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档案》毛主席的穿着标准?拖鞋为什么那么破还不让扔?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9 03:32:4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北京卫视                        2017-05-08 17:47
1966年6月的一天,长沙街头一家修鞋铺内,有位顾客送来了一双皮拖鞋要求修理,接过鞋子一看,修鞋师傅愣住了,这么破的鞋怎么补?买双新的吧,修鞋师傅把鞋扔到了一边。送鞋来的顾客却反复恳求。
同样的一幕,发生在三年后的武汉,不过这回,这双鞋的运气没有上次这么好,武汉的鞋匠死活也不肯再补它。
发生在这双皮拖鞋身上的倒霉事还远不止此,有过好几次,它甚至被人当成了废品,仍进垃圾堆。
这双倒霉的拖鞋到底怎么了?会让所有见到它的人,都恨不得扔掉拉倒呢?






这双皮拖鞋还真是够破的,怪不得人人把它当垃圾。只不过,它的主人可从没把它当垃圾看。一口气穿了二十多年,他对这双鞋可谓情有独钟,那就是中国人民的领袖,毛泽东。
毛泽东的卫士组长李家骥说:“这双拖鞋周围的线都断了,有一个叫姚淑贤的,她曾经和主席辩论过,她说:‘主席,你有困难我们给你买一双。’但是主席说:‘不行,不行,你们买的那个东西,没有我和我这个拖鞋的感情。我穿上舒服,我很喜欢它,我们老朋友了。’”
从40年代末到70年代,一双拖鞋,毛泽东穿了二十多年,一位大国领袖,有必要节俭到如此地步吗?
这也许源于他成长的环境。
毛主席出生在一个农家,在韶山当地来讲,是比较殷实的农家,应该说是不愁吃也不愁穿。但是他的父母,克勤克俭,吃苦耐劳,比较讲究节俭朴素,因此整个家庭的影响,对毛主席节俭朴素品德的形成,应该说是有很大影响的。
自幼经历的节俭生活,毛泽东后来一直记忆犹新,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来到陕北采访了他,毛泽东还向斯诺说起自己学生时代的衣着水平。那时他17岁,刚刚成为一名新式小学的学生,“我穿得比别人都寒酸,我只有一套像样的短衫裤,我平常总是穿一身破旧的衫裤,许多阔学生因此看不起我……”
这个因为穿得太差,而被同学看不起的穷学生,选择了用成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仅仅读了五个月,他的优异表现就使老师确信,这个学生不必继续待在小学里,他被推荐去了省城读中学,也许正因为这样的经历,让毛泽东从此坚信,表面的衣着光鲜,对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毫无疑义。于是,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对所有用于穿在身上的东西,无论是衣服还是鞋袜,只定了一个最实用的标准,能保暖,不露肉,达到这六个字的要求,就足够了。
主席曾说过,我们少穿一件衣服,前方的战士就可以多买一颗子弹。

1942年,出于记者的敏锐,那位美国人斯诺留意到了毛泽东的衣着。他在回忆录里写道:毛氏夫妇的主要奢侈品,是一顶蚊帐,除此之外,毛泽东的生活和红军一般战士,没有什么两样,做了十年红军领袖,千百次的没收了地主、官僚和税吏的财产,他所有的财务却依然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包括两套布制服。
显然,补丁裤子已不仅仅出于毛泽东自幼的生活习惯,毕竟这时的他,早已不再是那个被父亲勒令省吃俭用的儿子,艰苦朴素对这位共产党领袖而言,已经成了自觉的要求。毛主席曾经这样说:“没条件讲究时不讲究,这一条好做到,经济发展了,有条件讲究时约束自己不讲究,这一条难做到。共产党人,就是要做到难做到的事。
李家骥:临走的时候,毛主席跟总理就谈,总理说要走,主席说好,我们要走,我们要进京赶考。
毛主席进京之前,他曾经这样告诫过他身边的人:“进京”就是“赶考”希望所有的共产党人,能考出个好成绩,不要学中国历史上的李自成,同时也提醒着自己。熟读史书的毛泽东太清楚李自成的结局了。1944年3月郭沫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了著名的《甲申三百年祭》,叙述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攻入北京后,因腐化堕落而迅速走向败亡的过程。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曾把这篇文章列为延安整风运动的学习文件,要求全党领导干部引以为鉴。
警卫李家骥说:“我们从苏联回来以后,想借这个机会给主席改善改善,就把旧的东西都收走了。毛主席的一件衬衣,当时是送给李风华给他孩子做尿布了,回来以后主席要换衣服,就要找他这件衣服,我就说:找不到了。主席说:‘怎么能找不到?不会,你再详细找找。’我突然灵机一动,我说:主席我查清楚了,你这衣服,被警卫班班长李风华给他孩子改小衣服穿了。这件事他非但没生气,而且非常高兴,说我们做了一件好事。和皮拖鞋一样,只要还能用,便不会丢掉,这就是毛泽东的穿衣原则。”



这件羊毛衫或许很能证明,毛泽东的恋旧。至少早在这幅《1947年毛泽东转战陕北》的照片中,我们就能看到他里面,穿着的这件黄色羊毛衫,时日渐久,羊毛衫掉了扣子,脱了纱线,打上了补丁,还留下了十几个破洞。尽管不能再穿了,毛泽东却还是保留着它,直到逝世。现在看来,穿了一水又一水,是毛泽东时代人们对待衣着态度的一个鲜明特征,当然,毛泽东的穿戴不仅仅如此,他还有另外一个显著特点。
平时的时候,多数时间毛主席都是穿睡衣。





毛泽东最喜欢的那件大睡衣,木薯棉的质地,从50年代初做好后,直到1971年,20年里,每逢春秋两季,毛泽东总是穿着这件他最习惯的宽松衣服。
容易发脆的木薯棉当然经不起这么长时间的折腾,于是20年下来,这件睡衣也留下了,令人难以置信的73个补丁。
而毛泽东最特别的一个衣着习惯,是一辈子都穿这种老式的长铜纱袜子。夏佑新:毛主席一生都是穿的长筒的线袜,他小时候在韶山的时候,一般人也是穿长筒的线袜,或者布袜,用棉布做的,土棉布做的布袜用来保暖。这种生活习惯毛泽东他一直保持了一生。




于是,直到逝世,韶山本色的毛泽东,脚上始终是农民式样的家乡长筒袜,日子久了,长筒袜同样补了又补,密密麻麻全是补丁。这种袜子还有一个毛病,没有弹性,一不注意袜筒就会掉下来,堆在脚面上,松松垮垮的很难看,特别是一掉下还会露补丁。平常露一露也无所谓,但是主席经常要见外宾,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只好提醒他说:“主席,您记住,接见外宾的时候,别往前伸脚。一坐上沙发就要记得收回腿,一伸脚就会‘露馅’了,家丑不可外扬嘛。”这样提醒得多了,后来卫士们都不用多说,就一句,“小心,家丑不可外扬。”主席就知道露破袜子了,赶紧把脚收回来。然而,尽管卫士们一再提醒,大大咧咧的毛泽东,还是不小心外扬了他的“家丑”,这回仍然是那位眼尖的美国记者斯诺。1962年,他再次来到中国,在中南海见到毛泽东,后来,他这样描述自己见到老朋友的第一印象,毛的脚上穿着一双已经需要擦油的棕色皮鞋,一双纱袜松松地掉到了脚踝上。


如果你联想不出斯诺看见的那副情景,或许可以用这张照片中的毛泽东来代替。不同的是,这不是会见外宾,而是毛泽东1959年6回韶山老家时,与乡亲们合影。相同的是,在老乡们面前,不必顾及形象的他,翘起了二郎腿,又一次让他松松垮垮的纱袜子,堆到了脚面上。但是,假如以为毛泽东不分场合地不修边幅,那就大错特错了。他也有穿着讲究,一身笔挺的时候。
人们熟悉的是建国后一张张照片中挺拔、伟岸的毛泽东,他端庄,大气,质地不俗的衣着,代表着一个东方大国的形象。
更让人们熟悉的是毛泽东独具特色的灰色中山装,这种为毛泽东特别订制的礼服,因为式样与颜色的别具一格,甚至有了一个专门的名称,毛氏服。



而高档与庄严的背后,细心的人们也许会留意到,从早年的长衫,到晚年的毛氏服,一生讲究对外形象的毛泽东,唯独从未穿过西装。在这一点上,他不与国际惯例接轨,而是始终保持着中国特色。1949年10月1日,身着崭新、笔挺质地高档的黄色呢子中山装,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而在庄严而神圣的这一刻,在响彻云霄的欢呼中,在全体中国人扬眉吐气的同时,人们或许并不知道,那身代表站起来的中国的笔挺礼服内,毛泽东穿的,打着补丁的旧羊毛衫。一内一外,一旧一新,一好一差,看似矛盾中,毛泽东的穿衣之道,辩证而统一。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1 10:15 , Processed in 0.00760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