简单,就是皇帝出策题,考生作答,也叫“金殿对策”。一般来说,在开考前日,大臣拟定策题若干,皇帝选定其中几题后,誊抄印制成卷。经严格保密后,次日分发给考生。
          意外发现:当年探花出自金坛
          在做本期档案穿越报道时,记者查找史料无意中发现光绪十二年与本期主人公陈燨唐同科殿试的另一位考生冯煦,当年他44岁,镇江金坛人。而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冯煦当年高中一甲探花。
          1 殿试考卷什么模样?
          3米长卷,江阴考生写了2000多字,考了37名
          在江阴市档案馆陈列室的墙壁上,扬子晚报记者见到了这份精裱的殿试考卷。试卷长约3米,从右到左依次是写有考生信息的卷首和长约2000余字的答卷正文。
          细看卷首,考生名叫陈燨唐。“殿试举人陈燨唐,年三十岁,江苏常州府江阴县人。由附贡生应光绪元年乡试中式;由举人应光绪十二年会试中式;今应殿试。谨将三代脚色开具于后:曾祖宏度;祖沿;父式金。”
          卷首顶端,可见一行朱红色大字,“第二甲第三十四名。”这就是陈燨唐当年参加殿试的最终成绩。
          “这个成绩已经很了不起了。”江阴文史研究专家、69岁的沈俊鸿告诉扬子晚报记者,在清代,科举考试分为由各省学政主持的童试,中者为生员,俗称“秀才”;钦派考官于各省会主持的乡试,中者为“举人”;礼部主持的全国性的会试,中者为“贡士”;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中者为“进士”。“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二三甲各若干名,即人们所说的‘金榜题名时’。作为科举制度下最高规格的考试,殿试考生无不饱学博闻,能位列二甲足以光耀门楣。”
          按照沈俊鸿先生所言,陈燨唐取得的“第二甲第三十四名”,算上一甲前三名,就相当于整个殿试的第三十七名。
          虽然是影印件,但用江阴市档案馆陈列室负责人顾强的话说,“除了试卷材质不同,几乎是原件的完整复制。”也因此,百余年前陈燨唐隽秀的书法入眼便能给记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这叫馆阁体,是清代科举考试及书写官文的通用字体。”沈俊鸿说,书法功力对考生的成绩影响很大,某种程度上甚至比才学更重要。
          2 这份考卷从何而来?
          太巧了,清亡后殿试卷流落民间,物归原主
          关于陈燨唐,扬子晚报记者在其孙陈以鸿一篇题为《三世先德录》的文章中看到这样的描述,“祖父名燨唐,字少和,号翕青。幼承家学,擅画山水。远师石谷,近仿鹿床。曾应傅相翁同和之请绘还碑图,足见名流推重之殷……”
          数年前,正是在这位陈以鸿的上海家中,顾强他们用相机拍下了整幅陈燨唐殿试卷,回江阴印制装裱陈列于馆中。
          拨通陈以鸿的电话,这位年逾九旬的老先生中气十足、听力颇佳。他告诉扬子晚报记者,祖父的殿试卷是在上个世纪20年代,一位父亲的世交好友无意间从北京的琉璃厂购得,作为礼物送到了家中。“可能是清朝覆灭后,随离散宫人流落到了民间。总之是机缘巧合,上天恩赐。”
          陈老全家对这份殿试卷视若珍宝,虽经历了战乱、文革,仍一直完备保存。“可惜几年前一次搬家却意外丢失了。”显然,陈老一直对此耿耿于怀,至今说起仍长叹不止。“也多亏了江阴市档案馆当年留下了完整的影像,如今全家人只能通过复印件,去缅怀先祖的文采和才情了。”
          1923年出生的陈以鸿老人是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翻译家、诗人和吟诵家,虽然已91岁高龄仍笔耕不辍、四处讲学,并在闲时潜心研究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学。这样一位博学望重的老人,说起祖父时却是满心敬佩。“祖父留下的书画并不多,但只是那篇2000多字的殿试答卷,已能让我们这些晚辈难望项背,终生受用。”
          在陈老看来,祖父的殿试答卷不止是书法功力了得,“他在短短时间内将自己的治国见解一蹴而就,通篇文气畅达,行文骈散结合,立论稳重,辞采雅驯,足见器识文章不凡。”
          3 光绪帝考的什么题?
          试题很长,包含数十个问题,没写在答卷上
          那么,1886年的那次殿试,究竟光绪出何试题?
          上文已经说过,陈燨唐的殿试卷上并没有列出试题,后人只是据其回答作了“崇正学、修戎政、稽版籍和定钱法”的推测。
          但显然,仅此寥寥数语与策题原貌相去甚远。扬子晚报记者经多方查找,终于在南大图书馆发现了与之相关的记载。事实上,光绪十二年殿试试题的篇幅很长,甚至不亚于陈燨唐的答卷本身——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联诞膺天命, 寅绍工基, 于今十有二年矣。仰赖皇太后教育之勤……兹当临轩发策, 其敬听联言。”
          如是开场白下,策题分别以“帝王诚正之学,格致为先”,“用兵之法,贵乎因地制宜,舟师其尤要也”等为主题,延伸出的问题多达数十个,内容具体到对某一本书的看法、某一种战舰由何人发明、某一次战役该如何取胜、某几类钱法的优劣等等。
          最后还有一番总结,“夫稽古者出政之木也,讲武者备豫之方也,设险者立国之基也,范金者理财之要也。尔多要举以陈,勿猥勿并,朕将亲览焉。”
          考虑到光绪皇帝当年才是一个15岁不到的少年,这样一篇策题想来由臣下代笔。
          再看陈燨唐的对策答卷,首先形式上与策题一致,也分成开篇、作答和总结三部分。以“帝王诚正之学,格致为先”为例,陈燨唐认为“但求简牍之陈言而不探意蕴之要旨,则虽采遗文于散阙之余,谈周孔于坐论之间,不精不专,终未之有得也。”
          随后,陈列举了皇帝策题中所提及的若干帝王之学的典籍名作,如《贞观政要》、《太平御览》、《帝学》等等,指出其中各有精义可采,但不同持论又可分优劣云云。
          “可见皇帝说的那些书,陈燨唐不但都读过,且有自己的思考评判。”沈俊鸿说。
          4 考生此后命运如何?
          被派出国游历考察,两年后回国便辞了官职
          发生在127年前那场紫禁城中保和殿内的考试,无疑改写了包括陈燨唐在内,合计200多位进士的命运。
          事实上,即便后世对封建中国的科举制度局限性有再多批判,也无法否认它在所处的时代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所作的贡献。学而优则仕——陈燨唐们沿着这样一条路径,带着满腹才学和志向,踏进了全新的人生天地。
          对大多数进士来说,有人幸得舞台大展拳脚,有人郁郁不得志泯然众人,但从此与考试一事再无瓜葛。可没想到就在殿试的一年之后,陈燨唐再一次走进了考场。
          1887年6月12日,在北京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所属的同文馆大厅内,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考试。“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选拔出国游历官员的考试开始了。与传统的科举考试科目不同,这次既不考四书五经,也不考八股诗文,而只作关于史地、外交、洋务方面的策论。”
          在几十名年纪、官职相仿的竞争中,陈燨唐脱颖而出,成为12位出国游历官员之一。其后两年,他的身影出现在英国、法国、阿尔及利亚等距离大清王朝万里之外的土地上。
          这次派员出国考察活动的规模、游历官员们行进路程之远和所到国家之多,都是史无前例的。陈燨唐他们在所到之处,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友好外交和文化交流,并在回国后留下了大量极具意义的总结、回忆资料,其中就有陈燨唐的那本《游编》。
          遗憾的是,此番出国游历的壮举竟成为陈燨唐留诸晚清朝廷正史的最后印记。陈以鸿老人告诉记者,祖父回国不久就因母病乞假奉养,远离了庙堂。
          据记者考证,与陈燨唐同科殿试的一众进士,鲜有飞黄腾达闻名于史书者,这或许与彼时朝廷积弱,饱学者难尽其学、有志者难得其志不无关系。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16-6-25 16:33:33 |只看该作者
《玉楼春》
年代: 宋 作者: 杨无咎
朱帘碧瓦干云际。占尽潇滩形势地。
傍墙人唤状元家,想见华堂融瑞气。
寿杯莫惜团栾醉。跳虎转龟寻旧喜。
小邦只恐久难留,异日君王重赐第。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20 10:14 , Processed in 0.00899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