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临帖的质量与方法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27 12:45:5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临帖的质量与方法

书画相约 2018-05-27 09:25:53


某生来访,欲拜吾为学书之师。吾曰,不可。汝可与我同窗,同于一门之下,师乃欧阳询是也。吾可将学书之感授汝,而汝不可习吾之形,形惟欧公为准。

帖有千种,人有万般。
然帖有数种不可临。
一曰劣帖。版本不精,印刷粗劣,细节难辨且形象失准者;
二曰后人所临之帖。欧体如黄自元、姚孟起、王澍等临本。欧阳询亲书原迹尚在,犹如真佛之真经,为求些许细节之清晰而临后人之临本,虽得枝节,却失精神。此乃因小而失大,实短见也;
三曰“习字帖”。有人将字帖以偏旁分类,类者集中,貌似方便学子,却实乃“毁人”。先人法书千变万化,分类后每种仅取其一。《九成宫》之“饮”字有三,各具风采。岂能以其一而代三乎?
四曰今人之书。询习右军而变欧体,乃“取法乎上”。今人之书仅可于创作之时作参考,而以今人之书为学书范本,实“取法乎下”,如食他人嚼过之馍。
学书之人各有不同。或男女,或雅俗,或南北,或智愚,或文化差异,或性情不同。学书之法亦各异。或通临,或选字,或逐字抄临,或一字未成而不继二字者;或对临,或临、摹结合。凡此种种,各有短长。其目的:初取其形,终寻其神。
一帖之下,习临者众。同师同宗,费时相等,却有书艺大进者,有终未得其形之人。有之已成大师,亦有一事无成之夫。成败之间,惟区别于是否动脑用心而已。
用心脑者,以帖为师。先考书者生平,再辨是碑内容。知其所述之事,亦能诵背其文。察其点画细微之尚精,拟之结构分布之贵似。力求“心手双畅”,动者“下必有由”(孙过庭语)。锲而不舍,志镂金石。

不用心脑者,临帖不敬其书者为师,仅以其为工具。索其形却不求甚解;临其书亦不潜心深入。时时见异思迁,学书等同旅游。心不在,何言形似与得神韵哉!
临书习字并非高科技,需高等学历与深奥理论支撑。区区习书小技,成败关键在人。毛泽东云:“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难不成学书竟类于“人间奇迹”乎?
智者之事,以质为先,其量次之。事无质量,实乃徒有虚名,不如不为也。
吾之学书之法:择良帖,寻明师,多动脑,苦用功。然“明”非“名”也,其苦却苦中有乐哉。
------------------------------------------------

读者问:
文中提及“或通临,或选字,或逐字抄临,或一字未成而不继二字者;或对临,或临、摹结合”可否请老师举短长。临贴以来,困扰多多不得其解。参照老师之法,良帖已备;明师房老师矣;而日日盲目临池,脑筋不知如何开启。
答读者问
临帖诸法
天下之大,书界成功者众,各有得道之法。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写得好字的猫即是好猫”。于此略解一二,不过一家之言,并非学书之普遍真理。
1.通临:或称遍临。可俗解为通通临矣。始临某帖,由头至尾,可辨识者统而临之。一遍终了,即始二遍,如此不断。此乃“大循环”之法。
2.选字:拣选帖中若干字临摹。窃以为此乃某些临书者自作聪明,“只挑好字临”(初习者何能辨识大师帖中字之优劣?)。此乃对帖之作者之大不敬。也曾见某电子出版物中指导学子要于《九成宫》中“挑好字临摹”,实误导之论。
3.抄临:临帖之时,不论所临之字效果优劣,每字只写一遍,因称“抄临”。临书之中发现差距不及时纠正,类同走形式,尤不适于初始学书者。而成熟书家“回炉深造”,多以抄临。启功先生出版之多种临书帖,均系抄临。
4.一字不成不继二字:此为临、练结合之法。一字不成,复临二次,直至成之。因而往往一纸之内仅见数遍临写之某一字也。此欧阳中石先生所授之法,吾亦以此法。早年初习《九成宫》之时,曾于某一周内仅成四字。所谓之“成”,离帖可背书之,其形于帖基本无异。
5.对临:对照临摹,区别于背临。
6.背临:对临已成,对所临之帖熟如家人。临帖时信手可得,一遍即可形似。帖文亦熟记可背诵之。此时,眼不看帖,心中背诵,手上背临。此临帖之高级阶段。
7.临摹结合:摹者,乃将薄纸蒙于帖字,以铅笔将其轮廓“双钩”后,再以墨笔填之。此系某字数临而不象之寻源之法。此最彻底之临帖法,然颇费时。
8.意临:成熟书家及大师常为之。此法只求其神,不为其形。外行眼中,其形距帖甚远。通常学子临帖,犹蜂采蜜;而大师意临,却仅为蜂胶与王精,惟取之精华。常人难得此境界。
吾之临法:先对临、一字不成不继二字、再通临。
临帖之开窍,只能熟而生巧。临者必亲为体会之。如量化,以隋唐楷书之某帖为例(是帖千字左右),每日三小时,或日书200字以上,至少需时一年,方可有所感觉,初步明白。是帖至此,初临一遍终了。吾颇愚钝,因而如此费时。然吾之体会:临帖求形并无捷径。临书阶段基础不坚,日后创作亦笔下无根,诸字夹生。而于学书者之最终命运:或专业,或票友,全在于斯。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9-28 02:15 , Processed in 0.00844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