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哪件礼物毛主席珍藏在身边22年?毛主席小女儿李讷的任务?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14 08:49:0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华忠 于 2017-3-14 08:50 编辑

  北京卫视                        
2017-03-13 15:04

12月26日是毛泽东的生日,在毛泽东逝世后的20个年头里,前来毛泽东纪念堂,瞻仰毛泽东遗容的长长队列中,总会有一个穿着朴素的中年妇女。跟着人群一道排着队,按次序进入纪念堂。然后再随队列出来,消失在茫茫人流之中。
直到1998年,毛泽东105周年诞辰前一天的清晨。这位妇女仍像往常一样来到纪念堂。这一回,一位曾在中南海工作过的值班人员从人群中认出了她。连忙客气地将她从队列中清出来,领进了纪念堂。
这位衣着朴素的妇女,就是毛泽东的小女儿李讷。

数十年来,李讷没有一次忘记过父亲的生日。但在50多年前,她却为父亲送上了一份迟到了两个月的生日礼物。
李讷送父亲什么礼物?那是1954年,毛泽东61岁生日,李讷想亲手为父亲准备一个礼物。当时想来想去,也做了几个,但心理就是不满意。
也许是将这份礼物看得太重,以至在李讷的反复思量间,父亲的生日已经远去。
想到父亲最大的爱好是读书,最后李讷决定做一个书签。书签是用丝线在圆形的硬制片上编织而成的,正面画了两个大寿桃,寿桃写了一个大大的熟字。反面写着送给亲爱的爸爸,女儿李讷。
一个多月后,这份姗姗来迟的生日礼物,连通李讷的一封生日贺信一起送到了毛泽东手中。
信中,李讷这样对父亲说:亲爱的爸爸,这是我亲手做出来的,东西虽小,但表示我的心意。我愿我最亲的小爸爸,永年年轻、慈祥、乐观。您教导我怎样生活,怎样去做人,我爱您呀。小爸爸,我愿您永远活着和我们在一起,吻你,热烈爱着你的女儿,李讷。
收到女儿这份迟到的礼物,毛泽东的心里非常的开心。
因为根据毛主席的生活管理员吴连登回忆,当时,主席经常收到各种各样的礼物。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好,总是希望给主席送点东西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情。
但主席有个规矩,凡是能够保存的东西,一律送到中南海的礼品库统一保管。唯独这个女儿亲手制作的寿桃图书签,毛泽东从收到的那天起,就一直珍藏在身边,直到他去世。这个书签,整整陪伴了他21年。

显然,毛泽东所珍藏的,不在于这件笔法稚嫩,制作简单的生日礼物本身。而是妇女间那份数的浓的化不开的爱。
1940年8月3日,沿岸杨家岭窑洞,47岁的毛泽东迎来了他人生中最小的女儿李讷的降生。
在此以前,投身革命的动荡生涯,曾让毛泽东屡遭家庭不幸。失去了好几个孩子,与毛岸英等几个幸存的儿女,也长期天各一方。人到中年的毛泽东,为了全中国所有家庭的平安幸福,付出了个人一切。而这份平安幸福的家庭生活,离他自己却是那样遥远。
而现在,中年得女。让毛泽东重新找回了难得的天伦之乐。女儿李讷从此成了毛泽东的心肝宝贝。

可能连毛泽东自己也没有想到,他对于小女儿的宠爱,让幼年的李衲成了主席身边工作人员动员毛泽东放下工作,放松休息的一个“法宝”。
李讷回忆说:“父亲因为工作很忙,要他休息,他也放不下手中的工作。就是反正我记得很小就是,我的任务就是让他休息。就是他太累的时候,就把我推进去,小孩去了,他喜欢孩子嘛,他就不由自主地就跟孩子玩。”
就这样,浓浓的父爱,让年幼的李讷担起了让毛泽东休息的任务。
李讷回忆说:“我记得我最早学说话,有一句话就是,爸爸散步去,就这句话。我父亲后来进城还说了,说你小的时候,就会说爸爸散步去。我很小啊,就是两三岁,就只能拽住他一个手指头,拉着他去散步。以后我逐渐长大,然后拉着他的两个手指头。”
宝塔山下,延河水边,妇女俩手拉手散布的身影,成了延安的一道特殊风景。有了女儿的陪伴,五十而知天命的毛泽东,在日夜操劳地生活中,似乎也找回了久违的宁静。饱经沧桑的心里,从此拥有了一份难得的童趣天真。
李讷回忆说:“他对小孩的事情还很感兴趣,你比如说我们在那里自己盖一个小房子,他进来帮助我一起盖。这儿少个窗户,又帮我们搞一个窗户。完了说这家人还没有水呢,那边下雨了积了一滩水,弄一个沟把那个水引进来,也是玩得两手都是泥的。他也挺投入的,因为有小孩嘛。”

因为受到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延安长长吃不上米和面。很长一段时间,干部与战时的主食只有黑豆,李讷也不例外。总是和大人们一样,在大食堂里吃黑豆。
李讷回忆说:“没有觉得什么特别的艰苦,相反呢很高兴,能跟大人一块去打饭。觉得很好,很高兴的。一点没有什么吃黑豆不好吃,胃受委屈。没有,一点没那个感觉。”
战时的延安,在举国抗战的大背景下,人们已经习惯于将个人与家庭生活水平降低到最低程度。为了减轻大家的生活负担,组织上办起了托儿所和儿童保育院。
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编审张民回忆说:“毛主席这时候已经年近半百了,所以他在战争岁月的时候,作为一位父亲,作为一名领导。他也需要亲情。”
小李讷慢慢张大了,到了该学习知识的年龄。但从小被父亲留在身边,谁来负责她的启蒙教育呢。
李讷回忆说:“他有时候带我散步,就教我念些诗,我稍微大一点。三四岁,他教我读点诗什么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这不是杜甫的诗吗,微风刮着燕子在飞,微风燕子斜,就是这样慢慢地教小孩。就是潜移默化的,在这一边玩的当中,就慢慢就教我读一点这些,所以我十岁以前没有上过什么学,都是父亲,家里父母教。”
父女相伴的日子,是那样平静而美好。然而残酷的战火,却打破了这份宁静。
1947年3月延安的形势骤然紧张。蒋介石调集23万大军,对陕甘宁边区发动了重点进攻。当时,整个边区仅有人民解放军留守部队两万余人。审时度势后,毛泽东决定,深入,主动撤离延安。
毛泽东的保健医生 王鹤滨回忆说:“毛主席走的时候,国民党的部队已经打到了,离延安十几里的地方。”
3月18日,毛泽东最后一批撤离延安。6岁多的小李讷跟着父亲开始了昼夜行军,栉沐风雨的转战生活。
毛泽东的卫士 石国瑞回忆说:“因为人多,老人多。连李讷都不能上汽车,李讷也比较跟着大家一块爬山去。”

李讷回忆说:“1947年初,我才六岁多。就跟着一起撤出延安行军,战士背着我,都很紧急的。把那个马的鞍子,就是马的前后弄一个铁架子,把我拿绳子捆在那个铁架子上,效果她不会骑马,就这样撤出的延安。”
毛泽东将李衲送到了山西河东的兴县,后来后来又随中央机关转移到陕西。
在这期间,因为李衲的年龄实在太小,组织上就派了一位叫李若的阿姨去照顾她的生活。尽管战事繁忙,毛泽东仍然牵挂着女儿的消息。
在一封给邓颖超和康克清的电报中,他还专门说道:李若任保姆,及管理李讷的办法很好。而在给长子毛岸英的家
书中,他也不忘提醒儿子:你给李讷写信没有,她和我们的距离已很近,时常有她画的画寄的,身体好。
虽然不过寥寥数语,我们却能够那样亲切地感受到,深处战火中的毛泽东是多么挂念自己的孩子。多么希望一家人能和和睦睦,天伦共享。
而见画如见人,小女儿涂鸦的河,也成了维系父女感情的纽带。给毛泽东艰苦的战争生活增添了何等的快乐。
分别了大半年之后,妇女俩才终于在黄河边上的南河底村重新相聚。
那时候毛主席特别高兴,一把就把李讷抱起来,说我的大娃娃。然后李讷说我的小爸爸。
一声小爸爸,一声大娃娃。那一刻,人世间再没有比这更动听的声音了吧。
毛主席如何教育女儿?然而,无论有多么爱自己的幼女。但随着女儿的长大,在对李讷的要求上,父亲却开始一天天,显得“不近人情”。毛泽东喜欢游泳,尤其爱到大江大河里去游泳。李讷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父亲一起游泳,但在游泳的时候,父亲对女儿有一个特别的规定。不准用救生圈。

毛泽东的警卫员 张木奇回忆说:“一开始,这些孩子们有些害怕,都恐怕出事。说你不游吧,这老爸让我们去游。游吧,我们有点不够保险,怎么办呢。主席说你游泳,要从游泳中学会游泳,喝两口水怕什么,你确会了。你这个怕那个怕,什么都学不会。”

李讷回忆说:“他这样做,不让你用救生圈,他也是有道理的。一个是他对自己孩子的水性,他还是了解。再一个他也是有意识锻炼你。比如说来了台风了,白浪滔天,他让我们都跳下去。首先他自己第一个跳下去,那我们还有什么话可说的。那当然了,坚决跳下去,那个浪根本进不去啊,打得,巨浪拍下来,那人十几次打到岸上,进不去那个浪里,费好半天才能钻进去。他自己就是这样做,所以我们觉得,怎么说呢?这种言传身教,身教很重要。”

1960年到1963年,共和国迎来了最艰苦的“三年困难”时期。中国人民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正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李讷,和学校里所有的学生一样。只能依靠每月27斤定量粮食生活。当时毛泽东月薪404元,但他给李讷的每月生活费却只有26元。
李讷回忆说:“饭费都交不上了,只有15块钱饭费。所以紧紧巴巴,最近有一个同学看到回忆录,跟我说。我真想不到啊,当年我跟你借钱,我还以为你多有钱呢,原来你也挺困难的。”
有一次周末,李讷回家晚饭。厨师程汝明特地煮了比平时多一倍的饭,全家在饭桌前刚坐定,李讷不顾饭烫,端起碗就往嘴里扒。
主席和江青都愣住了,放下筷子看着她。李讷并没在意,继续埋头吃,把全部饭菜扫得一干二净,连一片葱花都不放过。还没有吃饱,厨师又找出两个冷馒头,李讷就把馒头就着涮盘子的水,全填进了肚子里。

看到孩子饿成了这样,在场的工作人员,都心疼得湿了眼眶。而身为父亲的毛泽东,心中的滋味可想而知了。
张民回忆说:“在自然灾害的时候,当时李讷也是吃不饱,也得了浮肿病,那么他的卫士有时候,悄悄的接她的时候,给她送些饼干,还有牛奶,毛主席发现了后,狠狠的把卫士批评了一顿。说全国人民都在抗三年自然灾害,作为我的孩子不能特殊。要她跟其他的学生是完全一样,不能有任何特殊。”
在北大读书期间,他要求女儿与其他学生一样。吃住在学校,只有周末才准回家。路上要花一个小时,冬天李讷常常天黑还到不了家,毛泽东却从不准工作人员派车去接送。公家配发给自己的轿车,他规定只有一种情况下,女儿可以使用。生病去医院时,而附加条件是,他自己支付汽油费。
李讷回忆说:“受他的影响,就是要勤俭、朴素,严格要求自己,和群众打成一片,靠自己的能力学习知识,为国家做工作,自己养活自己,做一个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和大家一样的。”
做一个普通人,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是毛泽东对子女的全部要求。

正如毛泽东所期望的那样,在他离去后,李讷成了一个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最困难的那些年月,她独自带着幼小的儿子,每天只买一毛钱的肉,家中仅有的两条被子,一半铺床,一半盖,甚至将自己心爱的书,卖给旧书店,来维持生计。

尽管她的父亲,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长达27年之久。但是最终没有给儿女们留下一分钱遗产。
李讷回忆说:“他给我们最大的财富,就是他对我们的教导。这种精神上的财富,这是我们一生取之尽,用之不完的。假如他不那样严格要求我的话,我后来我自己一个人带着孩子过,恐怕很难过得来,他想他是早就预见到了,他那样要求,完全不是过分的,而且是实事求是的,按照你将来要怎么样,你必须要过那样的关,才那样严格要求。并不是说随便的那样做,他那是真正的父爱,他爱我,真的。”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1 07:48 , Processed in 0.00905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