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2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书法流派发展轨迹,从秦朝说起 2017-10-30 11:54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1 04:16:1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从原始社会开始计算,产生了数以千计的民族和国家,也就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字,在传统的中国书法里面,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是较为普遍的书法。

王复才书法作品
在广义方面来说,书法是指文字符号的书写法则,而从更细方面来说,书法是按照文字特点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品。
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
从我们的祖先创造文字那一刻起,书法就已经存在,在经过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发展之后,书法已经各具特色的派别、体系。但是,在秦以前,中国并没有统一的文字,后经秦丞相李斯的主荐,秦朝开始统一文字,我们称它为“秦篆”或者“小篆”,“小篆”是以金文和石鼓文为基础演化而来的。

秦代“小篆”
我们在书上或多或少看过“小篆”,不难发现,它辨认起来很费劲,不利于文字的推广,于是就有了后面的“隶书”。古人有语:隶书,篆之捷也
至于书法完成“小篆”到隶书的蜕变,则要推迟到西汉了。在西汉的时候,汉字书写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结体由纵势变为横势,线条波磔也更加的明显。

隶书波磔笔
在东汉时期,出现了专门的书法理论著作《草书势》,这也是中国最早书法理论专著。在两汉时代,书法以隶书和草书为主,前者以蔡邕为代表,后者以崔瑗、张芝为代表。草书的出现,意味着书法家们能自由的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是书法艺术的一大进步。而隶书,多见于碑刻之上,此时的隶书字形方正,波磔分明,在成就上已经登峰造极。

张芝作品
在汉代之后,也就是从三国开始,隶书逐渐衍生出了楷书(钟繇所创),这也称得上是书法艺术上的一次革命。楷书又名正楷、真书、正书,按照时期又可分为魏碑和唐楷。楷书字体形体方正,笔画平直,相比隶书更加简化,它是魏晋到唐代最为流行的一种字体。在此期间,出现了众多的楷书大家: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可以说,楷书在隋唐时代达到了巅峰。

楷书
至于宋代,由于世人大都临摹“二王”,书法并没有像隋唐时那样的大放异彩。当然,这其中也出现了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这些大家。

苏轼书法作品
宋代的书法作品有一个特点:尚意。无论是天资既高的蔡襄和自出新意 的苏东坡,还是高视古人的黄庭坚和萧散奇险的米芾,都力图在表现自己的书法风貌的同时,凸现出一种标新立异的姿态,使学问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并给人以一种新的审美意境,而南宋诸家更是将这种风格“发扬光大”。

黄庭坚书法作品
我们知道,文化和经济是相辅相成的,由于元初经济发展的因素,导致了文化发展的停顿,这一时期的书法主体上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这种以行、草为主流的书法现象,直到清代才得以改变。这一时期,也出现了赵孟頫这样的大家,然而,也就仅此一位。

赵孟頫书法作品
书法在明代得到了一些微小的改变。元末明初,“台阁体”盛行,出现了擅行草书的刘基、工小楷的宋潦、精篆隶的宋遂和名满天下的章草名家朱克。和祝允明、文 徽明、王宠"三子"。
在明代中期,书法开始朝尚态方向发展,换句话说,就是开始注重书法的审美价值,书法家们的创作开始取悦感官,采取骨力与姿媚结合。

祝允明书法作品
在经历了宋元明三代的挣扎后,书法在清代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经历了一场艰难的蜕变。清代的书法突破了宋元明以来帖学的樊笼,开创了碑学,这一时期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方面的成就甚至可以与唐楷宋行相媲美。碑体大家金农、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张裕钊、康有为等纷纷用碑意写字作画,使得碑体文化璀璨夺目。

吴昌硕书法作品
当代每一流派大致有基本相同的艺术纲领或主张,其风格特征具有相近的美学风格,并具有一定的书法家群体互动性。就此而言,当代书坛大抵有五种流派并存:帖派、碑派、碑帖融合派、现代书法、后现代派。
近现代书法作品欣赏

王复才书法作品

王复才书法作品

王复才书法作品

王复才书法作品
总体上看,当代中国书法界的现状是多种潮流的多元并存,但有些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诞生书法大师的意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8 20:34 , Processed in 0.00758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