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45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连载 大梨树 英雄史诗(之二十六) [复制链接]

Rank: 6Rank: 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8-30 09:08:1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连载·

  大梨树 英雄史诗(之二十六)

             华 舒


大梨树人的日子


    2006年“七一”,大梨树村党委隆重庆祝党的生日。全村160多名党员,来了150多名。大家齐聚村大会堂。

    来的人中,50岁以上的老党员差不多有一半多。这一方面让我感到,在大梨树村二十多年的奋斗历史中,正是这些党员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才改变了大梨树村的面貌,才改写了大梨树村的历史。他们是大梨树村的历史功臣。他们是大梨树村的光辉代表,是真正的大梨树人。我在内心对他们深表敬意。另一方面,我又感到大梨树村的党员中,年轻人还是偏少,尤其二十几岁的青年人。看到那些鬓发班白、年迈苍苍的老党员,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们党在农村的队伍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还好,在庆祝党的85岁生日大会上,大梨树村党委公布了新发展的7名党员的名单。同时,还以党员大会的形式,选举毛正新为党委副书记,分管党委常务工作,选举孙光德为党委委员,并推荐到村委会任副主任。大梨树村的党组织又增加了新的有生力量。大梨树村的党组织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正在前进,正在发展,正在壮大。

    在庆祝大会上,村党委书记毛丰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纪念讲话。毛丰美以他一贯的风格,富于鼓动性的语言,概括了大梨树村的发展历程,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和具体任务。他描绘出的大梨树村五年后的美景,让所有与会党员感受到我们党的辉煌前程和我们国家的美好未来。

    大会后,全体党员到村史展览馆参观,重温大梨树村的发展历史。同时,全体党员还到毛泽东像章陈列馆瞻仰了毛泽东的塑像。陈列馆的解说员偷偷告诉我,毛丰美早晨六点半钟一个人来到像章陈列馆,在毛主席塑像前恭恭敬敬地敬上了一柱香。毛丰美对解说员布置说:以后每逢“七一”、“十一”、12月26日和春节,都要给毛主席敬香。毛丰美这位传统农民的后代,这位现代农村的领导者,以极其传统的方式表达了他对领袖质朴的热爱、崇敬之情。

    然后,全体与会人员分乘8辆中巴,巡视了大梨树仿古新村,感受大梨树村的历史性变化。并驱车去宝山镇和蓝旗镇,实地察看了发展中的5000亩五味子种植基地。新栽植的五味子苗长势良好。这是大梨树村的新产业,这是大梨树村发展的新起点,也是大梨树村未来的希望。

    最后,大家来到新村中正在建设的北方影视城。大型百集电视连续剧《女人一辈子》即将在这里开拍。这是大梨树村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北方影视城的建设,标志着大梨树村的生态旅游业加厚了文化内涵。

    中午,全体党员在极富历史感的青年点饭店红五星宴会厅聚餐。这宴会厅四周墙壁上悬挂着毛泽东各个历史时期的照片和画像,有种缅怀伟人的历史氛围。宴会中洋溢着欢庆的气氛。一方面欢庆我们党的85周年生日,一方面欢庆大梨树村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大家频频举杯,共庆胜利。毛丰美这位大梨树村的领导者,平日滴酒不沾,这次祝酒时破例喝下了一小杯啤酒。

    我是第一次在农村参加党的庆祝活动。我不禁为自己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成员而自豪。我们党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忠诚、淳朴、勇于奋斗的党员,才取得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才孕育了未来更伟大的胜利。在他们身上可以全面、真实地看到我们的党,看到我们党的美好明天。

    当晚,凤城市广播电视局同大梨树村党委,联合在大梨树大酒店院内举办现场录播的电视文艺晚会《走近大梨树——庆祝建党85周年文艺晚会》。全村男女老幼过节一样兴高采烈地参加。整台晚会的文艺演出由大梨树农民艺术团担纲,演出了八角鼓弹唱《干字当头谱新篇》、舞蹈《山里红了》、快板舞蹈《俺们的家乡大梨树》、女声独唱《请到大梨树村里来》等节目,充分展示了大梨树农民艺术团的风采。在互动活动中,大梨树村民积极参与,把晚会的气氛推向了高潮。这场晚会播出后在别处的反映怎样,我说不清楚,但大梨树村民多次要求电视台重播这台节目。

    一个小小的山村,如此热烈地庆祝党的生日,这说明了什么?只能说明我们党在广大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说明广大群众对我们党的热爱,说明广大群众在我们党的领导下继续前进的决心和信心。为什么大梨树村民对我们党有如此深厚的情感?这是因为,大梨树村民在自己致富活动中,切实感受到了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和优越,从以毛丰美为代表的大梨树村的党员身上,看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的奉献精神。

    我在大梨树村不仅参加了庆祝党的生日这样的活动,而且我还参加了许多群众集会和其它活动。这些活动都是大梨树村党委凝聚力的显示,是大梨树村民向心力的显示,也是大梨树村民信心的展现。

    令我惊奇的是,毛丰美决定由村里出车,把全村70岁以上的老人都接到现场观看。

    还有全村的秧歌大赛活动。各村民组全都动员起来,天天晚上练习。在正式比赛那天,全村像过节一样。各村民组的秧歌队早早来到比赛场地——新村中心的武次广场。每个秧歌队都是新置办的服装道具,都从凤城请来鼓乐高手伴奏,都编排了一些高难度的动作和新花样。村民们都来观看助阵,场面火暴。比赛中各队互不相让,十分认真。最后,经评委会集体审议,在二十多个秧歌队中,由于前两个队难分高下,只好评为并列第一名,另外,评出三、四、五名各一个队。为了鼓励大家的积极性,村委会在精神鼓励的同时,还奖以数额不等的奖金。有的秧歌队获得奖励后,就地找个饭店举杯庆祝,情绪高昂。

    我还观看过一次全村的运动会。这的确是大梨树村的盛会,相当于大梨树的奥运会。在大梨树小学的操场上,全村民众聚集一起,为各自的运动队助威加油。锣鼓喧天,旗帜招展,呐喊声不断,气氛相当热烈。参与人数多,竞赛项目多。有的时候场面几乎难以控制。在拔河比赛中,毛丰美亲自上场为运动员鼓劲助威。这次运动会不仅是体育活动,更是村民的欢聚活动,充分体现了大梨树村的欢乐和谐氛围,展示了大梨树村在改革开放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以前大梨树村还搞过篮球赛,文艺汇演等活动。

    在大梨树村,人人都在忙碌,人人都在上进,人人都在欢乐中。这里没有闲人。只要你想工作,你就会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全村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劳动力有工资性收入。这里不仅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反而存在招工难的问题。现在,至少有500名外地人在这里打工。本村的人与外来打工的,一看就知道,因为本村人上下班大都骑摩托车或坐轿车,而外来人大都骑自行车。

    在大梨树村,摩托车、轿车、三轮摩托货车等机动车的拥有量差不多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大梨树人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也在缓慢的转变之中。现在大梨树村的大姑娘小媳妇们,穿戴都十分讲究,她们同城里人看不出什么差别。我老伴儿曾经感慨地对我说,某某小媳妇带着上万元的手表,比城里人还富足。晚上有活动,比如有什么文艺演出活动的时候,摩托车常常成群结队地在大街上飞跑。年轻人,尤其小伙子好胜,把车里的音响开得大大的。而姑娘们则嘻嘻哈哈,或者尖叫着奔驰而过。有的老太太也骑着踏板摩托车,显得格外神气。

    我的一个邻居,他们老两口子已经50岁开外了,身边没有子女,两个人住着120多平米的二层楼房。他们平时总是穿戴得十分整齐。那女的好扭秧歌,是这一带秧歌队的组织者。而那男的不爱说话,常常一个人背着手在河边溜达。这男的穿戴得像个大老板,远远看去,准以为这是个城里老板或什么领导干部在考察什么。他们家有一辆十分考究的高档摩托车,这车比常人骑的那种要大得多,而且十分气派。但他们很少骑出来,总放在车库里。偶尔那男的骑出来,在村里兜来兜去,好不威风,他也好不得意。他们虽然有这么好的摩托车,但他们去城里总是坐公共汽车,从来不骑自己的摩托车。我纳闷,他们花那么多的钱买这辆摩托车,究竟是为了什么呢?难道就是为了心理满足吗?

    我这工薪族在村里算是比较寒酸的。别人家大都有机动的交通工具,我没有,但我还得有个代步工具。买一辆普通的自行车吧,面子上过不去。买辆机动车吧,我又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十分尴尬。我灵机一动,买了一辆折叠自行车。那车轮子特小,只有盛菜的盘子那么大,像个玩具似的,很别致,骑在街上,相当吸引眼球。这样,我有了代步工具,虚荣心也得到了满足。

    近几年,大梨树的私家轿车陡增。晚上在街上溜达,常见小轿车停在人家的大门外。有的人家甚至有两台,夫妻二人一人一台,早晨上班,一人驾一台走了。有一天早上,我急冲冲地办一个什么事请,看见有一家人,两口子都穿着干活的衣服,拿着锄头镐头等劳动工具,坐上了停在自家门前的一辆黑色小轿车上。我很奇怪,便问他们干什么去。他们很淡然地回答,上地里干活呗,还能干啥?这令我十分感慨:中国的普通农民居然坐着轿车上地里干活去了。我没做过统计,说不清大梨树村到底有多少台私家轿车。但我听人说过,大梨树村的私家轿车与总人口的比例,超过了沈阳市。这话是谁说的,我记不得了,是否有根据,是否权威,我也无从谈起,总之有过这么一个说法。

    有一回,我陪省作协主席刘兆林先生在龙母湖畔闲逛。兆林主席提议到一个村民家中看一看,我们就近进了一家。这家姓蔡,男主人已经50多岁了。他在旅游点经营拉客游览的敞蓬马车,我以前坐过他的车。他的老伴儿在家门前经营一个小卖店。他的儿子经营一台10个轮子的翻斗大卡车,为村里运送建筑材料。只有他的儿媳妇在家照看两个小孩子,算是闲人。当时兆林主席问他:你家在村里属于什么收入水平?老蔡笑着回答说;也就中等吧。出来后,我们在龙母湖边得知,这龙母湖钓渔场也是这老蔡家经营的。后来,我同毛正新闲谈,谈到了这老蔡,毛正新说:他家在村里应该属于中上等到上中等的收入水平。

    我在村史展览馆里遇到了一位老者,当在80岁以上了。他说他就是大梨树人,不过他在建国初期便离开这里到外地工作去了。他对过去的大梨树村印象深刻。他说伪满的时候,这里交通十分不便。人们要去趟凤城得起大早,赶着牛车,那车是木头轱辘带铁箍的,慢腾腾地在小道上走。路不平,净是拐弯,还得过一道岭。到了凤城就快晌午了。急忙办事,再对付一口自带的干粮,又得往回赶。到了家,已经点灯了。这话如果说给那些骑着摩托车的姑娘小伙儿听,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

    2006年,我参加过一次村领导班子会,其中一个议题是研究如何奖励这年考上大学的学生们。大梨树这么一个小村庄,这年考上第一批录取重点本科院校的学生竟然有7名,而考取第二批本科院校的学生则更多了。大家一致同意,考上一本院校的学生奖励1000元,考上二本院校的学生奖励500元。我听说,这次是奖励得最少的。一般都是奖励1000元至5000元。这里的学生从大梨树村这个小山沟走向了全国。将来他们将在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闪耀大梨树村这个北方农村的光辉。他们也许不会再回到大梨树村工作了,但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将带着大梨树村的鲜明印记。他们是大梨树人的后代,那个历经沧桑,被努尔哈赤砍倒,又被人保留下来的大糖梨树生长的地方的人!

    这就是大梨树人的日子。当代中国一个农村里农民的日子。

    我曾经写了一首小诗,题目是《人民在歌唱——凤城大梨树村印象》,在《辽宁日报》上发表的时候,副标题被编辑删掉了,大概怕有广告之嫌吧。诗很短:


      七月的太阳照耀着这里的山岭河流  以及

      漫山遍野的花朵和绿叶  还有

      同花朵一样灿烂的人们的笑脸


      而风  携带着明亮的温暖和山野的气息

      回荡在每一个宽敞的心头  那心头

      涟漪着同脸庞一样美丽的笑意


      岁月从遥远的地方走来  跨过了

      一个又一个热闹或寂寞的季节

      因此而令人缅怀  或者在月夜里沉思


      不为曾经的一切忧伤  相反

      为所有的付出而自豪  那一切

      已经凝结为夜空上辉煌的星辰


      果实的艳红和金黄象征着甜美

      那既是奋斗的现实  也是火热的未来

      劳动者永远把握着所有的日子


      十月  季节成熟了  所有的劳作成熟了

      天地之间的一切都成熟了

      这里的人民在歌唱


    这是我对大梨树村的今天的认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8-8-30 09:59:35 |只看该作者
好帖!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18-8-30 10:00:26 |只看该作者
撸起袖子加油干,坚定不移跟党走。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地板
发表于 2018-8-30 10:01:51 |只看该作者
精彩!点赞!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5#
发表于 2018-8-30 10:02:29 |只看该作者
学习、收藏。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5 06:38 , Processed in 0.00875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