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笔下江山:毛主席的诗词书法艺术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4-2 07:00:5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毛泽东(1893.12.26-1976.9.9),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同时,也是中国现代伟大的诗人和杰出的书法家。


北京三希堂藏书出品《毛泽东诗词手迹》宣纸典藏册


北京三希堂藏书出品《毛泽东诗词手迹》宣纸典藏册


北京三希堂藏书出品《毛泽东诗词手迹》宣纸典藏册

诗词:傲古睨今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诗词的数量不多,但却表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画卷,抒发了伟大的气魄,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虞美人 · 枕上》(1921年)

毛泽东诗词在题材开拓方面,第一次以波澜壮阔的社会革命和社会斗争场面为题材,以革命家和艺术家的独特感受,史诗般地再现了中国革命风起云涌的历史画卷,使诗词创作进入一个前人没有触及的新领域。

《贺新郎 ·别友》(1923年)

在创作方法和艺术表现方面,在继承建安苍凉刚劲和苏辛豪放风格的基础上,开创了历代诗人所没有达到的“大气”“开阔”“雄浑”“磅礴”而又幽默、洒脱的艺术风格。其作品代表了现代诗词创作的最高成就。

《沁园春 · 长沙》(1925年)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想者,他在诗词中热情地讴歌革命理想,赞美了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卓越斗争。

《西江月 · 井冈山》(1928年)

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源远流长,从《诗经》到杜甫、白居易、陆游、辛弃疾等,都从深层次上反映了当时社会、人民的疾苦,然而都没有深入到革命斗争上。而毛泽东的旧体诗却艺术而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近半个世纪的斗争历程。如:第一次大革命前夕,革命形势风起云涌,诗人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时代最强音,以及“到中流击水”的斗争渴望。长征期间,《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等作品,反映了长征时期艰苦卓绝的斗争经历和红军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抗战前夕的《沁园春·雪》在抗日高潮即将到来之际,毛泽东评古论今,指出人民才是真正的风流人物、是历史的主人。这首词又以其至高无上的艺术价值,被称为“千古绝唱”。《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更是直接向全国人民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令。

《清平乐 · 蒋桂战争》(1929年)

读毛泽东诗词我们能深刻地体会到气吞山河的气势!“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时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轻松简洁的笔触描绘出了如此博大壮美的境界,实在是前无古人!

《采桑子 ·重阳》(1929年)

毛泽东自作旧体诗在内容上是现实主义的,在艺术上却是浪漫的,他把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大胆的夸张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众多极具特色的艺术形象,拓展了作品的内涵和意蕴。

《忆秦娥 · 娄山关》(1935年2月)

书法:挥洒天地1999年,《中国书法》、《书法导报》联合发起了“中国二十世纪十大杰出书家”的评选活动,毛泽东位列其中,与吴昌硕、林散之、康有为、于右任、沈尹默、沙孟海、李叔同等人相比肩,足可见国人对毛泽东书法的肯定与推崇。毛泽东的书法,不只在二十世纪,即使放之于古今书法史的长河之中,也是独步千秋,自有一番精彩与别致。

《七律 · 长征》(1935年10月)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艺术创作中一条亘古不变的实践规律。毛泽东的书法艺术实践,其实就是对这条格言的完美诠释。他学习过历代书法大家,但又没有专门师从哪一位书法大家,而是博采众长,融于笔下,诚可谓“我自用我法”的典范。从他所遗留下来的早期墨迹中,虽然也可以追根溯源出历史上一些书法大家的艺术特点,但都已被他融会贯通,古为今用从而自成一体了。

《念奴娇 · 昆仑》(1935年10月)

毛泽东手书古诗词,在书法境界上已臻出神入化。从百幅真迹来看,书法和诗意极为融洽,浑然一体,豪迈、苍凉、委婉、激越,风雨雷电、水流花开、天地肝胆、大泽龙蛇,博大的心胸、纯美的诗情,毛泽东凭手中的长锋狼毫笔,在尺幅间、时空中,留下了人间正道、男儿意气、云水襟怀和审美理想。

《清平乐 · 六盘山》(1935年10月)


《清平乐 · 六盘山》(1935年10月)

可以说,毛泽东的书法在六十至七十年代,已达到了巅峰。有人形容其有“二王”之秀逸,孙过庭之俊美,张旭之狂韵,怀素之放肆,苏黄之雄厚⋯⋯毛泽东不仅为天下人留下了千古难觅的诗作,也为天下人留下了千古难觅的狂草艺术。

《沁园春 · 雪》(1936年2月)


《蝶恋花 · 答李淑一》(1957年5月11日)


《七律 · 到韶山》(1959年6月)


《七律 · 登庐山》(1958年7月1日)


《七绝 · 为女民兵题照》(1961年2月)


《卜算子 · 咏梅》(1961年12月)


《满江红 · 和郭沫若同志》(1963年1月9日)
毛泽东(1893.12.26-1976.9.9),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同时,也是中国现代伟大的诗人和杰出的书法家。


北京三希堂藏书出品《毛泽东诗词手迹》宣纸典藏册


北京三希堂藏书出品《毛泽东诗词手迹》宣纸典藏册


北京三希堂藏书出品《毛泽东诗词手迹》宣纸典藏册

诗词:傲古睨今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诗词的数量不多,但却表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画卷,抒发了伟大的气魄,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虞美人 · 枕上》(1921年)

毛泽东诗词在题材开拓方面,第一次以波澜壮阔的社会革命和社会斗争场面为题材,以革命家和艺术家的独特感受,史诗般地再现了中国革命风起云涌的历史画卷,使诗词创作进入一个前人没有触及的新领域。

《贺新郎 ·别友》(1923年)

在创作方法和艺术表现方面,在继承建安苍凉刚劲和苏辛豪放风格的基础上,开创了历代诗人所没有达到的“大气”“开阔”“雄浑”“磅礴”而又幽默、洒脱的艺术风格。其作品代表了现代诗词创作的最高成就。

《沁园春 · 长沙》(1925年)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想者,他在诗词中热情地讴歌革命理想,赞美了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卓越斗争。

《西江月 · 井冈山》(1928年)

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源远流长,从《诗经》到杜甫、白居易、陆游、辛弃疾等,都从深层次上反映了当时社会、人民的疾苦,然而都没有深入到革命斗争上。而毛泽东的旧体诗却艺术而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近半个世纪的斗争历程。如:第一次大革命前夕,革命形势风起云涌,诗人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时代最强音,以及“到中流击水”的斗争渴望。长征期间,《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等作品,反映了长征时期艰苦卓绝的斗争经历和红军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抗战前夕的《沁园春·雪》在抗日高潮即将到来之际,毛泽东评古论今,指出人民才是真正的风流人物、是历史的主人。这首词又以其至高无上的艺术价值,被称为“千古绝唱”。《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更是直接向全国人民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令。

《清平乐 · 蒋桂战争》(1929年)

读毛泽东诗词我们能深刻地体会到气吞山河的气势!“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时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轻松简洁的笔触描绘出了如此博大壮美的境界,实在是前无古人!

《采桑子 ·重阳》(1929年)

毛泽东自作旧体诗在内容上是现实主义的,在艺术上却是浪漫的,他把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大胆的夸张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众多极具特色的艺术形象,拓展了作品的内涵和意蕴。

《忆秦娥 · 娄山关》(1935年2月)

书法:挥洒天地1999年,《中国书法》、《书法导报》联合发起了“中国二十世纪十大杰出书家”的评选活动,毛泽东位列其中,与吴昌硕、林散之、康有为、于右任、沈尹默、沙孟海、李叔同等人相比肩,足可见国人对毛泽东书法的肯定与推崇。毛泽东的书法,不只在二十世纪,即使放之于古今书法史的长河之中,也是独步千秋,自有一番精彩与别致。

《七律 · 长征》(1935年10月)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艺术创作中一条亘古不变的实践规律。毛泽东的书法艺术实践,其实就是对这条格言的完美诠释。他学习过历代书法大家,但又没有专门师从哪一位书法大家,而是博采众长,融于笔下,诚可谓“我自用我法”的典范。从他所遗留下来的早期墨迹中,虽然也可以追根溯源出历史上一些书法大家的艺术特点,但都已被他融会贯通,古为今用从而自成一体了。

《念奴娇 · 昆仑》(1935年10月)

毛泽东手书古诗词,在书法境界上已臻出神入化。从百幅真迹来看,书法和诗意极为融洽,浑然一体,豪迈、苍凉、委婉、激越,风雨雷电、水流花开、天地肝胆、大泽龙蛇,博大的心胸、纯美的诗情,毛泽东凭手中的长锋狼毫笔,在尺幅间、时空中,留下了人间正道、男儿意气、云水襟怀和审美理想。

《清平乐 · 六盘山》(1935年10月)


《清平乐 · 六盘山》(1935年10月)

可以说,毛泽东的书法在六十至七十年代,已达到了巅峰。有人形容其有“二王”之秀逸,孙过庭之俊美,张旭之狂韵,怀素之放肆,苏黄之雄厚⋯⋯毛泽东不仅为天下人留下了千古难觅的诗作,也为天下人留下了千古难觅的狂草艺术。

《沁园春 · 雪》(1936年2月)


《蝶恋花 · 答李淑一》(1957年5月11日)


《七律 · 到韶山》(1959年6月)


《七律 · 登庐山》(1958年7月1日)


《七绝 · 为女民兵题照》(1961年2月)


《卜算子 · 咏梅》(1961年12月)


《满江红 · 和郭沫若同志》(1963年1月9日)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6 18:58 , Processed in 0.00809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