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1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6 09:50:3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东篱花匠
2016-10-26 08:54:06
                    ——唐诗五万首,离别何物最关情
文: 网络   图:树森摄影胡姐
编辑:东篱花匠
《全唐诗》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写送别的就近五千首,差不多占了十分之一。
离别总是件不开心的事,无论古今都一样。
“一起吃个饭吧!”如今我们送别好友,常说这句。
唐代大诗人送别也吃饭,但人家不光吃饭,还写诗。比如王维送元二,吃饭时随口来四句,就能流传千古。
他们的离别诗为什么这么打动人?
首先,是因为他们和友人友谊深厚。就像小学生写作文,没有感情,写出来也是干巴巴的。
其次,这些诗都有自己的“必杀神器”。
是什么?

第一必杀神器:柳
这是一种生命力顽强而又再普通不过的乔木,从华北到江南,从平原到高山,都能无心插柳柳成荫。堂前屋后,水边路旁,随处可见,送别的人想不看见都难。
植物界中,柳在诗歌里露脸的次数排不上第一,也算得上第二。
在近三千年前的《诗经》里,就有人吟唱: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不过,这时的柳和离别还没什么关联。它只是用来和雨雪对比的——我走的时候,是这样的;我回来的时候,是那样的。
可以肯定的是,折柳送别不是诗人的发明,它本是一种民间习俗,打汉代就有了。
因为柳和留谐音,中国人喜欢用谐音表达情感,柳就有了挽留的意思。

唐朝时出长安,向西是渭城,向东就是灞陵(汉文帝的陵墓),灞河上的灞桥是必经之地。河岸处处垂柳,主人送客到这里,就折柳赠别。
当然,这也和柳的形态特征有关,它的枝条细长而低垂,还不长刺,伸手可得。其他的树,你够得着吗?
这样的场景反复出现,以至于李白写道: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灞桥折柳也就成了一个典故。

直到南北朝时期,诗歌中的柳才开始和离别有了关系。
南朝梁国有一对皇帝兄弟。
哥哥叫萧纲——梁简文帝,爱江山更爱文学,是当时文学江湖中最大门派“宫体诗”的掌门人。
萧纲的墓在江苏丹阳荆林乡三城巷,现在只剩下半截石辟邪。弟弟叫萧绎——梁元帝,皇帝做得很失败,但书读得多。萧绎的墓在南京江宁方旗庙的田野中,‍能看到的也是一对石辟邪。兄弟俩都写过《折杨柳》。

萧纲版:
杨柳乱成丝,攀折一春时。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城高短萧发,林空画角悲。
曲中无别意,并是为相思。
萧绎版:
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
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
山似莲花艳,流如明月光。
寒夜猿声彻,游子泪沾裳。
瞧,他们笔下的柳不仅寄托了离别,还寄托了相思。

但要说“柳+离别”组合的完美之作,直到隋朝才横空出世:
送别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可惜的是,这首诗的作者不知道是谁。
终于等到了诗歌的黄金时代唐朝,柳正式成为离别的代言,至今仍未过时。
王维清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李白惆怅,“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王之涣愁苦,“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白居易哀伤,“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有离别,就有想念。想念的可以是人,比如给远方的友人寄根柳枝过去,告诉对方“我想你”。一代名相张九龄就干过这事:
折杨柳
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故人。
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
想的也可以是故乡。有天晚上,李白想家了,就写了一首……对不起,不是《静夜思》,而是: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看得多了,贺知章干脆对柳的职能做了总结:
长安陌上无穷树,
唯有垂杨管别离。
别看树那么多,掌管别离的可只有垂杨柳。
不过,“必杀神器”不能只有一个,柳虽然在诗歌江湖露脸最多,但最具杀伤力的却是另外一件神物。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9-29 04:16 , Processed in 0.01153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