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首七绝你可能没读过,但只要你读了就会把自己读进去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6 18:50:0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017-11-06 17:51                                                                          诗人                                                  
                  古人的诗词,最多的是写景抒情,最好的也是这种,但这些并不是诗词的全部。
还有很多的诗词,就是一些典型的咏物诗,不过这些都有所指代,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和盼望。

古诗词当中,有很多赞美松树的
而且更绝的是,诗人通常借用这些物品的典型特征,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态度等等,富有哲理,富有趣味。这些诗篇也和另外的诗篇一起,成为中华古典诗词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比如下面这首诗: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杜荀鹤·小松
这首诗的题目是《小松》,从诗篇当中也能看得出来,诗人就是写的小松树,它很小的时候就扎在深草当中,不为外人所知,等到人们发现的时候就已经长得很高了。人们平时都看不见,只有长高了人们才会说松树长得这么高啊!

晚唐才子·杜荀鹤
这首诗通俗易懂,字意畅达,明白如话,乃是一篇寓理于诗的精妙之作。作者,乃是唐代诗人杜荀鹤。
《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杜荀鹤·小松
松树在古诗词当中,其实有很高的地位,有许多的诗篇都在赞扬松树的耿直,比如“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等,在这首古诗当中,诗人也是颂赞松树的品格的。但是诗人却是着眼于小松树而言的“自小刺头深草里”,的确小得可怜,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然而却有着强劲的生命力,一个“刺”写出了小松的锐不可当。“而今渐觉出蓬蒿”写的是松树超出百草逐渐由小转大的发展变化,而即便是这种变化,也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才能及时发觉。

大雪压青松
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在这里,诗人直接把自己比喻为“凌云木”,只不过因为“时人不识”,自己才会如此落魄: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诗人杜荀鹤出身寒微,有才学,但是却屡试不中,一生苦闷。所以在这首诗当中,以小松自喻,实际上也等同于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若无伯乐,或因为“时人不识”,免不了被摧残的命运。
所以这首诗,明着写小松,实际上写的自己。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而今天的我们,虽然机会较之前多了很多,但是很多的时候我们我们仍然遭遇太多的“时人不识”。虽然我们为了生计只能委曲求全,也曾为了梦想远走他乡,也曾为了事业呕心沥血,但是回首这么多年的工作,又怎一个惨字了得!
而在我们忙忙碌碌,为生计而奔波的时候,我们的伯乐又在哪里?“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而等到我们真正长成参天大树,我们已然成才,还需要那个所谓的伯乐吗?
本文图片全部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9-29 18:19 , Processed in 0.00713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