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33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10年 毛主席的父亲做了一个决定 改变了主席一生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8 16:31:1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华忠 于 2018-1-8 16:42 编辑

景德镇南河公安 2018-01-08 13:32:23



毛泽东出生于湖南韶山一个平凡而典型的农民家庭。
父亲毛贻昌,字顺生,生于1870年10月15日,逝世于1920年1月23日;母亲文素勤(根据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保存的毛泽民代毛泽东填写的《履历表》,其真名是文素勤,而非此前所称的“文其美”、“文七妹”),生于1867年2月12日,逝世于1919年10月5日。他们继承了中国劳动人民的许多优秀品德,这些优秀品德,对早年毛泽东性格与观念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是旧中国一个既平凡又不平凡的农民,又是一个意志坚强、精明能干的严父。他的身上不仅集中了劳动人民的克勤克俭、刻苦耐劳等优秀品格,而且突出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和排除万难、一往无前的精神。这些精神品质,无疑对少年毛泽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毛家祖上是贫农,只是到1915至1918年间,才逐步走向富裕。这个变化与毛贻昌的勤俭持家、精明能干是分不开的。

1906年冬至这一天,毛贻昌设酒席宴请生意场上的朋友,吩咐十三岁的毛泽东帮着招待客人。毛泽东不愿意做这些事,父亲生气了,就骂他懒而无用,为子不孝。他当着客人反驳道:“父慈子孝”,只有“父慈”才能“子孝”。
毛贻昌更加生气,举手就要追打。他便跑到家门前的一口池塘边,声称父亲再要逼近,就跳下水去。在母亲的调解下,一场风波才和平解决。
自此之后,毛贻昌已不再干涉儿子对他自己前途的选择,而是继续供他求学。
当时已十六岁的毛泽东是很感激的。毛贻昌期望儿子将来成为同他一样生财有道的精明的人。一旦发现儿子的行为不合自己的准则,便用高压手段来管教,父子冲突就不可避免。

1910年秋,为了使家业后继有人,毛贻昌决定送毛泽东去湘潭一家米店当学徒,当时毛泽东爱国求学心切,敦请各位亲戚和老师从中周旋力劝,毛贻昌最终同意毛泽东去湘乡东山小学堂学习,毛泽东由此迈开了人生转折的第一步。1919年母亲去世,在父亲极度悲伤的日子里,毛泽东请堂伯父毛福生作陪,将父亲接到长沙,在自己身边住了一段时间。
在父亲50虚岁生日之际,他特意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并请来几位挚友,为父亲祝寿。这天,他还同弟弟毛泽覃陪父亲、伯父到照相馆照了一张相,这也是他们父子留下的唯一一张合影。

父亲逝世时,毛泽东正带领湖南驱张代表团在北京从事革命活动,未能回家奔丧。
半年后,毛泽东在紧张的革命工作中挤出时间回到韶山,祭拜父亲灵位,向毛泽民了解父亲病情和丧事办理详情,并为自己没能赶回尽到孝心而深感愧疚。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土,并于次日来到父母坟前祭奠。
“前人辛苦,后人幸福。”
毛泽东对父母的敬重与怀念,由此可见一斑。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8-1-8 16:43:22 |只看该作者
伟人伟大。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18-1-8 16:43:59 |只看该作者
气宇轩昂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5 16:26 , Processed in 0.00784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