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人们的爱情:从十年生死两茫茫到人生若只如初见 (2016-08-09 17:07:26)
如果说在古代,什么人最会表白爱情,那么,诗人一定是当仁不让的。在诗人的笔下,寥寥数语就表达出了对爱人的情意,让读过的人无不为之感动与落泪。七夕之际,来讲讲三个古代诗人的爱情故事吧,一个男人、一个女人还有一个满人。
>>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与王弗
苏轼是北宋时期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其词风豪迈,词境旷达。然而豪迈的苏轼也曾留下过缱绻缠绵的词句。
而这首至清之词,正是苏轼为自己的结发妻子王弗所作。这是苏轼悼念亡妻王弗的词《江城子》。
王弗(1039—1065年),是苏轼的结发之妻,眉州青神县人,乡贡进士王方的女儿,年轻貌美,知书达理。
王弗在16岁时嫁给19岁的苏轼。王弗生性聪慧和顺、博闻强记,苏轼却生性大大咧咧,不拘小节,因而夫妻性格恰好能互补,苏轼在生活中和官场上有什么疏忽的地方,王弗总是悄悄地从旁提点。可惜与苏轼度过了11年琴瑟和谐的婚姻生活之后,而11年后27岁的王弗病故,11年的情爱都付诸一炬。
豪放派词人苏轼,天生有一种浪漫的空灵和野性,不羁的浪荡之下,是一颗近乎赤纯的童心,有人说苏轼是一位月下徘徊者,一位以爱情为食的美食家。王弗则是一位较为务实的淑女,她时常惦记着将手中的缰绳收紧一点。
王弗,也曾主动去承担苏轼“红袖添香”的角色:
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这是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中的一段话。
王弗见苏轼读书,整天陪着他。苏轼太低估了她,你陪着就陪着吧,这你也能看懂?等苏轼看书遇到遗忘的地方,王弗倒是能够记得。想象苏轼那时惊异的表情,一定是瞪大了眼睛:“你,你还能知书?”不相信似的,又考查了她一些别的书籍,她都能答上来一些。
少年苏轼曾随父亲迁到雅州居住,雅州的一族雷姓豪门在当地名望很高,时任雅州太守。主人雷简夫仰慕苏轼三父子才华,曾向朝廷举荐苏家父子。雷简夫的女儿在接触中对苏轼芳心暗许,向父亲表明自己要嫁给他,而雷简夫也尤其喜欢苏轼的才学,于是有意将自己的女儿嫁与苏轼。苏洵碍于雷简夫的面子,又有感于雷简夫举荐之恩,况且两家家世相当,算作一门好亲事,于是两家家长一拍即合,当即定下了婚事。
但是苏轼并不喜欢雷家小姐,并且作为书香门第的后代,根本看不上雷简夫这种政治暴发户,于是婉拒了雷家的提亲,但是在父辈的压力下,他知道自己将无法避免包办婚姻的厄运,无奈之下,苏轼只好选择逃人深山,来躲避这桩婚姻。
一向反对包办婚姻的苏轼,在19岁这一年爱上了美丽的王弗。
相传王弗的家乡有一个天然鱼池,只要游人一拍手,鱼儿就会跳跃着涌过来。王弗的父亲是乡贡进士,在家乡颇有点声望,有一天心血来潮想为这处风景名命,便邀请远近的青年才子前来聚集,各自为这奇景命名,王方这次也有点暗中择婿的意思。当然这次苏轼也在其中,众人七嘴八舌说了许多个名称,王方均觉得不满意,直到苏轼题出“唤鱼池”三字,王方才薄薄说妙!哪知躲在窗帘后的王弗自己题的也是“唤鱼池”三字,二人因此情定“唤鱼池”。
唤鱼池边苏轼和王弗的石像
自从这次“唤鱼池”一事之后,王弗便对苏轼动了真情,并将自己的心思告诉了父亲王方。王方也喜欢苏轼,有意招苏轼为婿,于是时常请苏轼到家中坐坐闲谈,由此王弗便能经常看见苏轼,多了很多接触的机会。苏轼逐渐感受到王弗对自己的心与对别人不同,她见到自己时仿佛更高兴激动,但是又常常羞得红了脸。他喜欢王弗,也明白了王弗的心意。两个年龄般配、郎才女貌的年轻人,一旦陷入爱河便一发不可收拾。渐渐地,两人开始单独私下会面,甚至双方一日不见便会心烦意乱。
苏轼曾有过辗转反侧,想着心上人竟一晚不眠,天刚朦朦亮时,苏轼便偷偷的跑到王家楼下,而这时早起的王弗已打开闺房的窗户,苏轼并没有惊动她,只是静静地、偷偷地、含情地看着她在窗边梳妆打扮。苏轼与王弗就此完全深陷感情中,苏轼希望将王弗娶回家去做自己的妻子。
苏轼将自己的心意告诉了父母,他将王弗带回家,告诉父母一定要娶身旁这位女子为妻。苏洵见王弗确实知书达礼、形容端庄,便依着苏轼答应了这门婚事。
对于苏轼的日常生活,王弗很不放心,达到“未尝不问知其详”的程度。她的“幕后识人”是出了名的。苏轼和客人谈话之时,王弗往往立于幕后,只需听得数言,就能断定客人是哪类人,是否值得交往,准确率相当高,可谓“闻言识人”的典范。
王弗对苏轼说:“某人,首鼠两端,没有什么主见,只是迎合你的意思,与这种人说话,岂不是浪费口舌?”
又有人有求于苏轼,对苏轼特别亲热,王弗又告诫他:“这人与你的友情恐怕不能长久,来得快,去得快啊!”
果然后来王弗的话一一应验,比如早年和苏轼过从甚密的谢景温、章悖等人,后来为党派或个人私利,与苏轼翻脸,整起苏轼来,下手狠辣,毫不留情。
作为苏轼的贤内助,当苏轼将要做出错事、傻事时,王弗能够及时阻止、规劝。
苏轼从小就对道士炼丹之事非常迷恋,他酷爱“丹药”、‘咪仙之术”。一次,他怀疑某人的坟墓是古人暗藏丹药的地方,想掘开坟墓看看。王弗委婉地阻止道:“假如我婆婆还在的话,一定不会让你做这种事!”一句话将苏轼说成了大红脸,惭愧得要命。
王弗这样说话很有水平:第一,她不直说,是自己不想让苏轼挖坟。封建社会,女人嫁夫随夫,在家里,妻子是没有发言权的,而将苏轼去世的母亲搬出来就不同了,儿子不听母亲的话,就是不孝;第二,更深沉的意思,有让苏轼好好反省的深意在里头。以传统伦理道德来看,挖祖坟是最损阴德最缺德的事情,你苏轼要挖别人的坟,死者的后代怎么想?将心比心,假如有人挖你母亲的坟,你会怎么想? 也许是为苏轼操心太多,王弗只活了二十七岁就不幸病逝。
王弗撒手人寰时,带着太多的不舍与遗憾。长子苏迈,年仅六岁,亲骨肉难离弃;丈夫苏轼,在王弗看来,就像糙石中的一块美玉,经过她这样的女人的精心打磨,璀璨的迷人光茫正呼之欲出。可惜,她已无福消受……
王弗去世后,苏轼没有写悼念文章,也许是“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十年过后,苏轼调知密州,才写下了悼念亡妻的千古名篇《江城子》。
>>花自飘零水自流:李清照与赵明诚
提起词,就无法绕开宋代中国最伟大的女词人李清照。她出生在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那年是神宗元丰七年二月初五日,也就是公元1084年3月13日;具体死亡时间目前仍有争议,但大部分专家学者的观点倾向于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四月初十日,也就是公元1155年5月12日。享年72岁的李清照自古便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在少女时代就已经小有名气了。当时,她的父亲李格非在京城做官,和赵明诚的父亲是同事,因此,两家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密切。赵明诚是个酷爱文学艺术、喜欢搜集整理金石碑帖的青年。
有一天,他偶然在客厅里听到客人们的高谈阔论,其中一人说道:“当今女辈,能作诗填词者,都超不过格非之女。”另有一人还当场吟诵了李清照的几首小诗。赵明诚听后,心中非常佩服,并暗暗记下几句。从此,只要是李清照的诗词,赵明诚便爱不释手。一日,明诚的父亲来到书房,明诚便对父亲说:“中午睡觉时在梦中读了一本书,醒来只记住了三句话‘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父亲一听,略一思忖,高兴地说:“你要娶一个能填词写诗的媳妇了。你看,‘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这不是说你要做‘词女之夫’了吗?当今堪称‘词女’的,也只有李格非之女李清照啊!”这一段梦中奇缘最终成全了赵明诚和李清照美满的婚姻。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时只有十八岁,赵明诚比她大三岁。夫妻二人情趣相投,志同道合,他们不但喜欢诗词创作,还共同研究整理金石书画。有时候,赵明诚还会陪伴李清照去郊外春游,或带着李清照去参加亲朋好友的宴席。刚结婚时,由于明诚是太学的学生,没有经济收入,于是每月初一父亲总要给他们五百铜钱。但往往是赵明诚一手拿到了铜钱便马上到相国寺去,购买一些好的碑文字帖,回到家里,与李清照一起细细地品味,慢慢地欣赏。李清照也非常支持丈夫这样做,为了多节省一些钱,她在家庭生活方面尽量节省,“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
结婚两年后,赵明诚便被皇上委派了一个官职,夫妻之间不再是形影不离,日日相守,有时半个月、一个月,有时是一年半载,才得以见面。这离情别绪对于新婚不久的李清照来说实在是难以排遣,时间一长,也就只有靠作诗填词来抒发自己寂寞孤独的情怀和对丈夫的加倍思念。这一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李清照在家思念丈夫,饮了几杯淡酒,不觉心潮涌动,诗兴大发,提笔写了一首《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大观元年(1107年),父亲赵挺之在一波三折的政治斗争中死去,还被追夺赠官。赵明诚和李清照受到株连,两人回到赵明诚的故乡青州。
青州的日子是清苦的,两人只能靠积蓄生活。赋闲在家,赵明诚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整理、研究金石刻上,他决心编写一本金石学专著——《金石录》。为了充实收藏,他到处寻“宝”。拮据的经济,让两人的生活水平降到极低:餐桌上从不摆两个荤菜,身上从不添第二套绸衣,至于金银首饰之类,早已集中起来充作《金石录》的经费。生活虽然清苦,但夫妻二人却获得了意外的乐趣。两人常常一起校勘书籍,一起品评书画,一起整集签题。闲时,两人还会玩些智力游戏。
沈道鸿写李清照与赵明诚金石之缘
他们斟上香茶,随意说出某个典故,猜它出自哪本书的第几卷、第几页、第几行,猜中者先喝茶,赢的人往往乐得人仰茶翻。李清照记忆力超群,往往是赢家。这段生活被后入总结成一个成语——“赌书泼茶”。
李清照喜欢这样的生活,夫唱妇随,粗茶淡饭,就像世外桃源。但对于赵明诚来说,恬淡的夫妻之乐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他更看重的是金石。为了收集金石刻,充实资料,他经常外出,有时候一走就是几个月。
赵明诚这样一直远行在外,留给李清照的是难挨的寂寞。每当丈夫要收拾行装出门时,她便六神无主了。在孤独寂寞的日子里,她以写词表达自己的相思之苦。在爱情的感召下,一首首佳作纷至沓来,她的诗词创作进入成熟期,并形成了情景相生、形神俱似、体物超妙、绝尘去俗的独特风格。
从春到秋,黄菊由小苗最后开出肥硕的花朵。在盼着丈夫归来的日子里,李清照几乎每天都要作词写诗,诗词中揉进了相思和期盼。重阳节到了,赵明诚没有回来,却等来了为丈夫取秋衣的书童。李清照问:他们住哪儿?还得多长时间回来?小书僮摸摸脑袋说:住在哪儿倒是知道,什么时候回来我却不知道,看他们好像乐不思蜀呢!
李清照的心顿时凉了下来,她让小书僮等她去整理衣服,便回了房里。看着早已整理得干干净净的房间,触摸着那凉凉的瓷枕时,她像掉了魂似的走到窗前,望着小院里盛开的黄菊,拿起纸笔,写下了《醉花荫》。
写罢,李清照将诗笺放进赵明诚秋衣的口袋里,让小书僮将这封信连同衣服一起交给赵明诚。
两人在青州过了13年隐居生活,赵明诚时时外出,离愁、闺情成了李清照这个时期的词作的主旋律。包括那首《一剪梅》还有《点绛唇》等等。
宣和三年(1121年),10年的乡下生活结束了。因为这年秋天,赵明诚出守莱州,李清照随往。在莱州的这3年里,夫妇二人生活得安定、愉快,在李清照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赵明诚终于初步完成了一部记载我国古代丰富的历史文物的著作——《金石录》,这不能不说是赵明诚夫妇20年来辛勤劳动的成果。
莱州3年的时光一晃就过去了。随着时局的动荡,他们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这期间,由于金兵的入侵,他们留在青州的10多间房屋的书籍字画器物等全部被抢劫一空,他们半生的心血都化成了灰烬。
李清照和赵明诚生活在北宋末期,社会动荡不安。宣和七年(1125年)冬,金兵灭辽后,大举侵宋。建炎元年(1127年),北宋灭亡,宋室南渡,在长江以南建立了南宋朝廷,赵明诚出任江守知府。两年后,赵明诚被罢官,夫妻两人乘船到洪州暂住。途经西楚霸王项羽自刎的乌江时,李清照写下了名篇《思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就在同一年,赵明诚再次出仕,任湖州知州。宋高宗赵构在建康下诏召赵明诚前去领旨奏事。由于时间紧迫,不允许他们带着那么多的金石书画同时前去建康,只好决定赵明诚先到建康赴诏,然后再回来接李清照。离别的日子是六月十三日,正是盛夏。李清照望着渐渐远去的明诚,不禁泪流满面,心如刀绞,一种不祥的预感像乌云一样笼罩着她。七月末,李清照得到明诚卧病不起的消息,当天就出发,日夜兼程赶到建康,与丈夫见了最后一面。
他们夫妇诀别的情景,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有十分生动感人的描述:
“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从此,李清照开始独自承受国破、家败、夫亡的剧痛。与此同时,她也不得不加入到逃亡的人流中。
>>人生若只如初见:纳兰性德与卢氏
纳兰性德出身名门,他的家族是当时清朝八大家族之一,地位显赫的程度可想而知,但是他却并不像一般的贵族公子那样骄横轻狂,相反他清高雅洁,他的性格当中包含更多的是多愁善感,所以他的词风清新隽秀、哀怨凄艳,这样的男子注定有细腻的情感和纯粹的内心。
这首诗究竟是写给谁的现在已经无从考证。又说是他初恋的表妹,又说是妻子卢氏,也说是红颜知己沈宛,甚至还有说是给好友。无论如何,这位清初大诗人的爱情观,从诗中都可细细体会出来。
纳兰性德在十几岁的时候,有过一段缠绵悱恻的初恋。在他的诗词之中,并没有他初恋情人的确切描述,于是人们纷纷猜测这位女子的身份。一种观点认为,他的初恋情人是他的表妹,后来由于被康熙选做了秀女,就不了了之了。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位女子是府上的丫鬟,由于二人门第悬殊,而在封建社会又特别讲究门当户对,所以他的父母对此极为反对。无论这位神秘的女子是谁,总之初恋的失败给血气方刚的纳兰性德带来了巨大的打击,所以他才在《鬓云松令》中吐露出“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的心声,将这段情事视作他后半生难以释怀的隐痛。
恰逢此时,灾祸接踵而至,还未走出失恋阴影的纳兰性德病倒了,他不得不放弃了殿试的机会。在失恋和放弃殿试的重压下,他陷入了心灰意冷的深渊之中,觉得世间阴霾遍布,令他痛苦难捱。
先逢绝境,后出绝唱,可以说是对纳兰性德在这期间生活状态最好的概括。就在他沉沦在灰心丧气中无力抗拒的时候,卢氏的出现,像是黎明时分的一道曙光,驱散了笼罩在纳兰头上的阵阵阴霾。
在纳兰性德二十岁那一年,他作为封建官僚家族的长子,娶了比自己小两岁的卢氏为妻,卢氏是当时任两广总督卢兴祖的女儿,可以说是出身名门,一派大家闺秀的风范。
虽然两人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他们当时的结合,无论从门第、教养还是相貌、年龄而论,可以说是珠联璧合。
纳兰性德和卢氏的婚姻生活的确是幸福的,在新婚之夜时,纳兰陛德终于见到了卢氏,他惊讶于她的风神秀美,竟不知如何说话。当时的纳兰性德没有官位,所以一直清闲在家,这给两人提供了大量的时间吟诗作赋,而婚后的卢氏对公婆恪尽孝道,对丈夫举案齐眉,就算是浆洗衣裳、编织袜帽这样的琐碎小事,卢氏也是谨嗅躬行,他们就这样度过了一生当中最为快乐和幸福的时光。
在纳兰性德二十二岁这一年,他第二次参加进士考试,高中二甲第七名。当时的纳兰颇受康熙皇帝的重视,康熙将他选在身边,并且一再提拔,从开始的三等侍卫之职,后晋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朝廷对侍卫的选拔是非常严格的,能当上侍卫是非常荣耀的一件事情,而在各种侍卫之职中,唯殿前侍卫最为尊贵。纳兰性德长期伴随在皇帝的身边,跟随皇帝巡视、狩猎,皇帝又十分看重他,并且委以重任。
纳兰性德的官职越大,陪伴皇帝的时间就越多,他离开自己妻子卢氏的时间就越长,纳兰性德的心里无时无刻不在苦苦思念着自己的爱妻,但是又能怎样呢?他只能用诗词来抒发自己内心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妻子卢氏不仅照亮了纳兰性德原本晦暗的情感生活,还激发了纳兰性德文学创作的灵感。他在这一期间写过很多美丽的诗词,成了他与卢氏美好爱情的见证。不幸的是,他们二人如胶似漆的夫妻生活才走过三个年头,就阴阳两隔了。
在这一年,卢氏临盆时难产,好不容易将孩子产下后,就一直卧床不起,身体极为虚弱,纳兰性德请遍了京城的名医,但都回天乏术,是年五月底卢氏病逝。
卢氏死后,纳兰性德伤心欲绝,他在无限悲痛中写下了很多悼亡词来寄托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之后,他的家人为他安排了第二次婚姻。但当时年仅二十三岁的纳兰性德根本忘不了深爱的卢氏,他在《荷叶杯》中写道:“知己一人谁是,已矣,赢得误他生。”他期待着下辈子还能与妻子成为知己,因此对家人所安排的这场婚姻极为抵触。
纳兰性德画像
在卢氏去世半个月后,纳兰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不能自拔,想到胆小的妻子平日里连空房都不敢独守,而如今却独自长眠于冰冷的地下,纳兰再也控制不住悲痛的情绪,拿起笔来,写下了千古绝唱《青衫湿遍·悼亡》: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芒银红。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
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判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薄命宜将息,再休耽、怨分愁香。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
四年的时间里,卢氏的影子始终回荡在纳兰性德的面前,在这四年里,纳兰性德不停地用诗词诉说着自己对妻子的怀念。在卢氏去世三个月时,他梦到了自己魂牵梦萦的妻子,他握着她的手泪流不止,纳兰性德惊醒后悲痛欲绝,便写下了《沁园春》: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月,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两处鸳鸯各自凉!真无奈,把声声檐雨,谱出回肠。
卢氏死去一年后,她终于在纳兰家族的祖茔人土为安,这件事情又勾起了纳兰无边的伤痛,他写下了《沁园春·代悼亡》:
梦冷蘅芜,却望姗姗,是耶非耶。怅兰膏溃粉,尚留犀合;金泥蹙绣,空掩蝉纱。影弱难持,缘深暂隔,只当离愁滞海涯。归来也,趁星前月底,魂在梨花。
鸾胶纵续琵琶,问可及,当年萼绿华。但无端摧折,恶经风浪;不如零落,判委尘沙。最忆相看,娇讹道字,手剪银灯自泼荼。今已矣,便帐中重见,那似伊家。
纳兰性德是个情感细腻的男子,无论是在妻子的忌日生辰,还是在马上途中,不论是和朋友欢会,还是在和续妻相处,心中总是弥漫着一层摆脱不了的哀伤,他用一种虔诚的态度,呵护和珍惜着她存留过的一切痕迹,用尽自己的余生来怀念一起度过的三年。
七年之后,三十岁的纳兰性德听闻江南才女、女词人沈宛之名,便请好友顾贞观帮其从中撮合,随后,纳兰性德陪康熙皇帝下江南巡游,与沈宛结识,两人一见倾心。
可能是纳兰性德从沈宛身上看到了卢氏的影子,因此在回京后对沈宛念念不忘。纳兰性德便在京城中另置一处宅院,将沈宛安置其中。两人开始也过着欢快的生活,可好景不长,纳兰性德公事繁忙,难得能够前去探望一次沈宛。沈宛发现他们当初的决定并非她想象中那么美好,于是便毅然与纳兰性德分手,只身回到了江南。沈宛离去后不久,纳兰再度病倒。
康熙二十四年(1685)五月三十日,纳兰性德在病榻上离开了人世,这天正好是卢氏八周年的祭日。 纳兰性德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留给后人一个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即使几百年过去了,提起纳兰性德,还依然让痴情儿女心中隐隐作痛。
参考资料: 《文人情侣》王力可 《向来痴·从此醉:古典诗词中的金玉缘与木石盟》沐欣 《大宋情怀 宋代词人的另类解读》陈雄 《人间最美纳兰词精选》 来源:一本正经说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