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大研习社
2017-12-15 09:51:45
一是富家子弟的赌徒,二是中国首席鉴定专家,表面上看去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类人,却“狗血剧”般的发生在同一人身上。可当你真正了解此人之后,才会发觉真正有本事、有天分的人,只要改掉恶习,才能是遮盖不住的。
张葱玉 说到中国的鉴定专家,徐邦达、王世襄等名家都耳熟能详。他们都曾受教于书画鉴定泰斗张葱玉。这么厉害的人物,曾挥霍无度、赌光巨额遗产,在他身上到底发生了哪些神奇故事。
张颂贤(中)与他的儿子和孙子们 浙江南浔张葱玉家族的发家史,要从他的高祖张颂贤提起。中国鸦片战争失败后,上海于1843年开辟通商口岸,南浔产的“辑里丝”畅销海外,张颂贤看准时机,做起了这项出口业务。
抢占先机做外贸生意,使得金钱不断流入张家,最后张颂贤成为中国首富,其资产约有一千万银元。这到底是什么概念?有人曾举例说《南京条约》中国需向英国政府赔款两千一百万银元。这也是名副其实的富可敌国!
1928年,祖父张石铭过世后,三年后开始分家产,张葱玉作为四房的独子,继承了200万遗产,这比巨款相当于今天的200亿。
当时物价极其便宜,张家一天菜钱只需要两元,吃的还都是鸡鸭鱼肉,所以这笔天价遗产够他们几代人花费的了。可张葱玉却从此过上了花天酒地的生活。
张葱玉 张葱玉算是张家的富五代了,看他挥金如土的架势,真心觉得比现代的公子哥还要败家。王季迁曾说过:
“他有个坏的嗜好,就是爱赌,他最出名的事是一个晚上把上海闻名的大世界输掉了。他的地产有些是赌掉了,有些是银行买卖不得意,赔了钱。”
上海大世界 金钱对于他来讲只不过是身外之物,能显露真正能力的是他的鉴赏水平。张葱玉从小受家庭环境影响过早看过家藏书画,他的爷爷张石铭是南浔清末民初的四大藏书家之一,同时也爱书画,他的堂叔是张静江,张静江的舅舅又是民国最出名的书画藏家庞莱臣,所以他从小是泡在古董堆里长大的。
庞莱臣 张葱玉最初的收藏是祖父留给他的字画,要想炼出火眼金睛必须经历实践,他在古董店里买过很多古画,开始也经常打眼,但不差钱的他,经常买进卖出,终于在摸爬滚打中掌握了真功夫。1934年时,年仅20岁的他被故宫博物院聘为鉴定委员。
张葱玉、顾湄夫妇在上海兆丰公园(今中山公园) 他的藏品中最有名的书画是唐代张萱的《唐后行从图》和周昉的《戏婴图》,以及宋元人的画作。其中一些是从清宫中流出来,比如《戏婴图》就他从北京花重金买来的。
张萱《唐后行从图》
周昉 《戏婴图》 只可惜这些名作没有留到最后,嗜赌如命的张葱玉散光家财后,又陆续散尽了自己心爱的国宝书画,有些是抵押给了同样喜爱书画的谭敬。15年内,他从富家公子变成了落魄穷小子,可就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天上就突然掉下了馅饼。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文物局长郑振铎邀请张葱玉出任国家文物局文物处副处长,1950年他正式上任。为何突如其来有这等好事,这还要从张与郑二人关系说起。
1950年文物局工作人员在北海团城合影,其中有郑振铎(前排左二戴眼镜者)、张珩(前排左三戴眼镜者)等人二人是如何相识并未留下记载,从张葱玉的日记中得知,他们交往于上世纪30年代。
张葱玉二十几岁时,郑已是文物古书界有名望的作家,他很赏识张在鉴定方面的才能,经常带来书画、古董让其掌眼。
郑振铎 郑振铎经常缺少经费请张帮忙,张葱玉向来出手大方,借出钱后也不入账追还,只是在1941年12月,借给郑的三千元数额太大被记入账内,后来也未归还。抗战时,张葱玉又协助郑在沦陷区抢救古籍善本,将家传的261种宋元珍本,和200多部明清历代书籍转售给中央图书馆。
张葱玉书法作品 综上缘故,张郑二人成为密友,当文物局成立时,郑首先想到是曾经帮助过他,同时又在文物鉴定方面颇有见地的张葱玉。
张葱玉一家在北京南锣鼓巷家中 初到北京,张葱玉临时住到了郑家,半年后,和上海来的徐邦达一起住进了宿舍,1952年后,张的妻子和孩子来到北京,住在了文物局分的南锣鼓巷59号大院中,这里曾经是明末清初名臣洪承畴的旧宅,张在这儿一住就是十余年。
于书画鉴定方面,张葱玉掌握的鉴定方法虽然传统,但他对每一种方法都进行了专研,这些没有累年功夫和实战经验是练不来的。
张葱玉与一般鉴定专家不一样的地方,还在于他留下了理论著作,虽然只有《怎样鉴定书画》和《张葱玉日记》两本,但他将鉴定方面的心得和不同时代的名家等内容写了进来。
1955年他又在《文物参考资料》中发表了“记述故宫运往台湾的一些名画”,凭着自己年轻时在北京故宫鉴定古画的记忆,列举出上百幅珍贵作品的名录。总而言之,他是把鉴定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
2000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 作者张葱玉 作为中国稀有的鉴定人才,张葱玉不幸于1963年早逝,卒年49岁。从一个享受人间奢华的富家公子,到中国的首席鉴定专家,他的一生可谓是传奇的,对于之前的恶习只是他的过往云烟,真正纪录他人生价值的是他的鉴定才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