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石刻佛教造像选粹
2016年10月14日10:55 来源:雅昌艺术网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中国佛教造像计有七十余尊。依据造像材质的不同,有金铜、石刻、陶瓷及玉木之分。其中以石刻造像居多,时代特征明显,且不乏精品。这些石刻像,除一尊外,原都是芝加哥知名收藏家布伦戴奇(Avery Brundage)的旧藏,于20世纪60年代捐赠给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佛教艺术最晚至东汉(公元25年-220年)就已在中国流传,四川等地发现的铜钱树和摩崖石刻上都曾找到过佛像。这些佛像的造型风格受犍陀罗佛教艺术(Gandhara,今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一带,其佛教艺术是希腊和印度风格融合的产物)的影响。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以下简称亚博)收藏的一座鎏金铜佛坐像可谓是这类早期佛像的代表。该像束发,高肉髻,施禅定印,通肩袈裟,有厚实的U形衣纹。这些皆是犍陀罗佛教造像的基本特征,但佛的面相已不是犍陀罗的高鼻深目,而更像北方的蒙古人。这尊佛像也是现存最早有纪年的中国佛像(公元338年)。随着时间的推移,佛像从引入到被汉化,在塑造风格上与中国的审美观不断融汇、创新,造就了中国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
旧金山亚博收藏的中国佛教造像计有七十余尊。依据造像材质的不同,有金铜、石刻、陶瓷及玉木之分。其中以石刻造像居多,时代特征明显,且不乏精品。本文在此拟选数件石刻造像作一简单介绍。这些石刻像原都是芝加哥知名收藏家布伦戴奇的旧藏,于20世纪60年代捐赠给了亚博。
佛三尊立像,北魏,公元533年 北朝造像碑
4至6世纪的南北朝是中国佛教造像的启蒙和黄金时代,尤以制作精美的北朝造像闻名于世。北魏晚期佛像造型已显成规,表现为躯体趋平板状,线条概括、洗练,又富装饰性,加上长眉、细眼及抿唇微笑的脸相,洋溢着一种既庄严又清秀的审美品味。馆藏的佛三尊立像是这一时期造像碑作品的典范。
佛三尊立像(局部)——中心圈是佛的头光,内有莲花瓣。 石碑正面雕一佛二菩萨,菩萨脚边有护法狮子,现只剩残体。佛和菩萨面相清瘦,身躯修长,头部和手脚近似圆雕,佛装则以高浅浮雕展示不同层次。如佛身上的汉化褒衣博带式袈裟和衣裙脚部重叠衣褶的造型。他们身后是火焰形大背光,上面用减地阳刻和阴刻手法由中心向外画出五个装饰圈。中心圈是佛的头光,内有莲花瓣;旁圈里是过去七佛;再外圈有六身飞天环绕,上部有一人形神兽顶一香炉,飞天或持莲苞、香熏和乐器,姿态飘逸清扬;在此圈的尖头部分又画出第四圈,内含一佛像,禅定趺坐于莲花宝座上,侧胁两个飞天;最外圈是飞动的火焰图案。
佛三尊立像(局部)——最外圈飞动的火焰图案。 五个装饰圈中题材排列紧凑,线条清晰流畅,为石碑营造了一种佛国世界的极乐氛围。平面的刻画装饰在此不仅是成功的背景陪衬,更和静谧的佛像形成独到的视觉对比。石碑的下方刻有六位供养人,戴官帽盛装翩翩立于华盖之下。他们三人一组,分立左右,面朝正中,内有一人形神兽上顶香炉。
佛三尊立像(局部)——石碑下方的六位供养人。 铭文显示他们多属于赵氏家族。整个石碑题材齐全,装饰技法多样,刻画精致,集北魏晚期造像碑构图造型之大成。
彩绘佛三尊立像,东魏,石灰岩 北魏之后的东魏政权亲附汉文化,延续的北齐王朝也实为汉廷。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呈现出进一步汉化的特征。造像脸颊较前期丰满,躯干线条也渐趋柔和。
![]() 佛三尊立像,北齐,石灰岩 演化到北齐时,脸形变圆,丰唇满颊,肢体开始有立体感。馆藏一尊造像通过对腹部衣装穿戴和肉体质感的细节描绘,反映了北齐造像对自然风格的追求。
佛造像碑,西魏,公元549年,石灰岩 馆藏的西魏石碑集两种造像碑式样于一体,即双面数层佛龛式和千佛碑式。石碑正面是三段式构图。上段用减地阳刻加阴刻的技法刻画出维摩诘居士和文殊菩萨论法图。人物刻画秀骨清风,颇有魏晋名士风流之韵。
佛造像碑(正面局部)——摩诘居士和文殊菩萨论法图,人物刻画颇有魏晋名士风流之韵。 中段是主龛,龛中有高浅浮雕的一坐佛二菩萨二弟子组合,上有飞天回旋。人物较圆润的脸形和装饰繁复的悬裳佛座,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下段阴刻八位供养人以及题记和发愿文。石碑的背面在中心雕有一龛,内有一佛二菩萨立像,上有十二尊小坐佛,下有题记。
石碑的侧面也刻有小坐佛和题记。造碑供奉祈愿是佛教徒修行之举。众多题记和小佛像印证了此碑乃为山西太平地区一群信奉者集资刻造,并记录了造像时间。造像碑铭文由此也成为了研究佛教艺术的珍贵史料。
交脚弥勒菩萨像,北魏,公元6世纪,石灰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