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38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他俩的字画13亿人都爱不释手!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4 22:33:3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018-01-24 15:00:44
这俩位老先生不简单,他们的书画作品,是13亿中国人看得最多的作品,也是用得最多的作品。
上图中左边的那位老先生叫马文蔚(1904-1988),中国人民银行原金融研究员;右边的那位老先生叫刘文西(1933-),著名画家,西安美术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注意一下上图,其中“中国人民银行”这几个字,就出自马文蔚的手笔;而毛主席画像是刘文西的作品。

马文蔚书写的字样
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二套人民币改革的设想被提到议事日程。1951年,中国人民银行首任行长南汉宸特意从故宫博物院借来一支宫廷用笔,请马文蔚先生题写了“中国人民银行”和“壹、贰、叁、伍、拾、圆、角、分”等字。不久,这些字便出现在第二套人民币上。
在当时,人民币的设计和人民币上的题字是作为国家机密不能泄漏的,所以几十年来马文蔚守口如瓶,从未向任何人提及。


195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汉字简化表,但是人们熟知的人民币上的票面汉字“中国人民银行”6个字的“國”和“銀”从繁体字改为简化字,却是在1980年,第4套人民币准备发行的时候。

当时总行决定把“中国人民银行”的繁体“國 ”改为简化的“国”、“ 銀”简化为“银”,曾给居住在阳曲县的马文蔚来过一函,并再次约请马文蔚先生重写简体的“国”和“银”。可是,马文蔚老先生已是80高龄,又有哮喘病,握笔已不稳,所以,马老先生未能再写这两个简体汉字。
最后的任务就落在了北京印钞厂的专家身上。他们经过细心临摹马文蔚先生的笔体,终于临仿出了简体的“国”和“银”。需要说明的是,其中“国”字的“口”与“银”字的“艮”字还是马老的原迹,而“玉”,和“金”,则是印钞厂的同志们加工书写,可是他们的笔迹字体与马文蔚先生的原迹神韵竟是那般一样,这也可以说是当代书法史上的一个奇迹吧。

《张黑女》
马文蔚为人民币题写的“中国人民银行”的字样,很多人认为字形与魏碑相似,而基本笔画仍属隶书。但据学者考证,这种字体叫“张黑女”碑体,它是北魏碑体的故名,被认为是北魏碑体中的精品。

《张黑女》用笔圆融,少有魏碑的生辣之气,却是书体走向成熟的魏碑,更是较为成熟的楷书。虽然,它稍有篆隶味字形成扁势却更见其古朴天真,较之唐楷的法度森严,多了几分雍容,多了几分萧散,多了几分难得的盎然生气。

刘文西在创作
在中国画坛上,刘文西这个名字可谓人人皆知。他绘制的毛主席头像在第五套人民币上的发行使用,使他成为中国“画作”发行量最大的画家。

刘文西 人民币画稿
1997年,作为第八届人大代表,刘文西在北京开会,当时中国人民银行正在设计第五套人民币。人们都知道刘文西画毛主席头像是无人能比的,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人员就找到他,请他为新版人民币画像。
当他领了为100元人民币画毛主席像的任务后,无比激动,夜不能寐。怀着一种特殊的感情,精心选照片,专心创作,这一画就是20多天,经过反复修改,方才定稿,并最后通过审定。

虽然第五版人民币中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上的毛泽东肖像都出自刘文西的同一画稿,普通人看不出其中的区别,但刘文西还是对100元上的主席像情有独钟:“思想家的睿智,政治家的气魄,逼真神似尽在眼神之间。”

刘文西作品

刘文西作品

刘文西作品

刘文西作品

刘文西作品
刘文西用自己的画作确立了自己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成为当代中国画坛开宗立派的人物。但刘文西从来都是青衣小帽,没有称“王”,也没有自封为这“大师”那“大师”。

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吴作人评价刘文西说:“半生青山,半生黄土,艺为人民,传神阿睹”。

刘文西百米长卷《黄土地的主人》局部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8-1-25 05:09:33 |只看该作者
喜欢!精彩!点赞!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9 00:32 , Processed in 0.01233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