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蒋介石日记公开十年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9 13:30:5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大陆某学者:蒋介石是一个人 做过贡献也带来过灾难   

        2016年08月09日 08:44
           来源:澎湃新闻网

        作者:彭珊珊

核心提示:陈红民认为,在台湾,蒋介石正从神坛上走下;在大陆,则正从“污名化”的过去中走出,越来越接近客观的“人”——这反而使海峡两岸的蒋介石形象有了交集。金以林则这样评价蒋介石:“他不像我们以前说得那么坏,也不像‘蒋粉’说得那么好。他是一个人,做出过贡献,也带来过灾难。”

部分近年出版的蒋介石研究著作 资料图

本文摘自:澎湃新闻网,作者:彭珊珊,原题为:蒋介石日记公开十年:从学术界到娱乐圈,哪些人查阅日记,节选
如何看待蒋日记的真实性?日记中的蒋介石和真实的蒋介石一样吗?这些问题在大陆曾引发争论,一次次把蒋日记和相关研究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宋曹琍璇始终认为,“蒋公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他晚年要求儿子(蒋经国)看他日记,作为借镜,作为他以后可能执政的参考。如果写的是假的,有什么参考的价值呢?”
在吴景平看来,蒋日记中对于内政外交重大问题的考虑,颇多不能为他人和外界所知的内容。“如他在1929年4月18日的日记中写道,要在5年之内,‘当以(日本)江户川为陪都也’;如皖南事变爆发前关于对中共部队如何‘照预定计划逐渐压迫使之就范’和事变发生后‘应积极肃清’的谋划;又如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记中大量宣泄对英美的不满,对罗斯福、史迪威等高层人物有极端厌恶甚至贬低之辞。诸如此类的内容,在写的时候不可能是有意识地随时准备公开的。”
陈红民则表示,蒋日记跨越五十余年,随着年龄、身份、地位的变化,写日记的心境亦有变化,要仔细讨论起来很复杂。“但是,记下来的事情没有假的,只是解释的动机可能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进行。这也是人之常情。”陈红民曾着重搜集1949年以后的资料著《蒋介石的后半生》一书,他表示蒋在台湾期间的日记反而更加坦率:“办孙立人、吴国桢的案子,他每天都记载动态,利弊权衡全都写了进去。甚至1972年他和宋美龄如何闹矛盾、分居,日记里都写了,还有骂宋美龄的内容。”
金以林亦赞同“写的都是真的”,但“真的未必都写”。“蒋担任黄埔军校校长以后的日记就是写给别人看的。比如他在1931年时就印了一部分日记,罗家伦看过。《事略稿本》中也有大量日记摘抄,那是明确要留给后人看的。皖南事变他不可能不知道,但日记中甚为含糊。包括第三次反共高潮闪击延安,胡宗南日记里提到了,蒋日记却只字不提,布置、安排、想法,完全不流露。”金以林说。
谈起“该记而不记的内容”,杨天石举了“四?一二政变”的例子。“在上海宝山路射杀工人的是桂系当时领导下的军队,蒋介石自己则于4月9日动身前往南京。他离开前应该和李宗仁等有所交代,但是,这些蒋的日记并无记载,事实上是避开了。”此外,他表示蒋介石日记中也有说假话的情况。“所以,研究近代史,不看蒋介石日记不行,但是全信蒋介石日记,也会上当。”
1927年4月12日,追捕和杀戮发生时,蒋介石已不在上海。
论及蒋日记的价值,杨天石说:“一是透露了他的内心世界,这是一般档案中不可能有的。比如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致力于建立与美国的友好关系,但是他个人对美国人的憎恶,只能日记中看到。二是揭示了不少政坛秘闻。高层政治中的暗箱操作,日记里有,档案里看不到。但要做研究也不能只看日记,要和其他档案资料结合,相辅相成。”
金以林则表示,“蒋日记的新闻价值大于史料价值,对学术研究的推动不如对学术普及的推动。对于学术研究来说,它没有提供颠覆性的观点和新发现,但丰富了我们对历史细节的认识、了解。”
对“后日记时代”的蒋介石研究的评价的确并非一片赞美之声。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奎松曾在《蒋介石相关主题的研究回顾与展望》(“蒋介石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浙江大学蒋介石与近现代中国研究中心,2010年4月)一文中指出,尽管有大批学者前往查档,但近两三年大陆发表的有分量、有新意的蒋介石问题研究论文的数量却明显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究其原因,在于“以往的蒋介石研究者过多地侧重于政治史的研究,较少关注蒋的思想、情感、性格、宗教信仰、家庭关系、人际关系以及蒋的心理活动等较私人的情况。……而手稿最大的特色是大量增加了涉及蒋个人生活、情感和内心活动方面的内容……因此,过去单纯从事政治史或军事史研究的学者,要想马上将这些样新的内容与他们过去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获得新的发现,就比较困难。”杨奎松指出,日记开放之初能够迅速诞生一批优秀的解读文章,主要是因为杨天石、金冲及等前辈学者此前的研究已有深厚积累,而不少新加入的学者前期的研究准备不足。
但可以确信的是,蒋日记的开放刺激了更多国家、地区学者对中国历史的关注。“美国前外交官陶涵依据日记写成的《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的奋斗》一书在学界引起很大反响,而日本、台湾地区都有蒋日记读书会,这都是学术的交流。”吴景平告诉澎湃新闻:“从整个学界来说,日记的影响已不局限于文本本身。一方面,它刺激学术界关注更多散落海外的史学资源,另一方面,人才培养更是题中之义。日记开了一扇门,越来越多青年学者、学生有机会赴海外查档,得以开阔视野。”
蒋日记开放已近十年,这些年来对蒋介石及其日记的研究着实不少。那么我们距离一个真实的蒋介石还有多远?陈红民认为,在台湾,蒋介石正从神坛上走下;在大陆,则正从“污名化”的过去中走出,越来越接近客观的“人”——这反而使海峡两岸的蒋介石形象有了交集。金以林则这样评价蒋介石:“他不像我们以前说得那么坏,也不像‘蒋粉’说得那么好。他是一个人,做出过贡献,也带来过灾难。”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9-24 06:27 , Processed in 0.00783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