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东湖影响世界——毛泽东在东湖梅岭的日子 作者:记者蒋绶春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3 06:08:2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2月22日,东湖梅岭,毛泽东故居陈列馆游人如织。

杨开慧与年幼的毛岸英(右)、毛岸青在一起。

    小资料
    东湖梅岭故居
    1950年,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南局负责人邓子恢、李雪峰准备盖招待所,看中东湖梅岭南山临湖的一块荒地。经过修整,1952年,在此盖起一座凹型青砖瓦房,即南山甲所。
    1958年,湖北省委在离甲所不远处扩建东湖宾馆,1959年底梅岭一号竣工,随后梅岭二号、三号相继竣工。
    1953年2月,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来武汉,下榻原中南局招待所,即现在汉口惠济饭店内的一栋平房式别墅。1956年5月起,毛泽东来武汉都下榻南山甲所。1960年起改住梅岭一号,直至1974年。
    (图片均由东湖梅岭毛泽东故居陈列馆提供)
    12月26日,一个普通的日子,因为伟人毛泽东的诞生而变得不平凡。
    连日来,武汉东湖宾馆,前来参观毛泽东故居的游人络绎不绝。据最新考证,从1953年2月至1974年10月,毛泽东先后48次到东湖,最长的一次住了178天,累计居住时间仅次于北京,东湖宾馆也因此曾被人们称为“湖北中南海”。
    毛泽东在东湖梅岭的故居看上去并不起眼。周边古木参天,茂密的枝丫覆盖着几幢低矮的石头房子,她宁静,内敛,但张力磅礴。她伫立在东湖一隅,抬眼即是烟波浩渺——面积33平方公里、全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城中湖。远处,左有磨山,右有珞珈山,水汽蒸腾,气势如虹。
    谁能想到,有多少影响中国、影响世界的大事,就发生在东湖梅岭?
    1 提议邓小平第二次复出
    东湖梅岭毛泽东故居陈列馆内,挂着数百张照片,纪录了毛泽东在这里运筹帷幄的历史瞬间。
    陈列馆馆长郑敏庭研究这段历史十余年,访问过毛泽东在东湖期间的几乎所有健在的工作人员、毛泽东的专职摄影师,研究文字70余万。他对这些照片及背后的故事如数家珍。
    记者问,在东湖梅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郑敏庭讲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毛泽东在此提议邓小平第二次复出。
    那是1974年7月至10月,毛泽东最后一次住在东湖梅岭,其间前后接待了5批来自第三世界的国家元首及政要,有3次邓小平作为陪同团团长出席。毛泽东在中外媒体记者面前称赞邓小平:“绵里藏针,柔中有刚,政治思想强,人才难得。”
    邓小平在“文革”中遭受迫害,直至1973年才恢复党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职务。次年7月,毛泽东来到东湖梅岭后,经过反复思考,决定将邓小平推到党政军领导的第一线。10月4日下午,他让秘书电告北京,提议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
    邓小平这次复出,为后来主持中央工作、担当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埋下了历史性的伏笔。
    “这是毛泽东在东湖梅岭所做的最重要的决策之一。”郑敏庭说。
    2 最先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全国性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影响深远。然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最先由谁提出?一直是一个谜。
    这篇评论员文章原本是一篇学术论文。文中说,早在1845年,马克思就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后来,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里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毛泽东还在《实践论》里说过:“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
    其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话,也是毛泽东最先提出来的。郑敏庭告诉记者,1963年11月,刘少奇、邓小平等人在东湖宾馆写《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两条路线——五评苏共中央公开信》,此文打印出来后,毛泽东修改时,加注了“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毛泽东本来就是一个大哲学家,他改完这篇文章,很高兴,还在东湖边照了一张相。这张照片如今也挂在毛泽东故居陈列馆内。
    该文原稿现保存在中央档案馆。2005年,郑敏庭专程到该馆查阅,找到了毛泽东亲笔书写的这段批语。
    3 指挥炮击金门和华沙谈判
    1958年,中东局势骤然紧张。美国一面入侵黎巴嫩,一面支持蒋介石骚扰大陆。蒋介石扬言要反攻大陆,从美国买来U2高空侦察机,还经常轰炸福建沿海,并空投特务。此前,美蒋曾签订《共同防御条约》,美国第七舰队也开到台湾海峡“巡逻”。
    这年4月,毛泽东由重庆乘“江峡”轮到武汉后,下榻东湖梅岭南山甲所,就一直在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经反复思考,毛泽东将目光锁定在金门,决定从这里入手,“直接对蒋,间接对美”。
    8月23日,毛泽东在北戴河一声令下,几万发炮弹射向金门。4天后,艾森豪威尔发表讲话,美国将注意力从中东转至远东。9月,毛泽东离京来汉,在南山甲所就炮击金门和中美华沙谈判问题给周恩来、黄克诚写信。他提出炮击金门集中打与打零炮相结合的策略。9月15日起,中美代表在华沙谈判,我方要求美国停止干涉中国内政,撤出在台湾海峡的一切武装力量,不再向我领海领空军事挑衅。
    这一仗一直到1979年元旦才结束。中间停停打打,打打停停,边谈边打,毛泽东将军事、政治、外交斗争绝妙地结合在一起,彻底挫败美国“划海而治”分裂中国的意图。后来,军事界称之为“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观”。毛泽东后来曾说,炮击金门,就是要帮助蒋介石守好金门。在接受采访时,郑敏庭分析:“当时毛泽东如果收复了金门,就中了美国的计,台湾肯定独立;不收复金门,让蒋介石拥有金门这个‘反攻大陆’的基地,从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当历史的硝烟散去,更显现出毛泽东的远见和高明。”
    4 构想三峡大坝和南水北调
    1953年2月16日,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到武汉,视察了汉水两岸,坐木船浏览了东湖。19日,在汉的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接到中南局通知,让他陪同毛泽东登上“长江”舰,前往南京。
    在“长江”舰上,毛泽东问林一山: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借点水给北方?林一山展开一张长江流域水利资源综合利用规划草图。毛泽东的目光缓缓掠过图上标注的众多待建水库群,定格在三峡峡谷,他指着草图问:你觉得,这么多支流水库加起来,能不能抵上在三峡修建一个大水库?林一山回答,从防洪效益上来讲,这些支流水库加起来也抵不上在三峡修一个水库。
    轮船快抵达南京时,毛泽东对林一山说:三峡问题暂时不考虑开工,我只是先摸个底,但南水北调工作要抓紧。
    随后林一山即派出勘察队,经多次考察,先后设计了三条可能的引水线路。其中一条就是在丹江口建水库,引汉(水)济黄(河)。1958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颁布,第一次正式提出南水北调。同年9月1日,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初期工程在1974年全部完成,运行至今,这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奠定了基础。
    从1953年至1958年,毛泽东来武汉和下榻东湖梅岭期间,多次召见林一山,探讨修建三峡大坝和南水北调工程的构想,并称林一山为“长江王”。
    不过,由于泥沙淤积的问题没有解决,再加上技术、资金、国际环境的限制,毛泽东一直没有下决心上马三峡工程。
    5 接见64国的94批外宾
    据东湖宾馆资料显示,从1958年至1974年,毛泽东先后在此接见了来自64个国家的94批外宾,其中13批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率队,9批由副总理、副议长或部长率队,还包括埃德加·斯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韩素音等许多国际知名人士。
    特别是,金日成先后6次来东湖,毛泽东接见了4次,另有2次是金日成路过武汉,出于对东湖的喜爱,就下榻在东湖宾馆;越南劳动党主席胡志明先后13次下榻东湖宾馆;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也多次来东湖宾馆住宿。规模最大的一次是1966年7月,毛泽东在东湖梅岭接见了出席“亚非作家紧急会议”的160多名代表,这些代表来自52个国家。
    这些历史性的瞬间,都被摄影师抓拍了下来。照片如今都挂在东湖梅岭毛泽东故居陈列馆内。
    在梅岭,毛泽东还两番接见蒙哥马利。在二战中,这位英国陆军元帅曾成功指挥了北非阿拉曼战役和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诺曼底登陆。他十分想了解毛泽东对世界形势的看法,毛泽东坦率地一一作答,他表示,中国即使强大后,也不会向外扩张,去侵略别的国家。这些谈话,经西方媒体报道后,在世界产生很大反响。
    毛泽东钟情东湖之谜
    毛泽东为什么这么偏爱东湖?这至今还是一个谜。记者采访多位研究人士,试图寻找答案。
    一是楚文化情结。
    毛泽东是湖南人,少年时深受湖湘文化影响,而湖湘文化是从楚文化分流出来的区域文化形态。湖北则是楚文化中心和发祥地。屈原流放时,曾在东湖边行吟。毛泽东还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就熟读了屈原的《离骚》,对屈原无限欣赏。站在屈原放逐之地,面对烟波浩渺的东湖,毛泽东何尝不曾吟诵:“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二是革命经历情结。
    建国前,毛泽东至少6次到过武汉。早在1911年武昌首义时,18岁的毛泽东就准备赶到武汉参加革命军,因交通断绝而折回长沙,参加了湖南新军。从1918年至1922年,毛泽东去北京、上海和返乡途中,又多次路过武汉。其中,1918年毛泽东第一次到武汉时,住在恽代英创办的“利群书社”,并深受启发,回长沙后创办了“文化书社”。1926年末,毛泽东在武昌红巷筹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次年写下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汪精卫又发动“七一五”政变,中共中央于8月7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毛泽东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
    可以说,武汉是毛泽东成为一位革命家和政治家的摇篮。
    三是杨开慧情结。
    1927年2月,杨开慧携幼子毛岸英、毛岸青,随毛泽东住在武昌都府堤41号。毛泽东写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时,怀着身孕的杨开慧一遍一遍帮着誊抄。同年4月4日,毛泽东第三个儿子毛岸龙在武昌同仁医院(今武汉三医院)出生,那天恰逢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学典礼,直到第四天,毛泽东才赶到医院看望妻儿。
    1927年8月,毛泽东回湖南,着手发动秋收起义,妻儿被送至长沙,谁知这次竟成永诀。1930年10月,由于叛徒出卖,杨开慧在长沙板仓家里被捕,次月被杀害,年仅29岁。
    武汉的日子,是毛泽东和杨开慧母子最后团聚的时光。武汉,也是毛泽东骨肉离散的地方。
    四是水情结。
    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北至北京、南至广州、东至上海、西至成都,坐火车均可朝发夕至,毛泽东由此到各地视察都十分方便。尤其是,长江和汉水在这里交汇,武汉又有“江城”之美誉,加之东湖水面辽阔,大而美,符合毛泽东的审美情趣。
    智者乐水,毛泽东一生酷爱游泳,武汉的大江大湖便深深吸引着毛泽东。从1956年5月,63岁的毛泽东第一次畅游长江,到1966年7月,73岁的毛泽东最后一次畅游长江,11年间,毛泽东在武汉畅游长江40多次。其中,1956年5月31日至6月3日,毛泽东3次畅游长江后,在东湖梅岭南山甲所挥毫写下著名的《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揭秘
    长江大桥、武钢都由毛泽东拍板
    1953年2月,毛泽东在建国后第一次来武汉时,想去汉阳看看,但苦于没有桥,长江、汉水水流汹涌,陪同人员都不同意,但毛泽东坚持坐船视察了汉水两岸。次日,毛泽东亲自到黄鹤楼一带勘察,决定了在龟山和蛇山之间架设武汉长江大桥的方案。大桥建设期间,毛泽东多次来到工地。
    1957年9月,大桥通车前夕,毛泽东来到桥面,从汉阳桥头一直走到武昌桥头堡。晚上回到东湖梅岭后,挥笔写下:“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至今,镌刻着这几个遒劲大字的纪念碑仍矗立在桥头。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工业极为落后,而武汉拥有工业基础,加之区位优势明显,毛泽东在思考如何部署我国工业化布局时,将一批重点项目落子武汉,有武钢、武重、武锅、武船、青山热电厂,等等。
    1955年10月,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投资建设的第一个大型钢铁企业,武钢破土动工。1958年9月13日下午,武钢炼铁厂第一号高炉提前炼出第一炉铁水,毛泽东亲临现场,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最初选址也在武汉青山,后来苏联专家建议将武钢定址青山,毛泽东表示赞同,二汽就建到了十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1 07:42 , Processed in 0.00751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