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华忠 于 2017-4-12 04:43 编辑
核心提示:(林彪称):朝鲜只有几百万人口,而中国近5亿人口,为了拯救一个几百万人的朝鲜,而打烂一个5亿人口的中国,是不划算的。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最好不打这一仗。”林彪在军委常委居仁堂会议上提出:“如一定要出(兵),那就采取出而不战的方针,屯兵于朝鲜北部,看一看形势的发展,能不打就不打,这是上策。” 1950年10月1日,斯大林发电报给毛泽东,要求中国军队以志愿军的名义出兵朝鲜,在三八线以北建立防线。同一天,中国驻朝大使馆也收到了金日成的求援信,请求中国派兵。 10月4日下午3点,在中南海颐年堂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陈云、高岗、彭真、董必武、林伯渠、张闻天出席,李富春、罗荣桓、林彪、邓小平、饶漱石、薄一波、聂荣臻、邓子恢、杨尚昆、胡乔木列席。 会上,林彪发言: “主席让我们摆摆出兵的不利条件,我赞成。我认为,我国已经打了20多年仗,国内战争创伤亟待医治,部分地区尚未解放,新解放区尚未进行土地改革,元气没有恢复。我们建国不久,百废待兴,国力很弱,没有能力再打大仗。特别是我们还没有同美军较量过。我们出兵参战,仗打起来是没有界限的,倘没有把握把美军顶住,反而把战火引到我国东北那就糟了。我看还是加强东北边防为好……朝鲜只有几百万人口,而中国近5亿人口,为了拯救一个几百万人的朝鲜,而打烂一个5亿人口的中国,是不划算的。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最好不打这一仗。” 当然,在斯大林决定,毛泽东确认必须出兵的决议后,身为军人的林彪,仍从军事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据雷英夫回忆,林彪在军委常委居仁堂会议上提出: “如一定要出(兵),那就采取出而不战的方针,屯兵于朝鲜北部,看一看形势的发展,能不打就不打,这是上策。” 毛泽东认可了这个“上策”,在10月14日给身在苏联的周恩来电报里这样写道: “在平壤、元山铁路线以北,德川、宁远公路线以南地区,构筑两道至三道防御阵线。如敌来攻,则在阵地前面分割歼灭之,如平壤美军、元山伪军两路来攻则打孤立较薄之一路。现在的决心是打伪军,也可以打某些孤立的美军。如时间许可,则将工事继续增强,在六个月内,如敌人固守平壤、元山不出,则我军亦不去打平壤、元山。 在我军装备训练完毕,空中和地上均对敌军具有压倒的优势条件之后,再去攻击平壤、元山等处,即在六个月以后再谈攻击问题。我们这样做是有把握的和很有利益的。” 不过由于联合国军行动过速,部分小部队已经穿插到鸭绿江边,志愿军被迫改变原计划,发起了第一次战役,按照彭德怀的电文解释,也是为了扩大巩固元山至平壤以北的山区,扩大纵深。 林彪的“出而不战”方案落空了,但是从当时并不清楚的敌方意图来看,这个方案很有可操作性。 时任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布莱德雷就曾说: “参谋长联席会议一致认为,一旦中国干涉,我们将从朝鲜撤军,准备实施非橄榄球作战计划。” 当然,这一系列后续反应的前提都是中国军队公开、迅速地介入北朝鲜建立稳固的防御体系,当朝鲜人民军兵败如山倒,丧失抵抗能力之后,摧枯拉朽的联合国军也没那么容易收住手。 无论如何,林彪的方案都能为中国节约几十万人的鲜血和无数的财力、物力,也能收到所谓建立“战略缓冲”的效果。 作为后人,前人的智慧和教训是不是应该吸取一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