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中国书法史,学书必藏! 2018-07-08 20:44
从甲骨文到今天,中国的变化翻天覆地。当年梦想千秋万代的王朝、宫殿都灰飞烟灭了,当年多少不可一世的丰功、伟绩都折戟沉沙了,能把它们真正串起来的,只有一张张黑白分明的小纸片。 王菲唱过,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当然,除了书法。 远古及先秦 学术界有种说法,文学起源于巫术。有人觉得,文学这么高尚,跟装神弄鬼完全两回事,可是倒退几千年,会装神弄鬼的都是文化人。 至于甲骨文来自于占卜,倒没什么反对意见,因为,实物在这儿明摆着。 伟大的中国先民不仅玩火玩出了中华BBQ,还玩出了汉字的雏形,这是玩泥的古巴比伦人比不了的,楔形文字早成了古董,而甲骨文的基因,沿着金文,小篆,传承了几千年。 ![]() 殷商·甲骨文 ![]() 殷商·蝌蚪文 ![]() 西周·大盂鼎 ![]() 西周·毛公鼎铭文
![]() 西周·散氏盘 ![]() 春秋·子仲姜盘铭 ![]() 秦李斯·峄山碑 ![]() 信阳楚简 两汉三国
铁器的发明,让汉人凿石头上了隐,凿着凿着,就凿出了一块块隶书的丰碑。所以,如果你喜欢汉碑的博大雄浑,一定别忘了我们会打铁的祖先。
当然,还要感谢那些伟大的木匠,他们把木头和竹片削平磨光,才有了传世的竹木简。不过,这话祖先听了会不高兴的,什么竹木简,在绳子烂了之前,那是书好不好?
![]() 西汉·西狭颂 ![]() 东汉·张迁碑 ![]() 东汉·鲜于璜碑 ![]() 东汉·曹全碑 ![]() 汉·《袁安碑》 ![]() 汉·祀三公山碑 ![]() 汉·孔宙碑 ![]() 居延汉简 ![]() 汉-张芝·《秋凉帖》 ![]() 西晋-索靖·《月仪章》 ![]() 三国-钟繇·宣示表 ![]() 三国-顿首州民帖 ![]() 三国·皇象 文武帖 ![]() 三国·皇象 急就章 ![]() 三国 吴 谷朗碑 两晋南北朝
在这一时期,造纸的小伙伴是最受王公贵族欢迎的,他们生产的小纸片是难得的奢侈品。
造纸的产能扩大与技术革新,不仅让文学大发展,更打造了二王这样的神级书法大咖。当然,他们爷俩是一群书法大咖中的佼佼者。
![]() 西晋 陆机 《平复帖》 ![]() 东晋·爨宝子碑 ![]() 东晋·卫夫人书法 ![]() 东晋 王羲之 《得示帖》 ![]() 东晋-王羲之《豹奴帖》 ![]() 东晋·谢安 中郎帖 ![]() 东晋-王献之《洛神赋》 ![]() 东晋-王珣 《伯远帖》 ![]() 南朝·陶弘景 瘗鹤铭(水前本) ![]() 南齐 王僧虔 《万岁通天帖》 隋唐五代
王羲之的衣钵传到此时,还是比较热乎的。李世民的极力推崇,更直接导致了“书圣”的诞生。
在李世民的推动下,一群不服气的大咖浮出水面。他们除了应景临了几通兰亭序之外,急切地想把王羲之的衣钵甩掉,于是你看到,他们自己的形态各异,却无意中完善了王羲之,并奠定了楷书的样板。
像,从来都是书法的初级。
![]() 隋 出师颂 ![]() 隋 董美人墓志 ![]() 隋 智永 真草千字文 ![]() 唐 欧阳询 《季鹰帖》 ![]() 唐 徐浩 不空和尚碑 ![]() 唐 薛稷 信行禅师碑 ![]() 唐 虞世南 汝南公主墓志 ![]() 唐 颜真卿 《祭侄文稿》 ![]() 唐 颜真卿 《颜勤礼碑》 ![]() 唐 柳公权 《草书蒙诏帖》 ![]() 唐 柳公权《玄秘塔碑》 ![]() 唐 李阳冰 《小篆城隍庙碑》 ![]() 唐 孙过庭 《书谱》(局部) ![]() 唐 李世民 《温泉铭》 ![]() 唐 武则天 《升仙太子碑》(碑额) ![]() 唐 颜真卿 《刘中使帖》 ![]() 唐 褚遂良 《雁塔圣教序》 ![]() 唐 陆柬之 《文赋》 ![]() 唐 李白 《上阳台帖》 ![]() 唐 贺知章 《草书孝经》 ![]() 唐 张旭 古诗四帖 ![]() 唐 钟绍京 灵飞经 ![]() 唐 李邕 云麾将军李思训碑 ![]() 唐 李隆基 鹡鸰颂 ![]() 唐 杜牧 《张好好诗》 ![]() 五代 杨凝式 《韭花帖》 ![]() 五代 徐铉 《今有私诚帖》 两宋时期
唐朝的两座高峰,诗歌与楷书,是后人无法逾越的。
但后人比前人更聪明,他们会绕道。
这一绕,直接绕出了宋词,以及尚意书风。
尚意是法度森严之后,书法人追求个性的一次尝试,它们的确不完美,却痛快淋漓。
宋徽宗赵佶是个例外,他用绝对的尚意,却制造了书法史上一次空前绝后的完美——瘦金书。
![]() 北宋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 北宋 苏轼 《次辩才韵诗帖》 ![]() 北宋 黄庭坚 《松风阁》 ![]() 北宋 黄庭坚 《诸上座帖》 ![]() 北宋 黄庭坚 《黄州寒食诗卷跋》 ![]() 北宋 米芾 《蜀素帖》 ![]() 北宋 米芾 《粮院帖》 ![]() 北宋 蔡襄 《离都帖》 ![]() 南宋 吴琚 《急足帖》 ![]() 南宋 陆游 跋 《北齐校书图》 ![]() 北宋 赵佶 《欲借风霜二诗帖》 ![]() 北宋 赵佶 《闰中秋月》 ![]() 北宋 赵佶 《草书千字文》 ![]() 北宋 李建中 《土母帖》 ![]() 北宋 范仲淹手札 ![]() 北宋 王安石 楞严经旨要卷 ![]() 北宋 秦观 《摩诘辋川图跋》 ![]() 北宋薛绍彭 晴和帖 ![]() 北宋 蔡京 《节夫帖》 ![]() 北宋 林逋 《松扇五诗卷》 ![]() 北宋 米友仁 《动止持福帖》 ![]() 南宋 文天祥 谢昌元座右自警辞 ![]() 南宋 陆游 《怀成都诗卷》 ![]() 南宋 范成大 《雪晴帖》 ![]() 南宋 辛弃疾 去国帖 ![]() 南宋 张即之 敛襟谈老氏诗 元朝时期
尚意需要强大的的文化底蕴和自信,而这些,南宋已经薄弱,到了异族统治的元朝,就更加稀有。
这一点,赵孟頫看到了,鲜于枢也看到了,他们不约而同地看到了。所以,他们放下个性,跳过两宋向上追,追到唐,追到晋,一次短暂的复古之旅,纯洁了后来数百年的书法正脉。
![]() 赵孟頫 《秋深帖》 ![]() 赵孟頫 《行书二赞二诗卷》 ![]() 邓文原 跋王羲之雨后帖 ![]() 倪瓒 淡室诗 ![]() 杨维桢 《城南唱和诗卷》 ![]() 鲜于枢 《杜诗魏将军歌》 ![]() 康里夔夔 《述张旭笔法卷》 明朝时期
从朱元璋拿下江山那天起,蒙古的阴影就已清扫殆尽,如果说元朝有什么是挥之不去的,那就是赵孟頫的书法观。
明朝的书画人追着元四家,追着赵孟頫鲜于枢,把“上溯晋唐”的书法理论进行到底,所以你可以说他们没有创新,但绝不能说他们走错了路。
到了后来,他们觉得不创新实在太委屈了,所以,派出一个叫徐渭的代表,他的拿手好戏是泼墨。
![]() 明 祝允明 《前后赤壁赋》 ![]() 明 宋濂 《烟江叠嶂图跋》 ![]() 明 唐寅 《落花诗》 ![]() 明 唐寅 《自书词》 ![]() 明 朱元璋 《大军帖》 ![]() 明 张瑞图 《草书千字文》 ![]() 明 黄道周 《孝敬定本》 ![]() 明 王铎 《赠张抱一草书诗卷》 ![]() 明 董其昌 《草书手札》 ![]() 明 释担当 草书扇面 ![]() 明 吴承恩 《扇面七言律诗》 ![]() 明 米万钟 《草书扇面》 ![]() 明 倪元璐 《行书尺牍》 ![]() 明 陈洪绶 《行草尺牍》 ![]() 明 于谦书法 ![]() 明 王守仁 《铜陵观铁船歌》 ![]() 明 解缙 《自书诗》 ![]() 明 徐渭书法 清朝时期
异族的再次到来,表面上破坏的是男人的发型,本质是毁了汉人的三观。
起初是不合作,胆子大点的反清复明,后来失望了,干脆连明都不放在眼里,他们觉得,正是明人的老实继承,让文人走上了思路。
他们决定一扫帖的统治,到碑的世界去寻找天地。然后,他们真的找到了一片天地。
![]() 清 傅山 《草书七言诗轴》 ![]() 清 查士标 《行书送友人诗扇》 ![]() 清 邓石如 《隶书论书立轴》 ![]() 清 康熙 《草书八言联》 ![]() 清 乾隆 《御书洪咨夔春秋说论隐公作伪事》 ![]() 清 慈禧 ![]() 清 八大山人 《行书题画诗》 ![]() 清 蒲松龄 《聊斋诗存》 ![]() 清 金农 《和四言联》 ![]() 清 郑板桥 《行书论书立轴》 ![]() 林则徐书法 ![]() 清 刘墉 《论书轴》 ![]() 清 赵之谦 《隶书联》 ![]() 清 张裕钊 对联 ![]() 清 康有为 《行书对联》 ![]() 清 吴昌硕书法 ![]() 清 沈曾植 民国近现代
碑学的大力提倡者康有为后来都说,光学魏碑还不行,学书还应尊阁帖。
民国近现代直到今天,书法人一直在寻找碑帖融合之路,经过上千年的继承和上百年的实践,碑帖从来都是一家,写啥都不重要,关键是写好。
所以只要听人言必称碑学帖学,就大概可知此人的段位。当然,那些号称只写某家的,就更加等而下之了。
![]() 民国 孙中山 ![]() 民国 袁世凯 ![]() 李瑞清 ![]()
清 弘一法师 ![]() 毛泽东 ![]() 周恩来 ![]() 于右任 ![]() 蒋介石 ![]() 鲁迅 ![]() 齐白石 ![]() 郭沫若 ![]() 陆维钊 ![]() 沈尹默 ![]() 徐悲鸿 ![]() 林散之 ![]() 沙孟海 ![]() 王蘧常 ![]() 徐生翁 ![]() 谢无量 ![]() 启功 尽管不是每个写字的人都能成器,但在这个不需要毛笔也能活得很好的时代,只要还愿意拿毛笔,都是很难得的。
因此,每个用毛笔写字的人,都可以自豪地说:俺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