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 大梨树 英雄史诗(之五十二) 华 舒
从传统走向现代
社会进步,主要体现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也就是说社会是通过转型来实现进步的。社会进步或社会转型的基本手段是改革与建设。这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过程。 社会转型在我国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我们的社会由改革开放前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成功地转型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历史性的变革和进步。现在,我国正需要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向社会进步转变。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国的大政方针,但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过分、片面强调GDP增长的倾向,甚至把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为以GDP为中心了,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或不足。因此必须通过通过科学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来纠正,促进社会转型。这又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了。 社会进步在经济意义上比较好理解,而在政治文化意义上则需要认真地探索。这里需要研究在特定时期某种政治价值主导下的社会文化状态、行为、体制及规范。在革命斗争年代,人们追求的主要是政治解放。在经济建设年代,人们追求的是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年代,人们追求的不仅是富裕,还有精神的自由发展。在科学发展年代,人们追求的是社会整体的进步。当然在这些发展的过程中,总有一些体制性的障碍影响了发展,比如需要调整公与私、整体与局部、短期与长远、官与民等关系结构。这需要全面深化改革。 社会转型,或者说社会进步,或者说社会建设,是以经济实力不断增长为基本动力,以民生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为基本内容,以公平正义的不断彰显为社会运行的规范、运动状态和过程。 据有关学者研究,我国现代社会的建设需要三个步骤:第一,实现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完成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历了整整三十年。第二,推进社会进步,即社会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必然引起一系列社会变动,比如贫富差距拉大、官员腐败、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民生问题突出、粗放型经济发展造成的生态破坏和能源过度耗费、以及人们价值观念体系的颠覆和重新建设等。第三,实现政治体制改革,真正实现宪政民主,建设和谐社会。 我国目前正处于第二个步骤的发展时期。这主要是通过工业化建设,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条件下,逐步建立公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建立稳定的社会结构,特别是中产阶级的发展和壮大;通过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社会组织发展,逐步实现公民社会建设。这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一个浩繁宏大的系统工程。我们的各级组织和各级负责干部对此应有充分的认识。 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新旧经济体制的转换,把中国的农村、农业、农民导向了发展的新阶段,使之处于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之中。这是个重要的历史时刻。随着新旧经济体制转换的完成,这种转变也逐渐趋于完成。研究这些变化,对于全面、科学、深刻地认识中国的农村、农业、农民,至关重要。 中国农村、农业、农民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已经十分鲜明、清晰了。 农村在我们国家社会中的作用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虽然农村依然是我国社会的基础,但是,由于它在改革开放后的剧烈变化,尤其它的经济活力的显著增强,使得它的影响力更加突出。这种影响作用不仅表现在经济上,而且也表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由于这种变化,也引发了农村与城市关系的变化。过去,农村基本是依附于城市,为城市服务,从城市那里求得自己的生存。现在,城乡的关系变成了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了。农村的变化实际是农业、农民转变的外在表现。 农业由过去单纯的种植业、养殖业发展为多元生产,尤其把城市的产业引进农村,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大大提高了科技含量。农业的概念已经演变为农村经济的概念了。过去单一的集体所有制经济向多元化经济体制转变,不仅提高了农村的经济实力,也进一步增强了活力,促进了农村的变化。现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必然随着发生变化。农业的转变实际是农村、农民发生转变的动力。 农民也发生了转变,由单纯的农业生产者向多种产业的生产者转变。现代农民的概念已经由农业劳动者,转变为生活在农村的劳动者,他们所从事的也不仅是第一产业,第二、第三产业也普遍参与了。而且,农民也不仅仅是单纯的生产者,许多农民已经在生产经济活动中成为经营者,甚至许多农民成为实力雄厚的业主了。他们的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素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的转变是中国“三农”发展进步的核心。 这种转变是历史发展进步的体现,是正常的,必要的。完全不是过去左的路线时期所说的倒退和资本主义泛滥。相反,从长远的历史过程来看,这种转变恰恰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城乡、工农、脑体劳动三大差别的消亡,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 在我国,这种农村、农业、农民的转变具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转变的必然性。中国的农村、农业、农民从传统向现代转变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转变是本质的变化,而不是数量的变化。如果中国的社会要前进,必须经过中国“三农”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不仅中国如此,在世界历史范围内考察,这种转变也是必然的,不可回避的。 转变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的转变的速度上和转变的程度上。这种不平衡具有很大的区域差异。不同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历史文化、接受外来影响的程度不同,变化的速度和程度必然有所不同。当然,还可能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工作的情况不同,也会造成差异。 转变的趋同性。中国的“三农”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结果,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因而,即使转变有所差异,那也是趋同条件下的差异。这种趋同性既反映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同时,也是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的结果。 转变的复杂性。由于这种转变不平衡性所产生的差异,由于在转变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思想观念认识的不同,由于许多问题还在探索中,需要实践来进一步检验和验证,所以,必然表现出转变的复杂性。但是,无论怎样复杂,这种转变不会是可逆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转变得是否顺利,是否健康,是否与其他地区基本同步进行。 转变的长期性。中国“三农”的转变绝不是一项事务性工作或社会工程那么简单。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发展变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所以,不能指望在短时间内完成。即使在某一方面或某一地区出现了重大的突破,那仅仅是一种探索或示范。 中国的农村、农业、农民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不可能是自然发生,自然进展,自然完成的。必须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推动。 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由于中国的农村同城市相比还是相对落 后,中国的农业在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上比较陈旧,农民在思想观念上比较保守,改变这种状况首要的是转变思想观念。思想观念有所突破,才能带来实践的突破。 必须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程度和完善市场化的运作机制。经济的发展和生产能力、生产水平的提高,是中国“三农”转变的物质基础。而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程度。所以,必须在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上下工夫,夯实中国“三农”转变的物质基础。 必须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知识技能素质。农民素质的提高是中国“三农”转变的关键。 新的劳动技能的掌握和管理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的需要,更是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的需要。作为第一生产力要素,劳动者的思想素质与劳动技能是至关重要的。人之所以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就在于掌握了劳动技能。 必须进一步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既是中国“三农”转变的内容,也是转变的手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建设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将极大地促进农村、农业、农民的转变。 必须进一步加强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官僚体制是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最大障碍。在中国“三农”的转变中,行政职能部门的过多干预,行政办事效率低下,工作作风不实,不正之风盛行,已经严重干扰、妨碍了中国“三农”的顺利转变。只有在体制上加以改造,才能真正有助于中国“三农”的顺利转变。 大梨树村以它多年的实践,为中国的农村、农业、农民从传统向现代转变做出了榜样。当然,大梨树村的实践仅仅是一种有益的探索,而且,仅仅是一个开端。大梨树村远远没有完成这种转变。 大梨树村在实现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有些做法值得借鉴。这主要是: ——既注重继承优良的传统,又注重在新的条件下创新。大梨树村在农村建设、农业 发展、农民提高方面,都是在原来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取具有时代精神的新营养,借鉴、创新、发展。比如,新村建设大梨树没有盲目地学习有些地方一味搞欧式别墅的作法,而是从大梨树村民的居住生活习惯出发,改进原有民居,形成既有传统格调,又有现代内涵的新村。 ——既注重精神文化条件的培养,又注重物质条件的创造。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既 需要精神文化条件,也需要物质条件,而且需要两者统一起来发挥作用。大梨树村改造万亩荒山,既创造了激励大梨树人艰苦奋斗的干字精神,从而促进大梨树人积极努力建设新生活,同时,改造了村民生活的自然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优良的人居环境,大大促进了大梨树人的转变。 ——既注重客观规律,又注重积极引导。事物的发展变化自然有其内在的规律,因此 我们既不能犯右的错误,也不能犯“左”的错误。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但事物发展变化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我们可以通过创造条件来促进事物的发展变化。大梨树村正是采取这样积极主动的姿态,不断创造条件来促使现代化尽快实现。 ——既注重转变的长远规划,又注重具体的实际安排。这是不使这种转变停留在口头 上的重要措施。大梨树村的“过上比城里人还好的日子”,其实就是具体的目标,而且通过五年规划和每年的计划,一步步实现。而“建设繁荣、昌盛、文明的乐园”则是长远的建设方向,那就是大梨树实现农村、农业、农民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伟大历史进程。 毛丰美当着国家总理的面说:农民有钱就精神。我理解,在中国的农村、农业、农民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农民是关键,而农民的富裕则是最根本的问题。发展经济是重中之重,农民素质的提高是根本。这是大梨树村在走向现代的道路上,迈出的坚实步伐。 当然,中国的农村、农业、农民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还需要考虑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因素。这新因素是发展前进中出现的新变化。比如,将来国家资本、民营资本和官僚资本逐渐发达的新情况,它们对农村、农业、农民的影响,肯定既有积极的作用,也可能带来新的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再如,将来中国的中产阶级逐渐发展成熟,尤其农民中的中产阶级形成以后,对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进步的影响等。 从传统走向现代,这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中国的农村、农业、农民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已经走上了这条金光大道。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也是成就最显著的建设发展盛世。这盛世最鲜明的标志就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而中国的农村、农业、农民的转变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条标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实际就是农村、农业、农民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起步点,就是基础,也是走向现代的基本措施和手段。 中国的农村、农业、农民在大踏步地走向现代!
|