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1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僧格林沁之死:蒙古骑兵时代的终结与满清八旗体系的崩溃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4-14 08:10:5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865年5月18日,山东曹州吴家店村外的麦田里。
年仅16岁的捻军少年张皮绠,对着一个正在麦田中熟睡的清军官员,举起了他手中的刀,照着对方的脖颈,狠狠地砍了下去……
少年此时全然不知:这个马上就死在他刀下的人,正是清廷当时最为依赖的蒙古族铁帽子王僧格林沁。
他当然更不会知道:当这一刀砍下去后,曾经辉煌数百年的成吉思汗后裔、令亚欧大陆闻风丧胆的蒙古铁骑时代,从此成为了昨日黄花。
而满清朝廷最为依赖的八旗军事体系,也从此彻底崩溃。
在张皮绠的眼里,只要是“清狗”就该杀,仅此而已。
杀死这个人后,张皮绠脱下了死者身上的花翎、株、帽等,高高兴兴地回去了。
数日之后,僧格林沁被杀的消息到了京城,清廷上下举朝震惊,大有痛失“国之柱石”之悲痛。
清廷以亲王规格为僧格林沁举行了葬礼,同治皇帝和慈禧亲临祭奠,赐谥号“忠”,配享太庙。
为人臣者死后能得到的一切,他基本上都得到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当时威震朝野,以凶猛悍战而闻名的僧格林沁,居然会死的如此窝囊?

1、捻军:是民?是军?是匪?还是政权?

对于捻军的这个“捻”字,有两种解释:
一种说这是淮北方言,意思是“一股一伙”,捻子们一股最多时几百人,少时只有几个人。
另一种说法是说“捻”就是把绳子搓在一起的意思,平时大家松散各自生活,一旦有战时就“捻”在一起。
不管哪一种说法,都可以看出,捻军是一个非常松散的非正规武装组织。
他们与传统的土匪不同,没有固定山寨,而更像是一种深深扎根于社会底层的黑道组织。
一个庄只要有人加入捻子,那么这个庄子就具备了“同盟”的性质。
相反,如果一个庄子没有人加入捻子,那么它很快就会成为捻子的抢劫对象。
所以捻子组织的扩展,就像一种几何级繁殖的超级病,能够迅速扩展深入到底层的每个角落。
当僧格林沁带着蒙古骑兵来剿匪时,捻军已经发展到了黑社会的高级阶段:
它们已经开始为底层民间提供司法判决,虽然还未称帝建国,但俨然也是独立的政权。
平时各自务农,他们是民。
战时集中对敌,他们是军。
偶尔打家劫舍,他们是匪。
维持社会秩序,他们又是一级政权。

只有先理解了这个,才能继而理解,为什么僧格林沁与捻军交战,竟会是屡战屡败。

2、看谁更机动:当蒙古骑兵遇上了捻军
熟悉了捻军的组织性质后,那么他们的战术也就很容易想象:寓军于民,以大迂回、大穿插为主要战术,突出机动性的游击战。
而作为成吉思汗的后代,来自蒙古草原的僧格林沁,也恰恰是以骑兵的机动性而著称的一支劲旅。
两支均以机动性为第一追求的军队,就此在多年深受水灾侵扰令的淮河流域,展开了终极对垒。
捻军的战术模式几乎是一成不变:诈败——诱敌追逐——围歼敌军
当地的民谣是这样唱的:
——捻子打圆圈,官兵瞎胡撵,官兵想歇脚,捻子围跟前。
——风刮旗,雨打脸,运河东西来回转,一天来回三十趟,三天来回九十趟。
战术虽简单,战果却是其辉煌:
羊山集之战,捻军4万人围歼僧格林沁部,杀僧部大将副都统格崩额父子。
李家庄之战,捻军3万人围歼僧格林沁部,总管察哈尔阵亡。
杨柳集之战,捻军再围僧格林沁部,副都统伊兴额阵亡。

僧格林沁彻底被激怒了,怒火让他失去了理智,于是犯了兵家之大忌:孤军深入
自从入淮河一地剿匪以来,僧格林沁的骑兵在三个月内追逐捻军,行程多达四千多里,数百人累死病死马背之上。
蒙古骑兵向来以善骑而著称,最牛逼的说法说蒙古女人生孩子都可以不下马。
成吉思汗西征时,一个蒙古骑兵最多会配18匹马,轮流换马骑,精锐骑兵能长达数月马上疾行。
作为最后一支蒙古铁骑,僧格林沁的表现并未给祖宗丢脸,他率军数十日不离马鞍,“手疲不能举缰索,以布带束腕,系肩上驭马”。
身居亲王之高位,能吃得这种苦,有这种不要命的精神,单从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来讲,绝对模范。

3、正规军打不过游击队:历来难解的一个军事命题
从军力来讲,僧所率的八旗军,无论是军力配备、武器装备,还是战斗经验和训练水准,均在捻军之上。
但为什么纸面上的实力,从来都没能转换为战场上的胜利呢?
除了僧格林沁在军事策略上犯了致命的错误外,正规军难敌游击队,这也是历来难解的一个军事命题。
可以这样说,当正规军遭遇游击队时,单纯的军事根本不能解决问题
在僧格林沁的眼里,敌人只有那些与他正面交战的捻军,但事实上,他所途经村落里的每个贩夫走卒、老弱妇幼,都是他要面对的敌人。
对付游击战,根本之策是彻底切断游击队与百姓的联系。
在僧格林沁死后,李鸿章带着他的淮军,就是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彻底剿灭了捻军。
李鸿章的做法是,把战区区域化条块分割,围而不打,更绝不穷追猛打;就把捻军彻底限定在几个固定的区域内,时间一久,老百姓就吃不消了。
而一旦失去老百姓的帮助,捻军的机动性就彻底动不起来了,只有坐等待毙的份。
可惜僧格林沁只是个猛将,而非谋臣。
所以他会沦落到自己把自己逼到一块麦田里,困顿到死到临头都浑然不觉的地步。

4、被张皮绠一刀改变的历史走向
僧格林沁是晚清最后一位还能提刀上马的八旗贵族,一生参战无数,先后与太平天国、英法联军等多次交战。
而当他被一个16岁少年一刀劈死后,意味着满清赖以立国的八旗军体系,就此彻底崩溃了。
满清朝廷不得不依赖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汉人军事力量,近代中国的历史也就从此改写。
汉人控制满清军事力量的格局已经注定,从而构成了满清最终垮台的基础。

一个对历史影响如此之大的小人物张皮绠,他后来的命运又是如何?
在杀死僧格林沁后,捻军被剿灭后,他回到家中买了块田地,改名换姓娶妻生子,在新兴集开了个粮坊,小日子似乎还过的不错。
直到有一天,他喝多了酒,谈起了当年杀死僧格林沁的英勇往事。
这事儿被时任山东巡抚的丁宝桢所获知,将张皮绠逮捕,从其家中搜出了僧格林沁当年死时佩带的朝珠。
张皮绠被押解京城,最后处以凌迟之刑。
僧格林沁倘若地下有知,发现自己居然死在这样一个小孩子的刀下。
——对于这名声名赫赫的铁帽子亲王来说,这恐怕是比死更让他觉得耻辱的事了吧。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21 03:56 , Processed in 0.007259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