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64|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连载 大梨树 英雄史诗(之十一) [复制链接]

Rank: 6Rank: 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8-15 09:50: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连载·

  大梨树 英雄史诗(之十一)

             华 舒


改革开放前的大梨树村


    我几乎找遍了村里所有的资料,不耻下问地请教了我所能接触到的村里人,但是,关于改革开放前的大梨树村的具体详实的情况几乎没有。

    我所掌握的情况只有这么几个简陋的记述:

1947年6月9日上午,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11师31团收复凤城,大梨树村得到解

放,同时进行了土地改革运动。

        1953年,农业实行合作化,建立了初级农业合作社。

    1957年,组建高级农业合作社。

    1958年9月,大梨树村加入了边门人民公社,大梨树村被划为大梨树和利民两个作业区,后来各自改为生产大队。

    漫长的人民公社时代,其中包括了三面红旗万岁的大跃进,反右倾时期,低标准,瓜菜代的三年困难时期和十年动乱的文化大革命时期。那都是些难忘的岁月,而且是后来人无法理解的岁月。

1983年9月,人民公社终于解体,大梨树生产大队恢复为大梨树村。同时,实行分田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03年末,利民村划入大梨树村,彻底恢复了历史上的大梨树村。

  在人民公社时代,大梨树村平均的工分值只有8分至1角。人均年收入只有80元至100元。

  尽管如此,当时的大梨树生产大队同周围的生产大队比较,村民的收入还算是好的。在那个年代,大梨树生产大队在凤城地区算是不错的先进典型,经常被评为什么模范单位。据资料记载,1975年凤城全县农民人均年收入仅为78元,低于大梨树村。

   这些可怜的情况虽然说不上是空白,但也勾画不出当年大梨树的大体轮廓。依靠这点资料,根本不可能阐述大梨树村当年的历史。

   但是,在那个计划经济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时期,中国各地的农村,中国各地的农业,中国各地的农民,基本上大同小异。左倾路线抹杀了一切个性。在中国真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了。所以,我们在电影、电视、小说中见到的农村,本质上同大梨树村几乎一样。别处农村的境遇就是大梨树村的境遇,别处农村的难题就是大梨树村的难题,别处农村的无奈就是大梨树村的无奈。从别处农村那里可以看清楚大梨树村的当年。

   这样,我们可以仔细地端详当年的大梨树村了。

   大梨树村同当年所有的农村一样,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人们差不多数着米粒安排日子。巨大的城乡差别让几乎所有的农民都向往城市。农村是被社会遗忘的角落。农业劳动成了单调、乏味、辛苦,同时也是效率微乎其微的象征。农民位于社会的最底层。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中国的农村难寻蛛丝马迹。

   农业是人类最古老的产业,也是最基础的产业。在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农业又是发展最缓慢,变化最小的产业。甚至还可以说,是最多灾多难的产业,是最落后的产业。

   基于这样的农业,当时的农村,当时的农民又能怎样呢?

   计划经济曾经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之一。在社会生产力没有达到一定发展水平的时候,盲目地实行计划经济,不可能发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优越性,必然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甚至破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样的教训是很惨重的。

   改革开放前的我国农村的建设恰恰走了这样一条弯路。

   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打破土地所有者对农民实行的封建剥削制度,极大地调动和发挥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把历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后来实行的农业合作化,对于防止孤寡老弱农民走向贫困,遏止农村贫富两极分化也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同时,充分发挥了生产资料的作用,保护了生产资料所有权的稳定。这都是功不可没的。

   但是,接着打破原有生产关系的举动,特别是人民公社化以后,完全剥夺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实现集体所有制和集体经营的办法,彻底打消了农民的自主权和积极性。把农民从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的人,降为劳动工具这一普通生产力要素。让能干的农民去迁就不能干的农民,让勤快的农民去迁就不勤快的农民,让富裕的农民去迁就不富裕的农民。干活拉大帮,分配吃大锅饭,农业怎么能发展呢?农村怎么能建设呢?农民怎么能提高呢?农民个体经济是劳动者所有的私有制,他的生产资料是他的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他们自食其力,并没有剥削他人,与工商资本家有本质的区别。农民具有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双重身份。他们即使不是革命的主力军、依靠对象,至少还是革命的团结对象,而不应是革命的对象。无产阶级革命不能简单地把他们列入生产资料私有者行列,剥夺他们拥有的生产资料,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里。如果针对农民采取剥夺生产资料的行为,则把自己置于被动的地位。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以后。在极左路线的控制下,我国的农业经济出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脱节的问题,极大地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伤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几乎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计划经济时期的我国社会,无产阶级专政和计划经济是社会的两个支点。两个支点的社会必然不稳定,于是,不断地发起政治运动来维持一定的平衡,让社会摇摇摆摆地行进。这种依靠外力来维持的办法,缺乏内在的机制,不符合社会发展运行的规律,必然造成经济难以发展,社会难以进步,人们难以安居乐业的状况。要不然干嘛要进行变革呢?

   现代社会应该有三个强固的支点,这就是市场经济、法制社会、民主政治。常识告诉我们,在一个平面上,有三个支点的物体最稳定。社会也是这样。三个支点虽然各有各的作用,但在三个支点各自的运行中,产生综合的作用就是稳定社会,无须再加给它什么外力。市场经济的建设,法制社会的建设,民主政治的建设,虽然各有各的规律,但它们综合起来的作用,形成了社会内在的动力和机制,保证了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文明的进步。

   三个社会支点与两个社会支点,作用的结果截然不同。

   我们只能建设市场经济、法治社会、民主政治三个支点的现代社会。

   这是历史验证的结论。

   改革开放前的大梨树村是漫漫长夜,也是沉闷的严冬。但长夜中有盏灯火闪亮着,严冬里有个希冀萌动着。长夜过后是天明,严冬过后是新春。春天的太阳必定照耀着大梨树村的群山,照耀大梨树村的河流,照耀大梨树村民久远的梦想。大梨树村漫山遍野的大糖梨树在春风过后,必定千树万树“雪”飞白,香满天地。

   昨天这样告诉今天,今天这样回答昨天。

   大梨树村正从昨天向今天走来。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8-8-15 11:06:32 |只看该作者
好帖!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18-8-15 11:07:04 |只看该作者
精彩!点赞!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地板
发表于 2018-8-15 11:07:34 |只看该作者
喜欢!精彩!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5#
发表于 2018-8-15 11:08:21 |只看该作者
拜读,欣赏!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1 23:43 , Processed in 0.00900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