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5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说的是大同还是兰州?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0 14:05:5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诗词原文:使至塞上         王维(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词白话翻译:
奉命出使边塞
乘单车想去探视边关,要去的属国还在居延海北边。
自己乘坐的蓬车飘出了边疆,看到北归大雁正进入胡人的天空。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在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大人已在燕然。
诗中地名:居延海,现内蒙古额济纳旗;大漠,巴丹吉林沙漠或腾格里沙漠;长河,黄河,或黑河或石羊河,一般应是指黄河;萧关,今宁夏固原境内;燕然,今蒙古国中部的杭爱山。
王维生平: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诗人35岁时调任监察御史,后奉命出塞,担任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王维出使边塞可能路线:

图1 王维出使边塞路线示意图(图中①为诗人的目的地前站居延海;淡蓝色路线为可能路线1,红色路线为可能路线2)

假设1:诗中长河指的是黄河

可能路线1从诗中可以看出王维从长安都城(今西安)出发,路过了萧关(今固原附近),然后可能有两条路线到河西走廊,一条是从固原到兰州再到武威、张掖,然后沿黑河到居延海(今额济纳旗),这一路与黄河的交叉点在兰州,很显然兰州没有沙漠,不应该有大漠孤烟直的感受(见上图蓝色路线示意)。

可能路线2另一可能路线是诗人到萧关(固原)后北上到沙坡头(中卫市),然后沿着腾格里沙漠南部边缘西进经过景泰后到达武威、张掖,再到居延海,中间不用进入沙漠,不经过兰州(见上图红色路线示意)。这一路与黄河的交叉点就在沙坡头,此处既有腾格里沙漠,又有黄河,另外是沙漠边缘的中卫平原,这里有人口居住,所以在此地完全能够感受到大漠、孤烟、长河和落日。另外推测此时应该是秋季,如果是冬春季节此处经常刮风就没有孤烟直了,大雁北归应该是秋季。也还推测诗人看到的不一定是狼烟,诗人出使边塞发生在公元736年,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正好是开元盛世时期,中国西北边境还是比较和平,不应该是狼烟。(你们感受下下图)

假设2:诗中长河不一定是指的黄河,而有可能是黑河或石羊河
如果诗中长河不是指黄河,则有可能指的是黑河或石羊河,因为居延海就是黑河的尾闾,作者也有可能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描述,但这种境况则只能发生在巴丹吉林沙漠里了,不可能是腾格里沙漠。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7-11-10 14:07:16 |只看该作者
出自唐代王维的《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赏析
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该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并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诗于纪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三、四两句包含多重意蕴。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即于本年四月贬为荆州长史。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五、六两句写景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这又是从用字上说。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蜿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香菱学诗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使至塞上》为王维边塞诗的代表作。开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大胜吐蕃,王维奉唐玄宗之令出塞赴凉州宣慰,居河西节度使幕中。此诗即出塞途中所作。它叙写了作者奉命出使边塞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以及塞外沙漠的壮景奇观,歌颂了唐帝国的幅员辽阔、国力强盛和声威远震的边功,但作者对这次战争的性质缺乏正确的认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说的不是大同也不是兰州,说的是宁夏固原境内的萧关。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这首是描写的萧关,说的就是宁夏固原境内的萧关。



萧关,为古代西北边地著名关隘。秦汉帝王出巡,汉唐文人出塞,都与萧关有缘。萧关是秦汉时期“秦之四塞”之一,所谓四塞,东有函谷关(潼关)、西有大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四关之内称“关中之地”。四关巩固,则秦旺;四关失,则秦灭,是扼控中原通往塞北乃至西域通道的咽喉要塞。自古以来,关隘就以其重要的军事防御、交通道路功能和特有的古代建筑风格、雄丽的山水魅力,吸引着人们的关注,也以其深沉厚重的历史积淀给人以启迪。


秦汉时期,享有“陇上锁钥”美誉的萧关就目睹了秦始皇北巡六盘、汉武帝巡边耀武的雄心壮志。公元前220年,也就是秦始皇登基后的第二年,这位权倾天下的皇帝想知道秦帝国的疆域到底有多大。出巡全国的第一站就指向了边境最不安全的西北部。他带领大臣向西进入六盘山地区,来到了萧关。


“萧关”之所以在历史上如此重要,就因为它既要在军事地理上扮演“中国”边界的角色,又要在文化地理中充当关陇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分界线。萧关北靠瓦亭长峡,南临三关口要塞,六盘山横亘西侧群峰环保,易守难攻,曾经是“铁骑突出刀枪鸣”的古战场。据说,匈奴大单于冒顿至萧关,属下问:“匈奴人的疆界在哪里?”冒顿马鞭一指:“匈奴人的牛羊在哪里吃草,哪里就是匈奴人的边界!”


萧关的称谓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最早是因驿站的出现而产生的。驿站是国家出现以后,政府专门为传递公文和军事情报所设置的通信机构,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至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萧关是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上重要的关隘之一,也是历代驿道必经之地。

每当人们提起萧关,就把它与胡笳羌笛、蒿草满目、白骨累累、野兽出没无常的凄凉景象联系起来,多少忧国忧民的文人墨客,曾亲身经历了萧关道路之险要、环境之恶劣、战争之残暴场面,用手中的笔记载了古萧关过去发生的历史。《全唐诗》中,以萧关为描写对象或诗中出现萧关意想的诗有42首。“贺兰山便是戎疆,此去萧关路饥荒。无限域池非汉界,几多人物在胡乡”,表达了顾非熊忧国忧民的心情。“萧关陇水入官军,青海黄河卷塞云。北极转愁龙虎气,西戎休纵犬羊群”,展示出伟大诗人杜甫听到官军收复萧关陇地、安史之乱即将结束的喜悦心情。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24 04:38 , Processed in 0.00731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