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 大梨树 英雄史诗(之二十六) 华 舒
大梨树人的日子
2006年“七一”,大梨树村党委隆重庆祝党的生日。全村160多名党员,来了150多名。大家齐聚村大会堂。 来的人中,50岁以上的老党员差不多有一半多。这一方面让我感到,在大梨树村二十多年的奋斗历史中,正是这些党员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才改变了大梨树村的面貌,才改写了大梨树村的历史。他们是大梨树村的历史功臣。他们是大梨树村的光辉代表,是真正的大梨树人。我在内心对他们深表敬意。另一方面,我又感到大梨树村的党员中,年轻人还是偏少,尤其二十几岁的青年人。看到那些鬓发班白、年迈苍苍的老党员,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们党在农村的队伍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还好,在庆祝党的85岁生日大会上,大梨树村党委公布了新发展的7名党员的名单。同时,还以党员大会的形式,选举毛正新为党委副书记,分管党委常务工作,选举孙光德为党委委员,并推荐到村委会任副主任。大梨树村的党组织又增加了新的有生力量。大梨树村的党组织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正在前进,正在发展,正在壮大。 在庆祝大会上,村党委书记毛丰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纪念讲话。毛丰美以他一贯的风格,富于鼓动性的语言,概括了大梨树村的发展历程,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和具体任务。他描绘出的大梨树村五年后的美景,让所有与会党员感受到我们党的辉煌前程和我们国家的美好未来。 大会后,全体党员到村史展览馆参观,重温大梨树村的发展历史。同时,全体党员还到毛泽东像章陈列馆瞻仰了毛泽东的塑像。陈列馆的解说员偷偷告诉我,毛丰美早晨六点半钟一个人来到像章陈列馆,在毛主席塑像前恭恭敬敬地敬上了一柱香。毛丰美对解说员布置说:以后每逢“七一”、“十一”、12月26日和春节,都要给毛主席敬香。毛丰美这位传统农民的后代,这位现代农村的领导者,以极其传统的方式表达了他对领袖质朴的热爱、崇敬之情。 然后,全体与会人员分乘8辆中巴,巡视了大梨树仿古新村,感受大梨树村的历史性变化。并驱车去宝山镇和蓝旗镇,实地察看了发展中的5000亩五味子种植基地。新栽植的五味子苗长势良好。这是大梨树村的新产业,这是大梨树村发展的新起点,也是大梨树村未来的希望。 最后,大家来到新村中正在建设的北方影视城。大型百集电视连续剧《女人一辈子》即将在这里开拍。这是大梨树村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北方影视城的建设,标志着大梨树村的生态旅游业加厚了文化内涵。 中午,全体党员在极富历史感的青年点饭店红五星宴会厅聚餐。这宴会厅四周墙壁上悬挂着毛泽东各个历史时期的照片和画像,有种缅怀伟人的历史氛围。宴会中洋溢着欢庆的气氛。一方面欢庆我们党的85周年生日,一方面欢庆大梨树村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大家频频举杯,共庆胜利。毛丰美这位大梨树村的领导者,平日滴酒不沾,这次祝酒时破例喝下了一小杯啤酒。 我是第一次在农村参加党的庆祝活动。我不禁为自己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成员而自豪。我们党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忠诚、淳朴、勇于奋斗的党员,才取得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才孕育了未来更伟大的胜利。在他们身上可以全面、真实地看到我们的党,看到我们党的美好明天。 当晚,凤城市广播电视局同大梨树村党委,联合在大梨树大酒店院内举办现场录播的电视文艺晚会《走近大梨树——庆祝建党85周年文艺晚会》。全村男女老幼过节一样兴高采烈地参加。整台晚会的文艺演出由大梨树农民艺术团担纲,演出了八角鼓弹唱《干字当头谱新篇》、舞蹈《山里红了》、快板舞蹈《俺们的家乡大梨树》、女声独唱《请到大梨树村里来》等节目,充分展示了大梨树农民艺术团的风采。在互动活动中,大梨树村民积极参与,把晚会的气氛推向了高潮。这场晚会播出后在别处的反映怎样,我说不清楚,但大梨树村民多次要求电视台重播这台节目。 一个小小的山村,如此热烈地庆祝党的生日,这说明了什么?只能说明我们党在广大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说明广大群众对我们党的热爱,说明广大群众在我们党的领导下继续前进的决心和信心。为什么大梨树村民对我们党有如此深厚的情感?这是因为,大梨树村民在自己致富活动中,切实感受到了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和优越,从以毛丰美为代表的大梨树村的党员身上,看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的奉献精神。 我在大梨树村不仅参加了庆祝党的生日这样的活动,而且我还参加了许多群众集会和其它活动。这些活动都是大梨树村党委凝聚力的显示,是大梨树村民向心力的显示,也是大梨树村民信心的展现。 令我惊奇的是,毛丰美决定由村里出车,把全村70岁以上的老人都接到现场观看。 还有全村的秧歌大赛活动。各村民组全都动员起来,天天晚上练习。在正式比赛那天,全村像过节一样。各村民组的秧歌队早早来到比赛场地——新村中心的武次广场。每个秧歌队都是新置办的服装道具,都从凤城请来鼓乐高手伴奏,都编排了一些高难度的动作和新花样。村民们都来观看助阵,场面火暴。比赛中各队互不相让,十分认真。最后,经评委会集体审议,在二十多个秧歌队中,由于前两个队难分高下,只好评为并列第一名,另外,评出三、四、五名各一个队。为了鼓励大家的积极性,村委会在精神鼓励的同时,还奖以数额不等的奖金。有的秧歌队获得奖励后,就地找个饭店举杯庆祝,情绪高昂。 我还观看过一次全村的运动会。这的确是大梨树村的盛会,相当于大梨树的奥运会。在大梨树小学的操场上,全村民众聚集一起,为各自的运动队助威加油。锣鼓喧天,旗帜招展,呐喊声不断,气氛相当热烈。参与人数多,竞赛项目多。有的时候场面几乎难以控制。在拔河比赛中,毛丰美亲自上场为运动员鼓劲助威。这次运动会不仅是体育活动,更是村民的欢聚活动,充分体现了大梨树村的欢乐和谐氛围,展示了大梨树村在改革开放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以前大梨树村还搞过篮球赛,文艺汇演等活动。 在大梨树村,人人都在忙碌,人人都在上进,人人都在欢乐中。这里没有闲人。只要你想工作,你就会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全村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劳动力有工资性收入。这里不仅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反而存在招工难的问题。现在,至少有500名外地人在这里打工。本村的人与外来打工的,一看就知道,因为本村人上下班大都骑摩托车或坐轿车,而外来人大都骑自行车。 在大梨树村,摩托车、轿车、三轮摩托货车等机动车的拥有量差不多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大梨树人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也在缓慢的转变之中。现在大梨树村的大姑娘小媳妇们,穿戴都十分讲究,她们同城里人看不出什么差别。我老伴儿曾经感慨地对我说,某某小媳妇带着上万元的手表,比城里人还富足。晚上有活动,比如有什么文艺演出活动的时候,摩托车常常成群结队地在大街上飞跑。年轻人,尤其小伙子好胜,把车里的音响开得大大的。而姑娘们则嘻嘻哈哈,或者尖叫着奔驰而过。有的老太太也骑着踏板摩托车,显得格外神气。 我的一个邻居,他们老两口子已经50岁开外了,身边没有子女,两个人住着120多平米的二层楼房。他们平时总是穿戴得十分整齐。那女的好扭秧歌,是这一带秧歌队的组织者。而那男的不爱说话,常常一个人背着手在河边溜达。这男的穿戴得像个大老板,远远看去,准以为这是个城里老板或什么领导干部在考察什么。他们家有一辆十分考究的高档摩托车,这车比常人骑的那种要大得多,而且十分气派。但他们很少骑出来,总放在车库里。偶尔那男的骑出来,在村里兜来兜去,好不威风,他也好不得意。他们虽然有这么好的摩托车,但他们去城里总是坐公共汽车,从来不骑自己的摩托车。我纳闷,他们花那么多的钱买这辆摩托车,究竟是为了什么呢?难道就是为了心理满足吗? 我这工薪族在村里算是比较寒酸的。别人家大都有机动的交通工具,我没有,但我还得有个代步工具。买一辆普通的自行车吧,面子上过不去。买辆机动车吧,我又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十分尴尬。我灵机一动,买了一辆折叠自行车。那车轮子特小,只有盛菜的盘子那么大,像个玩具似的,很别致,骑在街上,相当吸引眼球。这样,我有了代步工具,虚荣心也得到了满足。 近几年,大梨树的私家轿车陡增。晚上在街上溜达,常见小轿车停在人家的大门外。有的人家甚至有两台,夫妻二人一人一台,早晨上班,一人驾一台走了。有一天早上,我急冲冲地办一个什么事请,看见有一家人,两口子都穿着干活的衣服,拿着锄头镐头等劳动工具,坐上了停在自家门前的一辆黑色小轿车上。我很奇怪,便问他们干什么去。他们很淡然地回答,上地里干活呗,还能干啥?这令我十分感慨:中国的普通农民居然坐着轿车上地里干活去了。我没做过统计,说不清大梨树村到底有多少台私家轿车。但我听人说过,大梨树村的私家轿车与总人口的比例,超过了沈阳市。这话是谁说的,我记不得了,是否有根据,是否权威,我也无从谈起,总之有过这么一个说法。 有一回,我陪省作协主席刘兆林先生在龙母湖畔闲逛。兆林主席提议到一个村民家中看一看,我们就近进了一家。这家姓蔡,男主人已经50多岁了。他在旅游点经营拉客游览的敞蓬马车,我以前坐过他的车。他的老伴儿在家门前经营一个小卖店。他的儿子经营一台10个轮子的翻斗大卡车,为村里运送建筑材料。只有他的儿媳妇在家照看两个小孩子,算是闲人。当时兆林主席问他:你家在村里属于什么收入水平?老蔡笑着回答说;也就中等吧。出来后,我们在龙母湖边得知,这龙母湖钓渔场也是这老蔡家经营的。后来,我同毛正新闲谈,谈到了这老蔡,毛正新说:他家在村里应该属于中上等到上中等的收入水平。 我在村史展览馆里遇到了一位老者,当在80岁以上了。他说他就是大梨树人,不过他在建国初期便离开这里到外地工作去了。他对过去的大梨树村印象深刻。他说伪满的时候,这里交通十分不便。人们要去趟凤城得起大早,赶着牛车,那车是木头轱辘带铁箍的,慢腾腾地在小道上走。路不平,净是拐弯,还得过一道岭。到了凤城就快晌午了。急忙办事,再对付一口自带的干粮,又得往回赶。到了家,已经点灯了。这话如果说给那些骑着摩托车的姑娘小伙儿听,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 2006年,我参加过一次村领导班子会,其中一个议题是研究如何奖励这年考上大学的学生们。大梨树这么一个小村庄,这年考上第一批录取重点本科院校的学生竟然有7名,而考取第二批本科院校的学生则更多了。大家一致同意,考上一本院校的学生奖励1000元,考上二本院校的学生奖励500元。我听说,这次是奖励得最少的。一般都是奖励1000元至5000元。这里的学生从大梨树村这个小山沟走向了全国。将来他们将在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闪耀大梨树村这个北方农村的光辉。他们也许不会再回到大梨树村工作了,但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将带着大梨树村的鲜明印记。他们是大梨树人的后代,那个历经沧桑,被努尔哈赤砍倒,又被人保留下来的大糖梨树生长的地方的人! 这就是大梨树人的日子。当代中国一个农村里农民的日子。 我曾经写了一首小诗,题目是《人民在歌唱——凤城大梨树村印象》,在《辽宁日报》上发表的时候,副标题被编辑删掉了,大概怕有广告之嫌吧。诗很短:
七月的太阳照耀着这里的山岭河流 以及 漫山遍野的花朵和绿叶 还有 同花朵一样灿烂的人们的笑脸
而风 携带着明亮的温暖和山野的气息 回荡在每一个宽敞的心头 那心头 涟漪着同脸庞一样美丽的笑意
岁月从遥远的地方走来 跨过了 一个又一个热闹或寂寞的季节 因此而令人缅怀 或者在月夜里沉思
不为曾经的一切忧伤 相反 为所有的付出而自豪 那一切 已经凝结为夜空上辉煌的星辰
果实的艳红和金黄象征着甜美 那既是奋斗的现实 也是火热的未来 劳动者永远把握着所有的日子
十月 季节成熟了 所有的劳作成熟了 天地之间的一切都成熟了 这里的人民在歌唱
这是我对大梨树村的今天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