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个人太强悍,绘画 书法 篆刻 诗文,几乎全能! 2017-04-01 13:47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4-1 17:22:5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吴昌硕
  吴昌硕
  (1844.8.1—1927.11.29),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他集“书、画、诗、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
  吴昌硕热心提携后进,齐白石、王一亭、潘天寿、陈半丁、赵云壑、王个簃、沙孟海等均得其指授。作品集有《吴昌硕画集》《吴昌硕作品集》《苦铁碎金》《缶庐近墨》等。
  人物简介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8月1日,生于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一个读书人家。幼时随父读书,后就学于邻村私塾。10余岁时喜刻印章,其父加以指点,初入门径。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与清军战于浙西,全家避乱于荒山野谷中,弟妹先后死于饥饿。后又与家人失散,替人做短工、打杂度日,先后在湖北、安徽等地流亡数年。
  同治十一年(1872年),赴上海,得以认识高邕之,任伯年等艺术大家。光绪二十(1894年)中日海战爆发,任参佐吴大澄幕下写手,北上抗日,兵败继续为吴大澄戎幕。民国二年(1913年),西泠印社成立,任社长。同年秋,梅兰芳来会,一起与王一亭结为至交。王一亭在上海商界、金融界推介吴昌硕的书画金石艺术,使其名声一夜之间名噪上海滩。
  民国六年(1917年),吴昌硕继配施氏夫人在上海去世。民国十六年(1927年)十一月二十九日,逝于上海寓所。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十一月,迁葬于浙江余杭县塘栖附近超山报慈寺的西侧宋梅亭畔。
  艺术特点
  绘画
  绘画的题材以花卉为主,亦偶作山水。前期得到任颐指点,后又参用赵之谦画法,并博采徐渭、八大、石涛和扬州八怪诸家之长,兼用篆、隶、狂草笔意入画,色酣墨饱,雄健古拙,亦创新貌。其作品重整体,尚气势,认为“奔放处不离法度,精微处照顾气魄”,富有金石气。讲求用笔、施墨、敷彩、题款、钤印等的疏密轻重,配合得宜。成年后酷爱画梅花,晚年较多画牡丹,以鲜艳的胭脂红设色,荷花、水仙、松柏也是经常入画的题材。
  其绘画艺术总结起来有四大特点:
  1,金石气息,指的就是钟鼎上所铸的金文与刻在石碑上的文字所具有的味道,绘画上的金石气息之说是从吴昌硕开始的。
  2,笔力雄浑,指的是其画作中的笔触朴拙、苍茫、老辣,极具浑圆、雄强的力量感。
  3,设色浓丽,过去人们总说中国画不能搞那么多颜色,用太多颜色容易俗气。不过,吴昌硕绘画改变了这一说法,他的画用墨特别浓,设色也特别大胆,特别鲜艳和浓丽。
  4,富于变化,吴昌硕的绘画在笔法和墨法上富于变化,比如在画花时,可以将一朵花无论是正面的,侧面的,静态的,动态的,都能画得非常丰富,看起来有动感。
  书法
  吴昌硕的楷书始学颜鲁公,隶书沿袭汉代石刻,篆书研学的石鼓文,行书钻学黄庭坚、王铎。其鼎盛期的书法作品,以篆书、行草为主,晚年所书隶书,结体变长,取纵势,用笔雄浑、饱满,具有篆书痕迹,将篆、隶溶为一体,形成独特面貌。
  篆刻
  因受其父熏陶,即喜作书,印刻。楷书始学颜鲁公,继学钟元常;隶书学汉石刻;篆学石鼓文,用笔之法初受邓石如,赵之谦等人影响,以后在临写《石鼓》中融汇变通。行书得黄庭坚、王铎笔势之欹侧,黄道周之章法,个中又受北碑书风及篆籀用笔之影响,大起大落,遒润峻险。他的篆刻善于留白或对角欹斜,气象峥嵘,构图块面体积感极强。刀融于笔,篆刻雄而媚、拙而朴、丑而美、古而今、变而正。上取鼎彝,下挹秦汉,以“出锋钝角”的刻刀,将钱松、吴攘之切、冲两种刀法相结合,吸收了篆刻艺术的精髓。
  诗文
  吴昌硕除了绘画、书法、篆刻,还善作诗文,苦吟数十年,未尝间断。其诗文特点:奇崛古朴,用典较多,不甚通俗。有些绝句纯用白描手法,活泼自然,接近口语,具有明丽俊逸的特点,风格上与民歌很相近。那种题画诗不仅寄托深远,而且颇有浪漫主义气息。
  吴昌硕绘画作品赏析

  书法作品

  篆刻作品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7 08:03 , Processed in 0.00838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