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2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唐诗宋词中的温润江南2016-10-21 16:59:21张永祎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8 12:20:3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香沉盏底,阅读江南,唐诗宋词,宁静致远,时常划破烟笼着水乡轻梦……
有趣的是,在浩瀚如海描写江南的清词丽句中,最传神的不是唐诗宋词,而是马致远的元曲《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以名词直接连缀,没有过渡,却一句惊艳,其实这句也不是描摹江南景色的,却焕发着比江南更要江南的神韵。也许是与人们对江南深刻印象的不谋而合,跨越千年至今依然是人人脱口而出的经典。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凡是到过江南的人,面对锦绣般的浓妆艳抹,人们不会轻易陶醉,只有写出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境界,才会如此的惊心动魄!
青山绿水,细雨润酥,流水缓缓,小船弯弯,一狭石板桥曲曲折折,这些熟悉的画面,不正是我们梦里见过多次的江南吗?
在时光深处,翻阅流年,总会惊醒淡淡的风,绿绿的水,让经年的指尖滑过思想,于默默的文字中温婉着魂牵梦绕的曾经。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畔春花,生机盎然,红得胜过火焰;春水荡漾,碧波千里,绿得超越蓝草。江南的春色,一直不曾走远。尽管作者已离开苏杭多年,但怎能忘记生命中的光辉灿烂,又怎能不发出“能不忆江南”的深情感叹!
墨痕一点中的江南,常常是文人骚客心中难忘的旖旎,那剪不断的思绪,理还乱的愁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闺中梳洗,十指纤纤。轻捊罗袖,独上高楼。遥望若渺的水云深处,升起的是袅袅的思念,盼君早归,重温月下花前,但千帆竟过,空也,非也,一盏红颜泪,一念相思碎,孤独,痛苦,寂寞,断肠……
生命中的一段段风景,就这样像从一阕阕唐诗宋词中向我们走来。“会心处不必在远”,但回望时便是千年。那密密匝匝的,层层叠叠的,堆积,浓密,醇厚,是岁月的年轮,是人生的积淀,人文风范因此风生水起。走在唐诗宋词的两岸,看不够的是江南风景。从“岭上千峰秀,江边细草春”的西施涴纱的江畔,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沈园,到梁祝“双双化蝶”的上虞古镇,以及“西湖之胜魂消欲死”的断桥,再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岁月阑珊。
江南是一个充满灵气的风韵秀雅之地。在唐诗宋词中不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气势,但更多的应该是那种“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风格,我们从中读出了灵动、秀婉、纤细、小巧、轻盈、柔和、娇嫩、宁静和典雅的柔情韵味,其实这并不是文人的心想臆造,现实的江南与此有着惊人的相似,几不差毫厘,且不说山色空蒙间蕴藏着多少青翠变幻,也不谈水光潋滟中折射出多少美丽西子,就是那两岸错落的飞檐吊角、灰瓦白墙,随着逶迤的绿水一直蜿蜒到远方,特别是在细雨蒙蒙之中,更是充满着依稀、恍惚、隐约、模糊、迷离、飘渺等境象,有时还有如雪泥鸿爪,给人的一种似有若无、若即若离的感觉。这难道不是江南的品质和超拔?不是唐诗宋词中的空灵和魅力?
这是雨的天堂,水的家乡!一江春水,万斛奔流,于是,流出了千山万水,千变万化,千姿百态。白居易“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苏东坡“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赵师侠“天净水平寒月漾,水光月色两相兼。月映水中天。”这里充满着时间的色彩和空间的气质,唐诗宋词就是这样孕育着江南的生机,包括自然风景、风土人情,水街,水巷,水岸人家,在这里,水,是永恒的主题,也是不可或缺的主体和主角!
以水载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于是,许多敏感的诗人游弋在潮起潮落中,便写出了令人读不倦、品不尽的诗情画意。这里有韦应物“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有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有温庭筠“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有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文字是水性的,内涵着是人性,诉相思,写怨女,描柔情,抒胸臆,思故乡,怀古人,这便是唐诗宋词之所以对江南有着连绵不绝好奇心的原动力所在。某个季节,某个时间,我们可能错过江南某个地方的专程前往,但要感受细腻如丝、温润如玉,千万不失去与唐诗宋词的一次次美丽的邂逅,那一定会丰富我们对江南文化的领悟!
缓缓地,走过一座座拱形小桥,飘过一条条如玉河水,穿过一排排轻盈柳丝,绕过一檐檐古朴雕栏,走过一片片粉墙黛瓦,轻吟一首首唐诗宋词……
作者简介
张永祎,一级作家,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电影家协会常务理事,省影视评论学会副会长,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文明之旅》主讲嘉宾之一,省首届紫金文艺评论奖一等奖获得者。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6 07:34 , Processed in 0.01947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