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238|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吴昌硕的成功学,原来能用两个字概括!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8 22:12:1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zxcvb 于 2016-12-3 07:09 编辑

吴昌硕的成功学,原来能用两个字概括!
   
2016-10-22 10:20:29

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轮转来。——齐白石
                                                            


吴昌硕


吴昌硕(1844.8.1—1927.11.29),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等。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



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轮转来。——齐白石

元明清以来及于民国,风流占断百名家。——于右任



吴昌硕对篆刻,书画人而言,是个有名到家的人物。他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并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


吴昌硕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是杭州西泠印社的第一任社长。他的篆刻兼融浙派、皖派之长,但又能融会贯通、发展出了强烈的个人风格。


吴昌硕印集 规格:27×15.6cm


但从他如今大神的地位上回头去看,我们会发现吴昌硕其实是个相当“零基础”的人物。

家境贫穷,少年时代身体瘦弱,个头矮小,容貌上也不太如意。并且因为性格内向,对当时读书人最流行的公务员考试也缺乏积极性。可以说,按照一般人的标准,吴昌硕一度就是个没啥资本,还满脑子理想主义的穷屌丝。

这样缺乏社会资源,又没什么身体本钱的吴昌硕,是凭什么玩出了“个人品牌”,成为一代大师,被膜拜至今的呢?
其实吴昌硕的成功理由,就是两个字可以概括——“杜权”。


吴昌硕刻 芙蓉石自用印闲章


杜权是一个名词,形容闭塞中发动生机,带来变化


《列子·黄帝篇》载:“子之先生遇我也,有瘳矣,全然有生矣,吾见其杜权矣。”“杜”,即“杜绝”的“杜”,意为“阻塞”、“闭塞”,“权”则解释为权变。

吴昌硕所用的印章中,“杜权”一印引用的便是《列子》中的典故。


这枚“杜权”印文的自用闲章中,材质是黄色芙蓉石,体积不大,规格仅1.2厘米见方,4厘米高,还赶不上成年人的一根小指头。芙蓉石质地不错,温润醇厚。印文为白文“杜权”, 印面是仿汉私印格局,融入了吴昌硕特有的冲、切并用营造出的质朴、浑厚、苍茫的风格,仿佛个性标签,一望可辨。

吴昌硕始终是渴求“杜权”的人,他有一颗期待变动转机,不太“安份”的心。纵览吴昌硕的一生,完全就是个不停“变化”,不停寻找“生机”的过程。
在他七十七岁时,还曾以行书写“杜权”二字,可见他对不断寻找新道路的执着。


吴昌硕年轻时学诗,学篆刻,一开始走工稳的浙派路子,追摹丁敬、钱松。三十岁后,仅仅浙派的风格已经无法满足他。于是他壮年求“变”,又学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再往后他还学先秦金石、学汉印、学封泥、学元画押。一路兼收并容,最终得以在篆刻上独立面目。

毫无疑问,他在篆刻上是一定感受过瓶颈的,但“杜权”之心的涌动,使得他始终在困境里思考,并为自己寻找生机。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这就是不断学习,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正向思考方式,生机由此而来也并不令人意外。


他在绘画上也是同理:早年学徐渭、学八大、学石涛,都是多少人走过的老路子。但他后来以篆刻书法的手段,用于绘画之中,再度生成了自己独到的一面——浓烈的金石气、奇特的构图手法、浓艳饱满的设色。

在这一次的“权变”中,他正是以“跨界意识”和“品牌辨识度”两点,得到了胜利。用不同的视角,得以在一度闭塞的中国传统绘画领域,为自己发动出的别样生机。
例如这一幅吴昌硕的《兰花》立轴,就能体验到这种“识别度”给人带来的强烈感受。


吴昌硕 兰花 规格:85×34.5cm 约 2.6 平尺


这幅画作左上部分由吴昌硕本人落款“桃花山头得此佳种写寄石友老兄先生弟俊卿”,右下则是沈石友的两首应和诗与题记。画作以书法的笔触写出兰草的叶与花,笔力雄浑,朴拙苍茫,力透纸背,又意蕴丰富、气象万千。



吴昌硕 兰花(局部)


与古人那样反复强调枯寂而简素的气氛相比,他的绘画有着强烈的生机,这份生机就是他个人的名片。

而关于吴昌硕画花卉,还曾有这么一个故事:吴昌硕四十岁时结识了任伯年,任曾经对他说:“你有很深的书法根基,不如以写篆书的笔法画花,草书的笔法来写枝干,变化贯通,就可以体会到画理的奥秘了”。吴昌硕一听之下,大感受到启发,从此和任伯年成为了亦师亦友的关系。




可以说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又看到了能够不断“杜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拥有一个良好的朋友圈。
吴昌硕一生在困境中得以获得生机,都是因为有朋友。如他早年学秦汉金石,契机就是其朋友吴侍秋。吴家中收藏甚富,尽数借给吴观摩,给了他前所未有的眼界提升。
前文所提的任伯年,其人自称“画奴”,对绘画钻研极深。两人笔墨交往中,吴昌硕就得到了很多诸多绘画上的灵感。

归结下来,我们会发现一条吴昌硕的“成功学”轨迹:保持学习习惯,选择跨界思维,树立个人辨识度,建设良性朋友圈。


当然,关键还在于——永远不要在困顿中放弃,永远变化中再寻生机。而我们今人在欣赏吴昌硕精妙绝伦的艺术时,还能够品味到这些作为画外故事的“附加值”,这也算得上是收藏“真趣”之一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6-11-18 21:47:29 |只看该作者

“食金石力 养草木心——吴昌硕艺术2016-07-28 09:58:31

本帖最后由 华忠 于 2016-11-18 21:48 编辑

在鉴赏吴昌硕的作品时,我们需要了解其作品透露出的四大特征:一是金石气息,就是绘像钟鼎上所铸的金文和刻在石碑上的文字一样所具有的味道。二是笔力雄浑,就是其画作中的笔触朴拙、苍茫、老辣,极具浑圆、雄强的力量感。三是设色浓丽,吴昌硕绘画的用墨就特别浓,设色也特别大胆,特别鲜艳和浓丽。比如,吴昌硕画的很多牡丹,很多都是大红大紫的,但是却不会让人觉得俗气,而且非常有文人的那种风骨。四是笔法和墨法富于变化,吴昌硕可以将一种花无论是正面的,侧面的,静态的,动态的,都能画得非常丰富。

本期,我们特意挑选了3件重点展品,通过解读作品内容及背后的故事来领略大师的独特魅力。

芜园图

(1892,水墨纸本,纵76.1厘米33.2厘米)
释文:芜园。无多邱壑蔓寒藤,记得题松小阁登。草篆十行谁得似,怡亭扶起李阳冰。兴来频卧北窗风,梦里芜园有路通。溪鸟啼烟鱼泼剌,移山手段学愚公。蹇驴风雪别岩阿,愧煞苕溪隐志和。何日买书松下读,浊醪粗饭补磋跎。光绪壬辰十二月,苦铁。
钤印:“缶道人”(白文正方)
此图描绘的是吴昌硕青年时代的憩息地——芜园。“芜园”的“芜”,指的是一种绿色植物芜菁,那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野菜,可供荒年果腹充饥。吴昌硕为自家的小园取名“芜园”,又为自己取号“芜菁亭长”,可见饱经饥荒战乱后,他对这种植物怀有着特殊的感情。
从22岁起,吴昌硕在芜园度过了近十年时光,在那里,他一边耕作,一边读书学艺。芜园岁月,是他与自然田园亲密相处的日子,也是他艺术发轫、探索的起点,而在日后的风尘羁旅中,“芜园”代表着萦绕不去的故园情结,成为了他不断思念与歌咏的地方。
《芜园图》作于吴昌硕49岁时,其时,他奔波于苏州、上海两地,以在官衙中担任小吏赚取俸禄维持家计,困窘的生活,令他感慨岁月的蹉跎,也格外怀念在芜园单纯隐逸的青年时代。图中绘松石茅舍及一角远山,构图布局未作刻意经营,笔墨幽疏萧散,寄托的正是寂寥的思乡情怀。

兰竹石图

(1923,水墨纸本,纵132.7厘米71.7厘米
款识:竹栽千亩,兰开四时。天影寥寥,涧流澌澌。香风满邻,君子居之。博泉先生属,写于禅甓轩。癸亥良月,吴昌硕年八十。
钤印:“俊卿之印”(朱文正方)、“仓硕”(白文正方)、“雄甲辰”(朱文正方)。
兰花、竹子和石头,都是中国传统文人画中常见的题材,分别象征着孤傲高洁、正直气节和坚毅耿介的君子情怀,吴昌硕也曾一画再画。在早年的作品中,它们往往以秀美、飘逸的形象出现,而越到晚年,则越体现了一种趋向抽象的金石意趣。
如这件《兰竹石》,在构图上,竹干纵向的线条与竹叶、兰草斜向的线条互相交错,疏密穿插,带有一种类似篆印的空间节奏变化,而在用笔上,无论绘竹叶还是兰草都显出刚性的力度,不同于传统文人画中竹、兰的秀逸、婀娜,甚至与现实中的兰竹也拉开了很大距离。针对吴昌硕晚年绘画中这种强烈的个人风格,有不少批评的声音,如用笔过于刚硬外露,不够含蓄,画中的线条一味追求金石文字的质感,在状物写形方面显得不够丰富,有程式化和干枯的弊端等等。但很显然,这种抽象的金石趣味和劲健阳刚的精神气质,给近代的中国画坛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富于视觉冲击力的审美经验,并对现代写意花卉画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冰瓯图折扇



冰瓯图折扇

(1911年,设色纸本,纵19厘米52.5厘米
正面:
款识一:冰瓯泛碧,涤烦祛热,洪炉一点罗浮雪。辛亥谷雨节拟黄河清笔意,吴俊卿。钤印:“安吉吴俊昌石”(白文正方)
款识二:曼生司马刻茶具并诗于扇骨,鹿笙九兄藏之,索写是箑以自娱。昌硕又题。钤印:“俊”(朱文正方)
款识三:此十年前为鹿笙顾九所作,今眡之似觉冷隽,衰年用笔,有日退,无日进,殊可愧也。辅之老兄何以教之。庚申四月,老缶。钤印:“缶”(白文长方)
反面:
书法释文:古雪埋秋藤,日久化梅树。空山颇不无,见者果何处。梦踏菖蒲潭,拾级仰元墓。烟云沸虚窦,蛟虬舞当路。脚底莓苔青,一往一却步。野鹤惊人来,叫得寒天曙。(香雪海作)老梅千年如古查,乘之去访萼绿华。天风浪浪海涛涌,快嚼玉蕊餐朝霞。(画梅)
款识:鹿笙九兄正诗,吴俊卿。 钤印:“吴俊之印”(白文正方)
这件折扇上的书画是吴昌硕68岁时应其友人,苏州收藏家顾鹿笙之请而作。这是一把此前已由顾鹿笙收藏的折扇,在竹制的扇骨上,有书画篆刻名家陈鸿寿(1768-1822,号曼生)所刻的茶具与梅花。吴昌硕沿用了同样的题材,在扇的一面,画了一个陶质茶壶和一支墨梅。茶壶以赭石色绘就,形态敦厚,晕染生动,显得古拙可爱,梅枝则以水墨勾写,用笔简率粗放。茶壶与梅花,都是文人风雅生活的好伴侣,在吴昌硕笔下,体现的也是一种天然隽永的情趣。
吴昌硕对画面形式的控制一流,作大画气势磅礴,作小幅也能在方寸间体现大气的格调,图中茶壶的造型和梅枝的伸展都依扇形之势而作,又与题识书法相呼应,尺幅虽小,却丝毫不露刻意雕琢的痕迹,显得灵动而饱满。在折扇的另一面,吴昌硕以行草书录下了自己的两首咏梅诗,一路写去,不加雕饰,有着粗犷豪迈的气度。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16-12-2 20:53:53 |只看该作者
古雪埋秋藤,日久化梅树。
空山颇不无,见者果何处。
梦踏菖蒲潭,拾级仰元墓。
烟云沸虚窦,蛟虬舞当路。
脚底莓苔青,一往一却步。
野鹤惊人来,叫得寒天曙。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地板
发表于 2016-12-2 21:21:33 |只看该作者
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5#
发表于 2016-12-5 10:33:32 |只看该作者
老梅千年如古查,乘之去访萼绿华。
天风浪浪海涛涌,快嚼玉蕊餐朝霞。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6#
发表于 2016-12-6 21:02:04 |只看该作者
一是金石气息,就是绘像钟鼎上所铸的金文和刻在石碑上的文字一样所具有的味道。二是笔力雄浑,就是其画作中的笔触朴拙、苍茫、老辣,极具浑圆、雄强的力量感。三是设色浓丽,吴昌硕绘画的用墨就特别浓,设色也特别大胆,特别鲜艳和浓丽。四是笔法和墨法富于变化,吴昌硕可以将一种花无论是正面的,侧面的,静态的,动态的,都能画得非常丰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7#
发表于 2016-12-11 14:42:18 |只看该作者
翰墨飘香!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8#
发表于 2017-3-2 11:17:46 |只看该作者

好帖!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30 00:16 , Processed in 0.01054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