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大千最后的日子 燦一 2017-05-13 07:05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13 14:52:4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949年,国内形势已经非常明朗,国民党退守台湾。此时,国共两党均在争取文艺界和知识界的精英。郭沫若在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的筹备委员会上说,出席大会的必须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文学艺术工作各方面的代表人物”。于是,这一年,对于所有文艺家们来说,是最难抉择的一年,之前曾在国民党队伍中担任过职务的文艺家,隐约感到了被改造的气氛,很多人选择了逃避。
此时的张大千正与他的四太太、只有19岁的徐雯波居住在香港九龙的一座公寓里,这一年,张大千50岁。

张大千的第四位夫人徐雯波和孩子们

由于多年的历史渊源,张大千与国民党的一些元老与上层人士都有往来,交情也非同一般。如于右任、张群等。从内心深处讲,当时的张大千是想回到北京的,特别是誉他为“五百年来唯此一人”,在北京美术界有相当影响力的徐悲鸿托人给他捎来一封亲笔信,邀请他去北京工作,更是让张大千欣喜万分。
然而张大千在四川有家眷若干人,还有他的弟子们,如若只身悄然成行,他的家眷和弟子控怕遭国民党荼毒。如果携家眷前往,显然又走不脱,这让张大千踌躇不定,北行之事就此搁置。
1949年11月,张大千在台北举办画展,听到了不少大陆的消息,让他有所担心,但他也不愿意委身于国民党统。此时,张大千遇到了他的好友,国民党检察院院长于右任,当时于右任刚从重庆飞到台湾,家眷都没来得及带出来。
于右任见到张大千,大吃一惊,让他抓紧回成都接家眷。张大千忧心忡忡,正不知如何是好时,当时的台湾省主席陈诚邀请他赴宴,在宴席上,他遇到了另一位好友,有“北张南溥”之称的画坛巨擎溥心畲。溥心畲已经定居台湾,也力劝张大千迁居,陈诚听说张大千还有家眷在成都时,大呼再过几天就来不及了,立刻安排张大千乘军机回成都。
然后命运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捉弄人,张大千本来认为全家都可带走时,机票却发生了难题,尽管张大千找了当时还在成都的张群,但只有3张机票,除了张大千和徐雯波,只能带走一个人。在大太太曾正蓉、三太太杨宛君以及众多孩子当中,张大千听从了徐雯波的建议,带走了已经与他离婚的二太太黄凝素的三岁女儿心沛。
徐雯波的举动令人费解,至今还是个迷。因为当时徐雯波已经有了三岁女儿心碧和二岁儿子心建,都留在了大陆。据分析,徐雯波当时以为此次离开只是暂时,避避风头后可以再回来,但没成想,此次离开大陆之后,张大千和徐雯波再也没能回来。多年以后,当徐雯波得知女儿因病而死,儿子在文革中因受张大千“破坏敦煌文物”的罪名受到牵连,不堪忍辱卧轨自杀时,徐雯波肝肠寸断。

此后,喜欢自由出行的张大千因不满台湾对大陆的“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政策,没有定居台湾,而是短暂停留后来到了香港,后去了印度,在印度举办了画展,再后来,由于印度和大陆建交,张大千的生活受到影响,只好又返回香港。
在香港,张大千举办了画展,大获成功。后去台湾会晤几位老友,并参观了台北博物馆。参观期间,张大千出示了自己的珍藏作品五代董源的《江堤晚景》和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等具有敌国之富的作品。但台湾方面并没有什么反应,反倒引起了为收购国宝而由周恩来亲自批准成立的“香港秘密收购小组”负责人的注意。最终,两件国宝被大陆收购,至于收购过程,神秘而又传奇,至今也没有一个权威的解释。
此后,张大千在香港的好友天主教教主于斌正向阿根廷申请移民政策,由于张大千的父母是虔诚的天主教教徒,张大千得以全家迁居阿根廷。
此次移居海外,张大千先生解释说:“远去异国,一来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应酬繁嚣,能于寂寞之乡,经营深思,多作几幅可以传世的画;再者,我可以将中国画介绍到西方,中国画的深奥,西方人极不易了解,而近年来偶有中国画的展览,多嫌浮浅,并不能给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谈不上震惊西方人的观感;另外,中国的历史名迹,书画墨宝,近几十年来流传海外者甚多,我若能因便访求,虽不一定能合浦珠还,至少我也可以看看,以收观摩之效。”
但在阿根廷,张大千的移民手续却未能办下来,这令张大千很是恼火。此时大陆正在吸引海外艺术家回国,也多次劝说张大千回国,但均被万言拒绝。至于张大千拒绝的原因,有人分析一是大陆经济问题,没有文化市场,靠卖画为生的张大千没有生存空间,二是政治因素,当时大陆各种运动频起,委实让张大千感到害怕。

张大千在上海遇到了一位改变他一生的人,这个人就是李秋君。张大千右侧为刘秋君

尽管如此,张大千还是委托在成都的二夫人曾正容与儿子张心智,按照他离川时的嘱咐,把放在家中未带走的、当年临摹的125件敦煌壁画全部交给四川博物馆保存,完成了他的心愿。
移民阿根廷受阻后,张大千辗转多个多家,一次从美国回阿根廷途中,在巴西停留访友。张大千看中了圣保罗市附近的一块极像故乡成都的平原,那里山水并茂、草木浓郁,如同世外桃源一般,张大千喜欢的不得了,加上巴西又欢迎移民,圣保罗的华侨朋友又多,在朋友劝说下,张大千买下了这块地,并取名“八德园”。
自此,张大千全家迁往巴西,一住就是17年之久。
这段时间,张大千的创作开始转变,并在巴西和法国的巴黎等地举办过多次画展,获得了巨大成功。张大千的努力使得西方画坛开始接受和学习中国画的绘画手法,就连当时在世界都声名显赫的毕加索,也亲自在自己的公寓里接待张大千,并请张大千为他临摹、学习的中国绘画提意见。
张大千在海外的巨大成功再次引起国内的关注,他的好友叶浅予、徐悲鸿、吴冠中等人也纷纷和他联系,请求他回国参与北京画院的建设。叶浅予还鼓动于非厂写了一篇《忆张大千》发在香港《文汇报》上,以表示思念之情,文章罗列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优越性,人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画家可以无拘无束,自由的生活。
文章传到海外,张大千看到了。出于感动,张大千托一位印尼华侨捎口信给中央一位领导人,说想回来看看。这位领导人把这消息很快转告给了美术界的负责人,叶浅予也听到此事。但是,还没等叶浅予答复,“反右”就开始了,叶浅予等参与北京画院建设的一干人全部被打成右派,消息传到张大千那里,张大千大为震惊,从此彻底断了回国的念头。

若干年后,有人问叶浅予当时的情景。叶浅予不无遗憾地说:“并不是张大千不想回来,而是我们的政策多变,政治运动不断,吓得他不敢回来。”有人接着问:“如果张大千当时回来了,结局会怎样?”叶浅予无奈地笑笑说:结局不妙是可以肯定的。即使他能躲过“反右”也躲不过“文革”。
尽管张大千一直居住在海外,但有一点是不能忽略的。无论张大千移居在哪个国家,住多么久,他从从未向居住国提出过入籍要求,他始终保持着华夏子民的身份。
张大千住巴西“八德园”期间,创作了诸如《长江万里图》等一批气势恢宏的作品,当时世界各地的收藏家纷纷收藏张大千的作品,最受张大千喜爱的《幽谷图》在日本展出时,当时的政坛炙手可热的人物、日后的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曾经托人高价收购,被张大千婉言谢绝。
但是,张大千的八德园虽园林宛如故乡山水,但他总觉得是寄身异域,心境不佳。他曾告诉朋友说:“巴西好地方,可惜太寂寞!”流露出海外游子的孤凄情绪。
1974年,张大千在美国举办画展,获得巨大成功。,并被洛杉矶授予”荣誉市民“称号。1975年,张大千再次回到台湾举办画展,此时的张大千已经76岁高龄。画展举办之后,张大千因身体不适住进了医院,被查出心脏病、糖尿病、十二指肠溃疡等多种疾病。台湾的朋友们再次规劝张大千落户台湾,而张大千也感到了一颗游子之心终究要落叶归根的夙愿。
此时,大陆的文革正如火如荼,肯定回不去了,而台湾毕竟有他多年的好友和弟子,张大千终于决定定居台湾。

1976年1月25日,张大千正式定居台湾。从50岁离开大陆,海外漂泊近三十年,终以78岁高龄归宿台湾。
张大千此举轰动整个台湾,受到各界人士欢迎。其实,张大千从来都不缺华夏赤子之心,在大陆文革爆发归期无望时,选择台湾也算是叶落归根,毕竟,台湾也是中国的一部分。
定居台湾,张大千轻松了许多,心情大好,他的住所经常有朋友去拜访。文艺界自不必说,黄君璧、台静农、郎静山、徐伯郊等等,还有一批在政界曾权倾一时的张群、张学良、于右任等人。
特别是张学良,这位当年东北三省的少帅,因买了许多石涛的画,后来被告知都是伪作,且都是张大千临摹的时候,他和张大千因此而结缘,并成为莫逆之交。
虽然居住在台湾,张大千对大陆依旧抱有强烈的回归之心,因为他的家乡有他的亲人和故土。1982年3月,一位美籍人士从长江三峡入川访问后,到台北来访问大千,赠送了一份他渴望的珍贵礼物——一包“故乡成都平原的泥土”。手捧泥土,张大千热泪盈眶,他把泥土供奉在先人灵位前。
80年代,因为各种原因,张大千已经无法远行,他在国内的子女也只能通过互诉思恋之情。每次通话,都能使张大千他泣不成声,伤心欲碎。
1983年,张大千在完成最后一幅作品《庐山图》时,病危入院。张大千自感属于自己的时间不多,随立下遗嘱:所有遗产分为三份,自作书画分为16份,留给徐雯波和所有子女,所收藏的珍贵书画文物全部捐献给台湾故宫博物馆,由他亲自设计兴造的四合院型建筑,搭配中国式庭园的住所——摩耶精舍捐献给台湾政府。
1983年4月2日,张大千在台北病逝,终年84岁。他的葬礼近乎“国葬”级别,蒋经国亲自题赠“亮节高风”匾额,参加者更是人潮如海。遵照张大千的遗愿,他的骨灰被埋在了摩耶精舍的梅丘石碑下。
一位闻名世界的艺术家就此陨落。唯一遗憾的是,直到最后,张大千也没能魂归他的成都故里。
1949年,国内形势已经非常明朗,国民党退守台湾。此时,国共两党均在争取文艺界和知识界的精英。郭沫若在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的筹备委员会上说,出席大会的必须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文学艺术工作各方面的代表人物”。于是,这一年,对于所有文艺家们来说,是最难抉择的一年,之前曾在国民党队伍中担任过职务的文艺家,隐约感到了被改造的气氛,很多人选择了逃避。
此时的张大千正与他的四太太、只有19岁的徐雯波居住在香港九龙的一座公寓里,这一年,张大千50岁。

张大千的第四位夫人徐雯波和孩子们

由于多年的历史渊源,张大千与国民党的一些元老与上层人士都有往来,交情也非同一般。如于右任、张群等。从内心深处讲,当时的张大千是想回到北京的,特别是誉他为“五百年来唯此一人”,在北京美术界有相当影响力的徐悲鸿托人给他捎来一封亲笔信,邀请他去北京工作,更是让张大千欣喜万分。
然而张大千在四川有家眷若干人,还有他的弟子们,如若只身悄然成行,他的家眷和弟子控怕遭国民党荼毒。如果携家眷前往,显然又走不脱,这让张大千踌躇不定,北行之事就此搁置。
1949年11月,张大千在台北举办画展,听到了不少大陆的消息,让他有所担心,但他也不愿意委身于国民党统。此时,张大千遇到了他的好友,国民党检察院院长于右任,当时于右任刚从重庆飞到台湾,家眷都没来得及带出来。
于右任见到张大千,大吃一惊,让他抓紧回成都接家眷。张大千忧心忡忡,正不知如何是好时,当时的台湾省主席陈诚邀请他赴宴,在宴席上,他遇到了另一位好友,有“北张南溥”之称的画坛巨擎溥心畲。溥心畲已经定居台湾,也力劝张大千迁居,陈诚听说张大千还有家眷在成都时,大呼再过几天就来不及了,立刻安排张大千乘军机回成都。
然后命运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捉弄人,张大千本来认为全家都可带走时,机票却发生了难题,尽管张大千找了当时还在成都的张群,但只有3张机票,除了张大千和徐雯波,只能带走一个人。在大太太曾正蓉、三太太杨宛君以及众多孩子当中,张大千听从了徐雯波的建议,带走了已经与他离婚的二太太黄凝素的三岁女儿心沛。
徐雯波的举动令人费解,至今还是个迷。因为当时徐雯波已经有了三岁女儿心碧和二岁儿子心建,都留在了大陆。据分析,徐雯波当时以为此次离开只是暂时,避避风头后可以再回来,但没成想,此次离开大陆之后,张大千和徐雯波再也没能回来。多年以后,当徐雯波得知女儿因病而死,儿子在文革中因受张大千“破坏敦煌文物”的罪名受到牵连,不堪忍辱卧轨自杀时,徐雯波肝肠寸断。

此后,喜欢自由出行的张大千因不满台湾对大陆的“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政策,没有定居台湾,而是短暂停留后来到了香港,后去了印度,在印度举办了画展,再后来,由于印度和大陆建交,张大千的生活受到影响,只好又返回香港。
在香港,张大千举办了画展,大获成功。后去台湾会晤几位老友,并参观了台北博物馆。参观期间,张大千出示了自己的珍藏作品五代董源的《江堤晚景》和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等具有敌国之富的作品。但台湾方面并没有什么反应,反倒引起了为收购国宝而由周恩来亲自批准成立的“香港秘密收购小组”负责人的注意。最终,两件国宝被大陆收购,至于收购过程,神秘而又传奇,至今也没有一个权威的解释。
此后,张大千在香港的好友天主教教主于斌正向阿根廷申请移民政策,由于张大千的父母是虔诚的天主教教徒,张大千得以全家迁居阿根廷。
此次移居海外,张大千先生解释说:“远去异国,一来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应酬繁嚣,能于寂寞之乡,经营深思,多作几幅可以传世的画;再者,我可以将中国画介绍到西方,中国画的深奥,西方人极不易了解,而近年来偶有中国画的展览,多嫌浮浅,并不能给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谈不上震惊西方人的观感;另外,中国的历史名迹,书画墨宝,近几十年来流传海外者甚多,我若能因便访求,虽不一定能合浦珠还,至少我也可以看看,以收观摩之效。”
但在阿根廷,张大千的移民手续却未能办下来,这令张大千很是恼火。此时大陆正在吸引海外艺术家回国,也多次劝说张大千回国,但均被万言拒绝。至于张大千拒绝的原因,有人分析一是大陆经济问题,没有文化市场,靠卖画为生的张大千没有生存空间,二是政治因素,当时大陆各种运动频起,委实让张大千感到害怕。

张大千在上海遇到了一位改变他一生的人,这个人就是李秋君。张大千右侧为刘秋君

尽管如此,张大千还是委托在成都的二夫人曾正容与儿子张心智,按照他离川时的嘱咐,把放在家中未带走的、当年临摹的125件敦煌壁画全部交给四川博物馆保存,完成了他的心愿。
移民阿根廷受阻后,张大千辗转多个多家,一次从美国回阿根廷途中,在巴西停留访友。张大千看中了圣保罗市附近的一块极像故乡成都的平原,那里山水并茂、草木浓郁,如同世外桃源一般,张大千喜欢的不得了,加上巴西又欢迎移民,圣保罗的华侨朋友又多,在朋友劝说下,张大千买下了这块地,并取名“八德园”。
自此,张大千全家迁往巴西,一住就是17年之久。
这段时间,张大千的创作开始转变,并在巴西和法国的巴黎等地举办过多次画展,获得了巨大成功。张大千的努力使得西方画坛开始接受和学习中国画的绘画手法,就连当时在世界都声名显赫的毕加索,也亲自在自己的公寓里接待张大千,并请张大千为他临摹、学习的中国绘画提意见。
张大千在海外的巨大成功再次引起国内的关注,他的好友叶浅予、徐悲鸿、吴冠中等人也纷纷和他联系,请求他回国参与北京画院的建设。叶浅予还鼓动于非厂写了一篇《忆张大千》发在香港《文汇报》上,以表示思念之情,文章罗列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优越性,人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画家可以无拘无束,自由的生活。
文章传到海外,张大千看到了。出于感动,张大千托一位印尼华侨捎口信给中央一位领导人,说想回来看看。这位领导人把这消息很快转告给了美术界的负责人,叶浅予也听到此事。但是,还没等叶浅予答复,“反右”就开始了,叶浅予等参与北京画院建设的一干人全部被打成右派,消息传到张大千那里,张大千大为震惊,从此彻底断了回国的念头。

若干年后,有人问叶浅予当时的情景。叶浅予不无遗憾地说:“并不是张大千不想回来,而是我们的政策多变,政治运动不断,吓得他不敢回来。”有人接着问:“如果张大千当时回来了,结局会怎样?”叶浅予无奈地笑笑说:结局不妙是可以肯定的。即使他能躲过“反右”也躲不过“文革”。
尽管张大千一直居住在海外,但有一点是不能忽略的。无论张大千移居在哪个国家,住多么久,他从从未向居住国提出过入籍要求,他始终保持着华夏子民的身份。
张大千住巴西“八德园”期间,创作了诸如《长江万里图》等一批气势恢宏的作品,当时世界各地的收藏家纷纷收藏张大千的作品,最受张大千喜爱的《幽谷图》在日本展出时,当时的政坛炙手可热的人物、日后的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曾经托人高价收购,被张大千婉言谢绝。
但是,张大千的八德园虽园林宛如故乡山水,但他总觉得是寄身异域,心境不佳。他曾告诉朋友说:“巴西好地方,可惜太寂寞!”流露出海外游子的孤凄情绪。
1974年,张大千在美国举办画展,获得巨大成功。,并被洛杉矶授予”荣誉市民“称号。1975年,张大千再次回到台湾举办画展,此时的张大千已经76岁高龄。画展举办之后,张大千因身体不适住进了医院,被查出心脏病、糖尿病、十二指肠溃疡等多种疾病。台湾的朋友们再次规劝张大千落户台湾,而张大千也感到了一颗游子之心终究要落叶归根的夙愿。
此时,大陆的文革正如火如荼,肯定回不去了,而台湾毕竟有他多年的好友和弟子,张大千终于决定定居台湾。

1976年1月25日,张大千正式定居台湾。从50岁离开大陆,海外漂泊近三十年,终以78岁高龄归宿台湾。
张大千此举轰动整个台湾,受到各界人士欢迎。其实,张大千从来都不缺华夏赤子之心,在大陆文革爆发归期无望时,选择台湾也算是叶落归根,毕竟,台湾也是中国的一部分。
定居台湾,张大千轻松了许多,心情大好,他的住所经常有朋友去拜访。文艺界自不必说,黄君璧、台静农、郎静山、徐伯郊等等,还有一批在政界曾权倾一时的张群、张学良、于右任等人。
特别是张学良,这位当年东北三省的少帅,因买了许多石涛的画,后来被告知都是伪作,且都是张大千临摹的时候,他和张大千因此而结缘,并成为莫逆之交。
虽然居住在台湾,张大千对大陆依旧抱有强烈的回归之心,因为他的家乡有他的亲人和故土。1982年3月,一位美籍人士从长江三峡入川访问后,到台北来访问大千,赠送了一份他渴望的珍贵礼物——一包“故乡成都平原的泥土”。手捧泥土,张大千热泪盈眶,他把泥土供奉在先人灵位前。
80年代,因为各种原因,张大千已经无法远行,他在国内的子女也只能通过互诉思恋之情。每次通话,都能使张大千他泣不成声,伤心欲碎。
1983年,张大千在完成最后一幅作品《庐山图》时,病危入院。张大千自感属于自己的时间不多,随立下遗嘱:所有遗产分为三份,自作书画分为16份,留给徐雯波和所有子女,所收藏的珍贵书画文物全部捐献给台湾故宫博物馆,由他亲自设计兴造的四合院型建筑,搭配中国式庭园的住所——摩耶精舍捐献给台湾政府。
1983年4月2日,张大千在台北病逝,终年84岁。他的葬礼近乎“国葬”级别,蒋经国亲自题赠“亮节高风”匾额,参加者更是人潮如海。遵照张大千的遗愿,他的骨灰被埋在了摩耶精舍的梅丘石碑下。
一位闻名世界的艺术家就此陨落。唯一遗憾的是,直到最后,张大千也没能魂归他的成都故里。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8 17:51 , Processed in 0.00722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