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3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东北林区老故事:一次神秘的小河湾凿冰捕鱼经历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2-1 01:26:0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掌心春秋
2018-01-22 11:34:42

每年到了小兴安岭腊月,也就是一年最寒冷的三九四九天,屋外真的是滴水成冰,寒风刺骨。但在这里生活惯了的人们对严寒已经习以为常。
不信,可到林区各地室外商贸集市转一转,人流绝对不会因为天寒地冻而减少。因为腊月里家家都在忙着迎春节,所以集贸市场上比平时还要热闹。

与以往不同的是,集市上卖冻货的明显多了起来。冰糕、雪糕自不用说,冻梨、冻柿子、冻花红、冻豆腐、冻豆苞满目皆是;冻肉、冻鸡成堆城垛,尤其是冻鱼品种齐全,大的二十几斤,小的一、二寸长,江鱼、河鱼、海鱼、水库鱼应有尽有。这些鱼买回家用冷水一缓,新鲜得像刚出水,吃起来味道一点不差。
昨天在市场上闲逛,碰到了老邻居迟二哥。已经七十出头的他去市场买小冻鱼,说是回家炸鱼酱吃。我们见面寒暄,嘴里哈出的热气在寒风中变成了白色蒸汽,都直遮脸。二哥买了二斤小鱼,说了句“还是小河鱼香”,就走了。看着他渐远的背影,一下子勾起了我心底四十多年前上山下乡时,二哥带着我们在冬季数九天去小河湾凿冰窟窿捕鱼的记忆。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们家和迟二哥家都住在距离林业局局址二十多公里的影山林场,两家是前后院邻居。迟二哥的小弟迟胖是我同学,1972年高中毕业我们一起回到林场插队,在青年点参加劳动工作,当时叫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每月有30块钱的收入。
那个年代林区的百姓生活确实比较艰苦,特别是副食供应紧张。平时过日子买点什么都凭票,吃鱼吃肉则属于希罕事。
迟二哥比我们大八九岁,他是林业局从外地招工到林场的正式工人,在场里的职工食堂当勤杂工,负责檘烧柴、搬运物品等活计。
二哥有一米七十多的个头,身体不是很魁梧,但长得挺结实。他的性格特好,一双弯月眼睛总是笑眯眯的,尤其喜欢与我们这些小弟弟在一起。
迟胖的许多同学都知道他有个好二哥。二哥的老家原来在林农交错的半山区,他从小就喜欢逮野兔狩猎和打渔摸虾,练就一身养家糊口本事。来到林场后,他的本事更有用武之地,夏天捕鱼,冬天时常上山套几只野兔改善生活。在我们眼里,二哥就是能人,也很神秘。
一天傍晚,我们几个同学又聚在二哥家,听他侃大山。我突发奇想,问二哥:“你夏天你总去场边的河里捕鱼,现在冬天河都冻了冰,还能不能弄到冰下的鱼?”二哥一听,瞪大了眼睛,说:“能啊!可以找个深水窝子凿冰窟窿抓鱼,找准地方一次弄一百多斤鱼和蛤蟆没问题···”。他问我们,你们想去不,过几天我找好鱼窝子带你们去。听此,我们心里都乐开了花,这神秘有趣的事,谁不想去啊!
一周后,我们提前得到二哥通知去参加凿冰窟窿捉鱼的召唤,个个都兴奋不起来已,心里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那天是农历腊月初六,又是星期天,赶上二哥休班。我们穿上厚厚的棉袄棉裤,脚蹬棉胶鞋,还扎上了裹腿,手上戴着棉手闷子,头戴狗皮帽子。备齐铁锹,抄网、尖镐和专用的冰攒子(梭镖形的破冰工具),拉着两个爬犁,载着花筐、麻袋,早上吃过饭就跟着二哥出发了。

(林场老照片)

林区寒天里的太阳,躲在有颗粒的霁雾中成了一个不刺眼的红点。我们一行五人,除了二哥和我及迟胖,还有二哥的朋友李大眼和二嫂的弟弟。
上世纪七十年代,小兴安岭林区植被很好,夏季雨量特别充沛。我们林场边的小河实际也不小,河面有二三十米宽,是汤旺河支流西南岔河的一条支流。河水在夏天虽然明显受降雨影响而消长,但平时水势也保持汩汩旺盛。河水平均一米多深,最深处也有两米多的。
眼下冬天零下三、四十度,河面结了一米多厚的冰,浅水的河段已经冻干了底。由于河边有不冻泉眼溢出来的沿流水一边流一边冻,所以冬天河面要比夏天宽阔了许多。
二哥带我们沿河顺流而下,大家边说边笑,约么一个小时就来到二哥事先选好的凿冰捉鱼河段。
记得那个地方叫18公里大桥深崴子,位于森林铁路一座跨河水泥桥下方一公里处。河水在这里沿山脚向东拐了一个胳膊肘子弯,河湾拐点处河岸有两三米高,上面是一片云杉树林,河水冲刷形成的湾点夏天水深在两米以上。二哥说,这里是他夏天钓鱼的秘密据点,现在冰层下面还有一米左右的活水,估计能藏着不少越冬鱼。
听说肯定有鱼,大家都来了精神。二哥让我们准备好凿冰工具,他先在冰面上来回走了几圈,还趴在一处冰缝上听了一阵,最后选定了一个开凿冰窟窿的点。
现在时代发展了,东北凿冰洞都是用油锯、电锯破冰,凿个冰窟窿非常快。四十多年前可不行,凿冰窟窿全靠体力刨挖。

大家按二哥的指挥,一起动手,先把选定地点的冰面上积雪铲出六七平方的空场,然后开始用铁镐开刨。
除了二哥,我们几人都是干力气活的年轻小伙子,大家轮流上阵,干得热火朝天。不到一个小时,冰坑已经挖到了一米多深。
这时候,冰坑里开始出现渗水。二哥见状,急说“赶紧加快速度,边淘水边攒冰,不然水淹满了还没挖透,就等于白干了”。
我们几人一听都急了,人人抢着上前倒手,棉衣帽子都扔到了一边,溅到衣裤上的水结了冰,像是穿上了盔甲,谁都顾不上了。
最后要凿透的那几下,二哥亲自上阵,让他我们往后躲一躲,然后高高抬起冰攒子用力一戳,只听“扑哧”一声,冰窟窿里的水在压力下窜出河面半米多高。
二哥又迅速用力连戳几下,彻底打通了这个冰上捕鱼窟窿。
接下来,奇观出现了,随着河水涌出来的几乎全是鱼和冬眠的林蛙(蛤蟆)。白的、黑的、粉红的,大的、小的什么样都有,我们不禁惊奇地欢呼起来。
用抄网把鱼捞到干净的冰面上,它们跳动几下就冻僵了。上前细看,有柳根子,穿丁子,泥鳅,山鲶鱼,还有几条半斤多重的细鳞鱼。掺杂在里面的林蛙也有十几斤,还有平时鲜见的红炽子、野生鲫鱼和山鲤子。

大家忙乎了半个多小时,收获了一百多斤鱼和林蛙。二哥见冰窟窿里已经不冒鱼了,让我们停下手。他上前在洞口搭上几根横杆,然后用麻袋盖住,说等一会再捞还能有。二哥说,冰底下缺氧,四面的鱼还会往这聚集,还可以再捞出一些。
果不其然,二十多分钟后,二哥掀开麻袋,用抄网在冰洞里搅了一会儿,接下来又有许多鱼涌了上来。忙活到了中午,把捞出来的鱼和林蛙装进花筐和麻袋,二哥带着大家满载而归。
(声明:文中配图均源于网络)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8-2-1 01:32:01 |只看该作者
七十年代每月三十元工资,节省点够三四口之家一个月花销。那时水资源丰富,环境沒被破坏,各种野生动物也很多,特別东北有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酱缸里的情形。请大家关注环保,保护生态平衡,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18-2-1 01:32:46 |只看该作者
楼主文笔不错。喜欢看这种接地气的文章,蛮有生活情趣的。加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10 09:43 , Processed in 0.00804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