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将军朝鲜撤退时,墙上给彭德怀留了一句话 2018-09-01 01:26
朝鲜战场是麦克阿瑟的滑铁卢。 1950年9月,他率领联合国军从半岛南部的仁川进行两栖登陆,打退朝鲜军,越过三八线。朝鲜岌岌可危。 10月25日,我国志愿军渡江援朝作战。 2个月内,志愿军3次进攻,3次战役势如破竹,把联合国军逼退三八线以南,麦克阿瑟全面撤退。 ![]() (志愿军朝鲜战场授奖旗) 所谓祸不单行,12月22日,在志愿军快打到汉城时,美国陆军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战场上遇车祸死亡。 你说战场那么大的地盘,也不堵车也不急速,人就这么被撞死了,真是奇怪。据说还是他的吉普车与南朝鲜的武器运输车相撞出的车祸。 死了死了吧,美国陆军参谋联席会议本来就想把他换掉呢。 派去接替第八集团军司令的将军,是二战美国最优秀的将军之一,马修·邦克·李奇微。 ![]() (胸前总是带着手雷的李奇微) 与老骥伏枥、桀骜不驯、夸夸其谈的五星上将麦克阿瑟不同,这个李奇微虽然只是个中将,却对战场有敏锐的洞察力、过人的智慧、勇猛的胆量和好斗的天性。 他在圣诞节这天告别美国的妻子,乘机抵达东京见他的新上司麦克阿瑟。 “第八集团军是你的了,马修。 ![]() (麦克阿瑟与南朝鲜李承晚) 李奇微到前线视察,看到联合国军正丢枪弃甲慌着逃命。 他站在撤退的卡车前,举双手制止慌乱撤退的军队,但没用,车队从他身旁绕道过去了。 1951年1月2日夜,李奇微正在军营对士兵训话时,彭德怀总司令发动了夺取汉城的战役。 李奇微不慌不忙指挥部队撤退。在他的汉城指挥所,他收拾起了办公桌上全家福合影,拿起皮包准备撤退。 他扫了一眼屋内,又放下皮包,把一件破烂的睡衣钉在墙上,提笔在旁边墙上写下一句话: “谨向中国军队总司令致意。” 这正是李奇微不同其他武将的过人之处。 他为啥写下这句话? 从他晚年的回忆录中可以看出,志愿军两大特点让美军叹服: ![]() 1.对中国军纪的钦佩。 来朝鲜前,他就参加参谋长联席会议时知道,我国军队对待美国战俘的做法令人钦佩。 “较之朝鲜人,他们是更加文明的敌人。有很多次,他们同俘虏分享仅有的一点食物,对俘虏采取友善的态度。” “中国军人甚至将(联合国军的)重伤员用担架放在公路上,尔后撤走,在我方医护人员乘卡车到那里接运伤员时,他们没有向我们射击。” 2.对中国战术的钦佩。 麦克阿瑟是五星上将,却从来不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遇到英勇善战、战备落后的我国军队,被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除了要援军、要原子弹外,麦克阿瑟想不出对我国军队更好的办法了。 同时,写下这句话也说明了李奇微对反攻的信心。一个心理上被打败的将军,是不会在墙上从容写下向地方总司令致敬的话的。 敢写下这样话,本身就是一种不败的心态。实际上,李奇微此时已经掌握了反攻的方法。 李奇微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不仅知道自己的军队情况,还摸清了我国志愿军的特点。 他说,志愿军在朝鲜作战虽然勇猛、精锐、善战,但最大的弱点是后勤补给。 志愿军随身带干粮,最多只能坚持7天,所以每次进攻都是一周,李奇微称之为“肩上后勤”、“礼拜攻势”。 面对美军轰炸机,志愿军从山间崎岖小路进攻,昼伏夜出,打夜战虽然有奇效,但总体时间少,难度大。 ![]() (弹药不足,志愿军用石块袭击敌人) 针对这些特点,李奇微发明了“磁性战术”,在志愿军7天攻势之后,反过来黏住反攻。 经过几次拉锯战,双方在1951年7月开启谈判。2年后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美国陆军称,美国远东军打了那么多次战争,所向披靡,但朝鲜战争是美国第一次没有凯旋班师的战争。 如果说原子弹让美国重新定义了世界格局,那么朝鲜战争让世界真正认识了新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