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明月千里寄相思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 07:37:1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读史小堂
2017-09-30 13:03

又是一年中秋。
阖家团圆,赏月共话,分食月饼是主要项目。中秋什么时候成为节日,现在已不可考。古代帝王均有祭日、祭月的传统,自三代以下,历朝历代都有延续,可以说,拜月是帝王的特权,后逐渐为贵族和平民所效仿,演变为中秋赏月。到唐宋之间,中秋逐渐同春节、端午一样重要的节日。

民间广为流传着唐明皇游月宫,听到《霓裳羽衣曲》的故事。相传有一年唐明皇中秋赏月,萌生了去月宫游玩的念头。于是他把叶法善请来,问有什么办法。法善说这有什么难的,随手把手中板笏一掷就化为一座银桥,法善就扶着唐明皇踱上桥去。一直走到一座大牌楼前,唐明皇抬头一看,上面写着“广寒清虚之府”,进去之后是一颗大桂树,树下有一伙仙子在那舞蹈,另有一伙仙子在奏乐,舞是天上舞,乐是天上乐,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唐明皇默记之后传给了杨贵妃。

对平民来说,中秋不独赏月,更是羁旅之人思亲时节。李白在静夜思中说的很直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在《月夜》中也说: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还有那一首《月夜忆舍弟》同样情真意切: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而最著名的中秋词当属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尤其是北宋靖康之变,南北分裂,骨肉离散,人们加倍怀念亲人,于是中秋之夜渴望团圆成为最大的理想。“花好月圆人团聚”成为中国人最珍贵和最向往的美景。无论平时中国人身处何地,但只要这一天能团聚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就会觉得格外满足。
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倚天屠龙记》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中秋之夜,明教教主张无忌在安徽蝴蝶谷举行大会,号召教众团结起来杀鞑子,“当下众人歃血为盟,焚香为誓,决死不负大义。是晚月明如昼,诸路教众席地而坐,总坛的执事人员取出素馅圆饼,分飨诸人。众人见圆饼似月,说道这是月饼。后世传说,汉人相约于八月中秋食月饼杀鞑子,便因是夕明教聚义定策之事而来。”
当然这是小说家言,自然信不得真。事实上,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在唐代即有。那时,每逢中秋要举行祭祀活动,在月下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等祭品。还要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全家人依次拜月亮,然后由家庭主妇切开月饼,切的人一定要算好家里有多少人,不管在家还是不在家,不能多不能少,不能大不能小。到宋代,月饼制作更加精致,有“荷叶”、“芙蓉”等雅称,好吃的苏轼有诗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其中,酥就是油酥,饴就是糖。宋代以后,月饼上有了很多花纹装饰图案,起先是用纸粘在上面的,后来就直接用模具压在月饼上,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月饼。
拜月最初男女都拜,宋代少年都要穿上大人的服饰,男孩希望蟾宫折桂,早日中举,女孩希望长得更漂亮。然而到了明代,拜月成为女子的专利,俗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清代,北京城新添了一个玩意儿叫“兔儿爷”,是用黄沙土为材料,加以彩绘,给市井生活增添了很多情趣,民间遂将祭月称为“供兔儿爷”。

对于身有债务的人来说,中秋难过。在旧时,中秋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算账的日子,也是老板与伙计续约或终止契约的时日。对债务人和伙计来说,过节就是过关。
如今,中秋的内容和仪式大大简化,但是阖家团圆的意义仍在,身处异地的亲人仍然希望聚在一起,毕竟血浓于水,难以割舍。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4 19:25 , Processed in 0.03264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