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康有为建议光绪迁都,提出了哪两个城市,被认为十分荒唐可笑?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9-29 05:05:0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搞哥读史
2017-09-27 23:52
晚清七十年众生相(四):

迁都之议

洋枪队的队长戈登,在帮助清政府平定太平天国之乱后,就此离开,并再也没有踏上过中国的土地。在临行前,他给大清政府提出了20条建议。其中有一条,“中国一日以北京为建都之地,则一日不可与外国开衅,因都城距海口太近,洋兵易于长驱直入,无能阻挡,此为孤注险着。”指出了大清国都选址不当的问题。
当然,戈登作为一个局外人,而且还是外国人,当然不会直接建议大清迁都,而只是委婉地说明,都城可以不迁,但不迁都就千万不能与外国开战。此外,戈登还认为大清的陆军太弱,建议清政府把炮船卖掉来买洋枪以装备陆军。因为陆军力量若不加强,一旦打起仗来海军就没有退路,容易陷入负隅顽抗的困境。30年后中日甲午战争中,黄海海战之败,可以说是完美印证了戈登当年的预言。

甲午战败后,清廷派李鸿章为全权代表与日本议和。李中堂在日本遭遇刺杀挨了一枪,也只给大清省下了一亿两白银,最终还是签订了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
当时国人的心态是,洋人的枪炮厉害,打不过我们也认,但无论输给谁,也不能输给这个当了中国数千年小弟的日本。因此,当《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出,直接引爆了当时的舆论,一时群情鼎沸。康有为与梁启超等维新派先驱,借此机会与全国18省数千名举人联名向光绪皇帝上书谋求变法,即大家所熟悉的“公车上书”事件。

康有为等人本次上书之目的,是希望清政府拒绝与日本媾和,撕毁《马关条约》,与日本对抗到底。为此,康有为的上书中提出了四条建议:“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正式提到了大清迁都的这个问题。
若要迁都,当迁往何处?这份上书中言道:
“若夫建都之地,北出热河、辽沈,则更迫强敌;南入汴梁、金梁, 则非控天险;入蜀则太深;都晋则太近。天府之腴,崤函之固,莫如秦中。”
康夫子将自已认为的合适建都之地,选在了西安。

西安建都有什么好处呢?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西安深居内陆,远离出海口,又有函谷关、潼关天险可守,可以避免戈登所说的,“洋兵易于长驱直入,无能阻挡”。而最为直接的,就是可以远离辽东日本军的威胁,则是战是和,还能从长计议。因此康有为建议光绪“急断乃成,亟法汉高,即日移驾”,视迁都为十万火急的大事了。
当然,由于光绪只是个被架空的傀儡皇帝,康有为的上书,被都察院所驳回,并没有呈到光绪手中。即便当时光绪能看到康有为的迁都建议,但若大清移都西安,交通不便,意味着直接放弃了对东北华北的控制权,丢掉东北的“龙兴之地”,这是清朝统治者所不能接受的。
况且若迁都西安,与日本进行长期全面抗战,彼时之大清朝廷,既无充分远见,也无足够魄力。后来八国联军入侵时,慈禧带着光绪逃到西安,还嫌西安的宫殿没有北京住着舒服,怎么能指望这位喜欢享受的老太太迁都到西安吃苦头,去跟日本打持久战呢?

康有为最初上书之时,只是个小小的举人,既不能奏达天听,中日议和也成既成事实,因此迁都西安之议也就这样不了了之了。后来光绪皇帝痛定思痛,想效仿日本明治天皇变法,于是启用了康有为等维新党人。康有为有了直接面圣的机会,此时他又重提了迁都的建议。但这一次,他放弃了过去建都西安的想法,而建议光绪把国都定在上海。
康有为说,之前提议迁都西安,只是与日本战时的权宜之计,所谓“不能自强者,恐为列强所挟制,宜深入内地;能变法自强者,与外国相流通,宜近海滨。”

但实际上,康有为的这种想法是很天真的。他以为,光绪启用了他进行变法,则中国自强可一蹴而就。而实际上,甲午战争之后,李鸿章帮大清糊的纸窗户被捅破,列强对大清只有更加虎视眈眈,洋人的威胁只有更深重。都城在北京,尚有天津可作缓冲,要是听了康有为的话跑到上海来建都,列强的炮船从海上都几乎能直接打到皇宫,大清又无水师可守,岂非是作茧自缚?
而在迁都的方式上,康有为的提议也非常可笑。康有为认为,朝廷中守旧派势力根深蒂固,若提出迁都之议,必遭群臣反对而夭折。因此康有为建议光绪以南巡为名,到上海视察,然后突然发一纸诏书昭告天下,宣布上海为新的国都,同时保留北京为陪都,则迁都之事可成。
不得不说,康有为虽为变法先驱,但能力不足以衬其身份,想法太过天真烂漫,因此遭朝中顽固派嫉恨,也得不到开明派的支持。最终迁都之事不成,维新变法亦一败涂地,可以说与康有为本人许多不切实际的空谈,是撇不开关系的。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24 05:35 , Processed in 0.007739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