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民做奉献 学习梁家河】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6-12 07:18:2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为民做奉献 学习梁家河】《梁家河》节选 理想与现实的对视//成才之路怎么走?——读《梁家河》一书的启示                                         2018-06-11 23:42                                                   

                  

《梁家河》节选

理想与现实的对视


村民们打量着这些来自京城的知青们,知青们也打量着村民。

这打量,是城市与乡村的对视,也是一群心怀使命感的知青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对视。

1969年的春节很快到了,知青们吃到了延安的“蒸碗”,那是延安人招待贵客的标准餐,四个小碗盛着烧肉、酥鸡、丸子、排骨,摆在炕桌上,配以米酒。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这桌饭真算得上是“豪华大餐”了。那时的小孩子总是对过年有着特别的期待,因为只有过年,才能吃到肉,才能穿上新衣。这顿饭让知青们惊叹不已:“陕北竟有这么好吃的东西!”

短暂的欢乐过后,梁家河真实的一面就展露了出来。

正月十五刚过,村子里有人锁了门,走了。

“走亲戚去了吗?”

“不是,他们‘寻吃’去了。”

“‘寻吃’是干什么?”

“讨饭!”

每年这个时节,村民们像约好了似的,纷纷离开家门,加入外出讨饭的人流。在延川县,几乎有一半村庄都有人在这个时节外出“寻吃”,甚至包括一些生产队的队长。知青们不知道当地人是以这种方式来度过饥荒的,他们甚至骂那些讨饭的人是“二流子”。

乡亲们来串门儿聊天,知青们就问出身,回答是贫下中农,那好,请贫下中农抽根烟;是富农,就轰出去。在那个年代的政治课里,地主、富农是专政的对象。当年,受“左”的思想影响,知青们有着很高的“阶级觉悟”。

农民的那种劳动强度让初到梁家河的习近平感到震惊。陕北农民醒得早,清晨6点就起床上山劳动。爬到山上人已经气喘吁吁了,但还要干活,一直干到晌午吃饭时间,没有歇的时候。在这种艰苦的劳动环境中,习近平学会了抽烟,因为抽烟可以休息会儿。

城市与乡村、平原与山区、繁华与贫困、开放与封闭、东部与西部,这些不同的概念在习近平脑海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他第一年的插队生活蒙上了重重的阴影。

习近平回忆说,他刚来的时候和这里有种距离感。这种距离感随着一件事在延川县的传播被强化。

2004年,习近平在接受延安广播电视台的专访时回忆,当时人们对他议论最多的一件事是拿面包喂狗——清理书包的时候,他发现出发时从北京带来的半个面包已经发霉变质,就随手扔给了狗。村民没见过面包,更没吃过,听习近平说那是面包,难以想象怎么能拿这么好的东西喂狗,就说知青糟蹋粮食,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传得整个延川县都知道了。

“陌生的环境中,周围遭遇的又是不信任的目光,年仅15岁的我,最初感到十分的孤独。”

那是一个被撕裂的年代。他的父亲遭到批判关押,母亲被下放,姐姐去了内蒙古……“生存还是毁灭?”习近平挣扎在这个哈姆雷特式的追问中,十分苦闷。

他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有一次,他和雷平生到文安驿另一个大队去找八一中学的同学,板凳还没坐热,就接到公社紧急通知,要求全体知青、基层干部和民兵到公社开会。赶回梁家河显然已经来不及了,两人便随这个大队的队伍直接去公社。队伍打头的是大队党支部书记,扛着红旗。快到公社时,看到了梁家河的队伍,两人加入到自己大队的队伍里。

这件事怎么看都稀松平常,合乎常理,但有人却从中嗅到了不一般的味道——“习仲勋的儿子不跟红旗走了”。在当时的语境里,不跟红旗走就是不跟党走,就是反革命。

这件事被人们议论了好一阵后渐渐被淡忘,但在习近平的心里却留下了深深的烙痕。他很迷惘、彷徨,不知道该怎么办。其他人出工干活,他却打不起精神来。

习近平很苦闷,但他所承受的精神压力,又岂是“苦闷”两个字能说得尽的。此时,习近平还不知道,梁家河插队的15名知青中,有10个人的父母正在遭受着批斗……

习近平坦言他当了一次“逃兵”。几个月后,习近平向梁玉明请了假,回京探亲。没想到,因为失去了北京户口,当地公安将他当作“倒流”人口抓了起来。

“先关在派出所,一进去就是四五个月。而且关进去不是让你白坐着。”他被强制干重体力活。“海淀一带的下水管,都是我们埋的。”习近平后来回忆说。

成才之路怎么走?

——读《梁家河》一书的启示

冯学忠

读了《梁家河》一书感到很震撼,我觉得习近平总书记的历练经历非常感动人。当年全国1700万知青下乡,延安地区下来四批共2.8万人。在梁家河下乡的15名知青中,习近平年龄最小,后来离开农村最迟。曾担任支部书记在村里算是官职“最高”。四十多年后,领导职位又是全党全国最高。这真是一个难得的典型。典型的意义是什么?就是让千万青年新人看到了一条成才之路,在学习、做人、奉献社会方面一定可以得到多方面的启示。这里讲一点我的体会。

首先,接受历炼一定要有强烈的愿望。有了愿望,才会有不怕苦不怕难的决心。《梁家河》书中一开始真实生动地讲了少年习近平下乡初的一段曲折经历。毛主席发出“知青下乡”的指示时,“文革”给习近平家中造成不小的灾难。“造反派”说他“够上枪毙一百次”,要送他接受“管教”,所以他才报名下乡,实为暂时得以解脱困境。到梁家河后,他的几件“小事”又被一些人误解,譬如路上带来的面包,发霉变质了,他喂了狗,有人说:“这么好的东西喂狗!”这个知青“糟蹋粮食”事件又传遍全县,让他感到孤独、无奈,于是他向支书请了“探亲假”,回了北京。但是那时的政治气候,北京容不得他,说他是“倒流”人口,又被罚劳役几个月。人生的路该怎么走下去,他更迷惘了。正在这时,他的姨夫魏健有机会对他作了忠告:一个有出息的青年,一定要融入到工农群众中去,认真改造自己的思想灵魂。姨夫的话又让他联想到父亲平日的告诫:一定要保持一颗善良的心,要学会团结人,要学会替别人着想。这些忠告让他茅塞顿开,让他懂得了融入群众去学习、进步是唯一的出路。五个月后他回到了梁家河。他醒悟了,他铁了心,于是进入历炼。可见,端正的态度、良好的愿望是自觉接受再教育的前提,而且极其重要。

习总书记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七年时间究竟学到了什么?对他的人生有什么影响?我读后觉得有几点内容很重要:

第一,他遵循父辈的教诲,不怕吃苦,决心融入群众。怎么融入?用习总书记的话说:“要过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前三关是起码的,过了关就能住下去。第四关是有了行动,开始融入了群众。思想关包括学习、领悟,在情感上“融入”,是过了前几关后的必然结果。因为愿望强烈,决心大、劳动中他不惜力、不怕苦,久而久之,就炼出了一身“好苦”。夏收担麦子,两大捆100多斤,10里山路能一口气走完。”

第二,基于自己的抱负,基于农村的实际,他自觉陶冶情操,学会与群众和睦友爱相处。他说,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轮不上他们,所以严格要求自己“读书、修身。”为了读更多的书,他要求自己:“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他读书的刻苦精神实在惊人,据《梁家河》记述,他读的书全属正能量范围,即学者们公认的“人文阅读”与“科技阅读”两大类。他与书中那些最伟大的灵魂对话,与那些最伟大的思想交流;见贤思齐,不贤者戒之,从而塑造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他本来心地善良,经过“读书、修身”,又让他学会了讲道德、重品德、树贤德、有美德。在处人上,他能帮助人(思想上、生活上)、团结人、尊重人、理解人。在后来担任支书后,他更是能善用人,学会培养人。近平对人的科学、理智的态度可见一斑。

第三,热心为群众办事,敢于担当,当了支部书记。学习感悟,加之父辈往日的熏陶,促使他能够客观分析“形势”,他对党的英明和祖国前途充满信心,没有彷徨、动摇,所以力求上进。他经过8次申请,在1972年冬加入共青团,又经过10次申请,经支部书记梁玉明介绍,于1974年1月10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接着让他挑起支部书记的担子,自己任副支书,在身旁帮助他。他经过一系列艰苦的工作,动员群众,又到县上查水文资料,按“百年一遇”(大水)设计,带头苦干,修成了一块淤坝地,为梁家河留下了一份丰厚的财富,群众说,再不是种一帽壳篓儿,收一鞋壳篓儿了。又费尽心思、跑腿、运用“科技”、苦干,办起了沼气工程,为社员生活带来方便。一个娃娃当支书,办了这两项工程,在省与县范围里引起反响,他也屡次被评为先进,受到表彰。他还办了一系列利民好事。七年历炼中,习近平成熟了,他成为一名优秀的党的基层干部。

以上三点,第一点是他为开始历炼打好了基础;第二点是他在历炼中,为修身、为进步作出的具体行动;第三点标志着历炼后的基本成熟。社会上各个人情况不同,但是这三步,三个“台阶”却是一个符合客观规律的过程,值得青年朋友们记住。

按照党的政策,下乡知青都要逐步去上学、当兵或回城就业,习近平要求上学深造,就在1975年10月7日离开了梁家河这个七年的“家”,向北京的一所大学出发。乡亲们依依惜别,希望他能为党和国家作出更大贡献。梁玉明把他送到县城,送到延安,送上了长途汽车。在《梁家河》书中“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一章的最后,写了习总书记的一段话:“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我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仁爱之心,工作中有丰富的聪明才智,又勇于担当,按优秀传统文化衡量,他具备了大仁、大智、大勇的“达德”。古贤云:“智仁勇三者具备,不但身可修,家可齐,治国平天下亦如反掌耳!”按习总书记的意思推理,治国平天下真的轮上他了。我们期望习总书记在“治国平天下”的大业上不断前进!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4 05:40 , Processed in 0.00730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