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才少年之死!2017-09-25 08:10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 11:36:0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千里江山图 局部

近日,《千里江山图》火了,人们为了一睹这幅画的风采,不惜排队三五个小时,哪怕只能看五分钟。

《千里江山图》是一幅绢本青绿山水长卷,长11.88米,宽0.515米,连绵的群山冈峦,浩淼的江河湖水,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景物繁多、气象万千,表现了千里江山的壮丽景色。

千里江山图 局部
《千里江山图》为北宋画家王希孟所作,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这幅青绿山水画在我国绘画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排名比《清明上河图》还要靠前。由于该画使用了很多矿物质颜料,已经保存有900多年了,因此每次打开画卷,都会有颗粒掉落,因此这幅画在建国后展出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的,据故宫方面称,下次想要再看到这幅原作要在三年后,因此亲眼看到原作就显得特别珍贵。
王希孟,北宋徽宗人,十岁入宫学画,得到宋徽宗的亲自点拨笔墨技法,十八岁时,用半年时间创作一幅《千里江山图》,得到徽宗大赞,徽宗将此幅画赏给蔡京,没错,就是《水浒》中的蔡太师。

蔡京在《千里江山图》中题跋道:
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北宋蔡京題跋
王希孟一时春风得意,风头无两。少年得志,又是皇帝身边的红人,或许就有些自命不凡的意味。不久,王希孟进言宋徽宗,痛陈时政弊端,应该是没起到什么作用,王希孟奋笔疾书,画成《千里饿殍图》。徽宗大怒,将王希孟赐死。
王希孟啊,王希孟,前有《清明上河图》表现了帝国的市井繁华,你自己又画了《千里江山图》来展示帝国的大好河山,你怎么就这么不懂事,偏偏画什么《千里饿殍图》来令皇帝不开心,皇帝不让你死,让谁死呢?就连一向被认为是一代明君的李世民在面对魏征的逆耳谏言时,也曾说过早晚有一天要将魏征杀头的话。何况是徽宗呢?
说起王希孟画《千里饿殍图》,就在宋徽宗父亲宋神宗(宋神宗先把皇位传给了宋徽宗的哥哥宋哲宗,哥哥宋哲宗又传给宋徽宗)在位时,曾有一位叫郑侠的进士,他把农民逃荒的景象绘制成《流民图》,宋神宗看到如此惨象,将当朝宰相王安石罢免(年少的王希孟是不是被卷入了一场政治斗争,也是说不定的事呢)。







(神宗传位给哲宗,哲宗传位给徽宗)
清善本《北宋名画臻录》是这样记载这位少年的:
王希孟,北宋徽宗人,少时有异相,生时有瑞鹤东来,众人皆言有大贵。聪颖博学,善诗文,通音律,工书画,犹善剑术。十岁被召至宫中待驾,徽宗亲授画技,曰“其性可教”。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工山水,作品罕见。徽宗政和三年,呈《千里江山图》,上大悦,此时年仅十八。后恶时风,多谏言,无果。奋而成画,曰《千里饿殍图》。上怒,遂赐死。死时年不足二十。
随着王希孟的死,想必《千里饿殍图》早已被付之一炬。
中国农耕社会里农民的自给自足,以及封建礼教宗法的束缚,中国的农民是有极强的忍耐性的,如果不是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一般是不会起义。联想到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为何在宋徽宗在位的时候发生,因此王希孟的《千里饿殍图》是有现实社会基础的。《千里饿殍图》中的凄惨场景想必比《流民图》中表现的更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鬻儿卖女,易子相食......

《流民图》(蒋兆和画)遇上天灾人祸,受苦的总是底层的穷苦百姓,我们不能忘记,六十年代,我们有过三年自然灾害。饭桌上浪费粮食,爷爷奶奶总会教训,说起吃树皮,吃草根,饿死人的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千里江山图》900年流传下来固然珍贵,《千里饿殍图》虽未流传,画中的景象每遇战乱灾祸却会不断上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天才少年王希孟因为《千里饿殍图》而招致杀身之祸,死时不到20岁。可谓英年早逝,10年后,徽钦二帝被金人所俘获,又9年,徽宗死于金国,后人对徽宗这样评价:宋不立徽宗,金虽强,何衅以伐宋哉。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9 04:40 , Processed in 0.00737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